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上饶城区各地名由来,看过瘾了记得分享哦!

上饶城区各地名由来,看过瘾了记得分享哦!

信州是座千年的古城。从东汉建制至今,城市的面貌发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览古今地图,你会发现原来使用的一些街名巷名,如水南、箭道巷、八角塘等仍沿用至今。但也有一些新建的道路,如赣东北大道、中山路、带湖路等。不管是老地名,还是新地名,他们当中都蕴藏着有趣的历史典故或传说。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重温历史带来的无穷韵味。

一、路名

上饶城区各地名由来,看过瘾了记得分享哦!

五三大道——铭记神圣时刻

五三大道是1964年5月建成的,是目前城区中心主干道之一,是城区最繁荣的路段。说起“五三大道”名字的由来,还要我们重新揭开那段光辉的岁月。

1949年5月2日早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五兵团从横峰出发直逼上饶,负隅顽抗的上饶城内国民党交警七纵队和杂牌军的“雄师”部队,闻风丧胆仓皇而逃,大军进城。5月3日凌晨,解放军势如破竹,打响进城大炮后,雄赳赳地开进上饶城,上饶正式解放了!这条路建成后,以上饶5月3日解放日命名为“五三大道”。

五三大道记录着上饶光荣的历史,更承载着上饶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解放初期至60年代初,所谓的五三大道不足400米,从西濠沿路口(今广场庆丰路与解放路交界处)至金龙岗路口,那时的路两边的主要建筑物是图书馆、文化馆、市立医院、卫生局、仪表厂等,先后经过四次的延伸改造,如今五三大道已是旧貌换新颜。大型购物广场亿升广场、大型超市步步高、岛内价、万福相映成辉,商居高档小区三清城、香榭里舍、东方帝景、现代城、国际公馆、中央公园争相比邻,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水果批发再造繁华。

五三大道书写着城市的光辉历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更以美丽的姿态描绘着城市的发展宏图……

上饶城区各地名由来,看过瘾了记得分享哦!

中山路——红色革命之路

中山路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路,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上饶地方政府就以此为路名了,算起来已有96年历史。其实各地也有叫中山路的,比如南京、南昌、杭州等城市都有叫中山路的,都是老城区最重要的道路。它西起抗建中路(人民照相馆起),东至东门外(现代城止),全长2100米,解放初期东门外还残剩东门城墙,中山路至东门止。东门以外的路段都是解放后特别是这几年延伸修筑的。

这条路一直以来是军政公署驻地。清朝时,上饶县府、中军署就设在东门街四股头附近的现军分区院内。那时,县衙门、考棚、粮厅均在此。民国时,中山路仍然是军政要地。解放后,上饶地委、行署、军分区、检察院等党政军重地依然驻扎在中山路,中山路一直是城市的神经中枢。

中山路东门外原有个老广场,现在广场成为上饶体育中心,老广场临近信江河,平时除了节日集会外一般空旷寂寞,过去这里是行刑的地方,犯人从牢里押送出来,绑赴东门外刑场枪毙。

上饶城区各地名由来,看过瘾了记得分享哦!

赣东北大道——不灭的旧城记忆

赣东北大道是1960年建的,原来叫西濠,因信州的区位在江西省东北部,江西省的简称是赣,故此将这条城区主干道取名为赣东北大道,其实那时以赣东北命名的太普遍了:赣东北报、赣东北印刷厂、赣东北供电所、赣东北地质大队、赣东北无线电厂……当年的赣东北一度管辖18个市县:上饶市、景德镇、鄱阳、余干、万年、乐平、浮梁、婺源、德兴、上饶、广丰、玉山、贵溪、余江、东乡、弋阳、横峰、铅山。而今乐平、浮梁划景德镇管辖;贵溪、余江划鹰潭管辖;东乡划抚州管辖;18个市县留下了12个兄弟。赣东北作为一个区位标记永远留在上饶,这就是赣东北大道。

赣东北大道的前身是西濠,西濠是旧时上饶古城墙下的护城河,它源于城北小溪之水,由北向南流入信江河。老上饶人习惯把西濠称为西濠沿。

据老辈上饶人描述:过去西濠的水很清,河里种着莲藕,开着莲花,漂着浮萍,天上飞着老鹰。西濠地处西门闹市,人们便在西濠两岸临水搭屋,逐渐形成小街,这条小街就是今日宽敞的赣东北大道的前身。

