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读书是一种信仰 书评 发条橙

改变了我的一些状态和价值观,难得的不易。

《发条橙》的电影版应该会比书更有名气一些。2014年11、12月份,一口气买了大批的书,因为资金不足,不得不割舍几本。《发条橙》算是其中的幸存者,当时唯一支撑我的乃是对书名的好奇与不解其意,如今看完,真是庆幸了。

《发条橙》用来比喻形容奇怪到无以复加的东西。伯吉斯在序言中谈到它象征着把机械论道德感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机体上。为了配合未来感十足的故事背景,作者借鉴俄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青少年俚语系统---“纳差奇语”。像“布拉提”、“格利弗”之类的陌生词汇贯穿了整篇小说,作者对小说的构思和技巧看的出来大费苦心。但刚出版时《发条橙》几乎得不到任何文学评论家的称赞,大波的负面效应袭来,“空洞无物”“腐朽产物”,强令修改等,就如同昆德拉的《玩笑》一般,到是十足的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这是一本写青少年犯罪暴力的青春文学,但是被作者的文笔勾画没有的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前半部分带入感略强,不容你有分神的机会。作者将严格深刻现实的问题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现的淋漓尽致。无疑,处于躁动不安的15岁的青春期又酷爱摇滚的主角亚历克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关爱,成为“烂杆青年”,在锒铛入狱后得不到作为人的“自由意志”而成为政府的试验品。道德的选择也被轻贱,出来后,先后遭遇父母,朋友,政府的背叛和冷酷的批判,最终成为一个流浪者,故事不变细说,不过对于道德的选择权倒是值得深思。

实验对象通过被迫趋向恶,反而被迫趋向善。暴力意图伴随着猛烈的切身同感。为了消除痛感,不得不转向既然相反的态度。这大概可以印证我一直以来对现实中的“坏人”青年分子怀着一份悲悯的情怀,对于口口相传的大神,暖男反而戒备森严。我始终认为标签的建立是双向的,无论是外向的强加还或是自我的催眠,不过都是一种相为类似的恶径。

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想来自己有时候也会沦为其中的一员,我无法屈从自我的直觉和第一感觉,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应该做的而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的外表看似是有机物,有着可爱的汁水和色彩,实则已经成为了一个受人控制的发条橙。所以恶必须与善共存,以便道德选择权的行使,这是由大的实体的尖锐对立所维持的。然而往往我们对恶的窥视要大于善的行使,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原罪,也最终我们的道德选择被逐渐消磨。

另主人公在官方版本中成为了一个机械的外表和内在并不相干的发条橙子。这就要特别说说二十章结束尤其是电影的宣传渲染展现的是一个标准的小说,冲击力极强,震撼性无以言表。但是作者一次次的公开发表声明极力保全第二十一章,庆幸我的版本是完整版,第二十一章加上去更像是一个现实的寓言。主人公最终意识到自己青春的错乱和迷茫,为自己的行为反省和忏悔。看得出作者对青少年的最终期望已经超越了小说的最终限制,可曾想这样的结局竟然遭到了封杀,英国人还是没有美国国民勇敢的面对现实。

寒假规划中因为私人原因本来决定写小说,因为这本书,写了一万字的小说就此搁笔,他让我意识到自我能力的不足和文学的浅薄,与其花时间锻炼文字不如好好的将阅读与笔记进行到底尚佳。以前一直认为读书是一种悠闲不费力的爱好,现在,真诚的说一句:没有比读书更费时,费力了。它比实践难多了,一下午的时间可以走很多路,干几件大事,但是往往你只能读完一本书,还得再读一遍。时间不容你有些许的浪费。

读书 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

详情请见 新浪微博 圣徒知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