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豫记按:

无论是历史长河中的衣冠南渡,还是尔今时代的打工潮涌,中原人群体在中华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诚如纪录片《大迁徙》所言, 人类迁徙的脚步来没有停止过,然而迁徙过后的人们也一直都在创造着自己更美好的新生活!

当今社会形态的一片繁华,迁徙者们为其奠定了有人的基础,人类超强的适应能力,让他乡变成故乡。

然而故乡也一直烙印在每个异乡人心底!广州天河区棠下的“河南村”,仍延续着“中原—岭南”的这一历史与现实皆存的印记。下面随着驻马店籍著名摄影记者乔军伟的镜头,在异地他乡感受一番“老家河南,根在中原”的亲切味道吧。

走进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棠下村,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河南气息扑面而来: “烩面包子胡辣汤唻!”“恁娘俩儿在哪儿弄啥类?”“天快歇(黑)咧,回家喝汤喽!”

再加上沿街的河南风味小吃店儿里不时传出一嗓子“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一下子就把相距几千里的空间压缩为一个村子,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是广州。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正宗的河南豆腐花、胡辣汤在这里很有吸引力的)

是的,这里是广州,就在距离著名的珠江新城、天河城、小蛮腰、太古汇等高大上地标不远处的广州天河区的棠下村,聚集了过万的河南人,让这个广州典型的城中村成了外人眼中的“河南村”。

“河南村”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一些从河南周口、许昌、驻马店前来广州淘金的第一批农民,选择了当时偏僻又便宜的棠下村落脚,在附近寻找工作的机会,逐渐形成了以开出租车为主的群体。

1999年就来到棠下开出租车的牛哥说,“那时整个棠下最多20辆车,几十个司机,每人一个月能赚三四千”。因为生意好,大家就不断地从老家带来亲戚朋友加盟,越来越多的老乡来到这里,大家一起讨生活,一起过日子。在这里,说河南话的人比说粤语的人还多。

2002年和2003年是棠下河南籍司机数量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时棠下的出租车至少有1500辆左右,是最鼎盛的时期。一辆出租车分白班和夜班,需要两名司机,而一个司机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一辆出租车意味着有八个河南人。这些司机主要来自河南周口地区,以扶沟县和西华县为主,还有一部分来自许昌和驻马店。

白天,男人们外出开车,妇女们就在村子里面的小作坊做点手工活儿,赚点外快补贴家用。不少手工作坊内,五六名妇女围坐在桌子旁给衣领钉珠,40分钟钉好一件,赚一元钱。

与其说他们在这里打工挣钱,不如说是这些妇女打发时间的聚会,她们聚在一起,一边忙乎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讨论着哪里的菜便宜、哪个超市有特价油,哪家的孩子淘气了,哪家的男人赚钱了,以及炒什么菜,吃蒸面条还是凉面条,蒸馒头还是炸油条。 “过的还是河南的日子。” 这里,烩面馆、电器修理部、二手家具回收店几乎都是河南人开的。

一进入暑假,这个村子还会增加一些小村民,他们是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由于广州的生活成本高,尤其是上学费用高,许多孩子即便是在广州长到六岁,还是要回老家上学。

每年寒暑假期,这些孩子就会从河南的村子来到这个“河南村”,过上和爸爸妈妈短暂的团聚生活。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他们不停地来回迁徙,如同不停迁徙的候鸟。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大人们忙着打工干活儿,有些小候鸟即便来到广州,也只能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形成了“二度留守”现象)

和这些孩子一样,“河南村”里的河南人最终还是匆匆过客,在这里,即便每天说着河南话,吃着河南菜,但是,“河南村”还是广州的河南村,而位于河南的那个村落才是他们最后的归宿。

“十多年了,收入还是三千来块儿钱,物价已经比十年前翻了几倍。开了十多年的车,就在家里盖了一所房子,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其他啥也没捞着。”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随处可见的河南饭店)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随处可见的河南饭店)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白天爸爸出去开车,小候鸟和妈妈一起在小作坊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打发时间)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白天爸爸出去开车,小候鸟和妈妈一起在小作坊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打发时间)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大人们忙着打工干活儿,有些小候鸟即便来到广州,也只能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形成了“二度留守”现象)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大人们忙着打工干活儿,有些小候鸟即便来到广州,也只能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形成了“二度留守”现象)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大人们忙着打工干活儿,有些小候鸟即便来到广州,也只能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形成了“二度留守”现象)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一个小候鸟在菜市场帮助大人卖菜)


天下河南人:藏身广州的河南村

(只有到了晚上,一家子才能真正团聚)

(内容编辑:李文博 图片来源:乔军伟)

豫记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先通过@豫记 新浪微博私信或者邮箱(yjhlt@sina.com)联系我们。

豫记已开通老家河南微社区,手机客户端点击正文下方的“相关链接”可进入,豫米们有好玩的事可以在里面吐槽,也可以和豫小记互动,一起分享老家记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