旧时西濠一带三教九流云集,说书的、算命测字的、卖跌打膏药的、摆小摊的、烟花柳巷、茶馆酒肆、旅馆客栈,热闹非凡。那时与西濠齐名的还有个叫王门郎的大街,王门郎顾名思义是官绅贵族、纨绔子弟聚集地。王门郎与西濠一街之隔,是城内西门口一条繁华的大街,即现在的灵山路东市社区一带。如果说西濠是下里巴人,那么王门郎就是阳春白雪了。

后来,年复一年的生活废水和垃圾的污染,西濠水渐渐失去往日的妩媚,清水变为浊水,西濠变成了臭河。解放后市政府多次治理西濠,起初用红石砌起西濠河堤,疏通河道,但效果不佳。1960年市政府发动人民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把西濠填平了。填平后的西濠建成了赣东北大道和人民广场。

70年代末,赣东北大道还没打通,尤其是中山路口到信江桥头这一段。溢洲商厦的地段原来是综合商场,综合商场隔壁是红旗旅社,红旗旅社门前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大型停车场,停车场的隔壁是卖石灰、水缸、瓦罐的临时棚户,棚户延伸至西门口后则是低矮的上饶民居。1978年国庆节,信江桥建成通车,才大动干戈贯通了赣东北大道。

2007年春节,广场又一次改造,绿色的草坪、下沉式的小广场、文化墙、音乐喷泉、大屏幕彩电……广场成为赣东北大道的亮点。

抗建路——见证沧桑历史

抗建路是上饶人熟知的一条老街,她是纪念抗战胜利的老街道,是东市和西市行政辖区的分界线,是信州城区唯一一条新型的购物步行街。狭义的抗建路指现在的步行街,这条街不算长,仅500多米,南连信江的步行桥,北接解放路。但广义的抗建路就长了,全长2800米,从天津桥头至广丰路口,分为三段:抗建北路(现在的天津街)、抗建中路(现在的步行街)、抗建南路(现在的水南街)。

信江将抗建路切成二段,两岸人民过河需要桥,抗战时期信江还没有公路桥,只有二座浮桥:上浮桥和下浮桥。上浮桥在南门口,下浮桥在抗建中路和南路的接合部。1942年6月,日寇入侵上饶,那年正值信江涨水,因战乱和水患,下浮桥被毁,两岸交通一度中断,为了战事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修造了一座简易的公路桥,而重新搭建的下浮桥移到汪家园渡口去了,因那时汪家园人进城是摆渡的,故此地称为“渡口”。1949年5月3日上饶解放。1950年信江铁桥建成。铁桥的栏杆是钢铁结构,桥面是厚实的枕木。桥宽约4米,分为行车道和人行道,行车道是单行的,起初也没有红绿灯装置,两头派人发通行信号,北岸的车过完了,再让南岸的车上路。桥的两侧是人行道,右道去水南,左道来城区,不得逆行。1978年10月1日,与信江铁桥平行的信江大桥建成通车,于是这座风风雨雨地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信江铁桥也退役了,1982年10月命名为步行桥。

解放后仍沿袭抗建路的地名。上饶市邮电局进驻最早,起先在马家弄办公,后来迁至抗建中路南端信江河畔。尔后上饶市人民银行也迁至信江桥头。而十字街头的商店更是云集于此,这里有上饶市最大的文化体育用品商店、五交化商店、百货商场、信江储蓄所、王润兴菜馆、人民照相馆、布店以及钟表修理铺、南杂百货、土产广货……那时上饶人说上街,一般都是指十字街头向抗建路信江路辐射的地带。

2002年春节,抗建路改造成步行街,仿佛60花甲的老人焕发了青春。南端出口处的三人行铜雕象征着和谐,中端铜钱地雕象征着财富,上网手提电脑女郎铜雕象征着时尚,北端出口处人鱼乐铜雕象征着快乐……2009年,一座横跨滨江路的人行天桥修建完工,两岸过江人流更加顺畅。

66年的抗建路经历沧桑,见证历史,是上饶人不能忘却的回忆。

上饶城区各地名由来,看过瘾了记得分享哦!

带湖路——回忆蛙声一片

带湖路的得名与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有关。其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悲愤,在上饶王沙塘一带隐居多年,因当时王沙塘形似带子,名为带湖,带湖路也因历史上的带湖而得名。带湖路建成初期还在圆盘竖了一尊辛弃疾塑像,以追忆这位胸怀家国却壮志未酬的著名爱国词人。

带湖路本没有路,以前这里是一片田野。田野上种着水稻、蔬菜、瓜果,解放河水由北山流来,滋润着这片田野。田野两侧踩出数条田间小道,一条由上饶一中围墙经染织厂上吉阳山,另一条由龙牙亭经沽塘上王沙塘。上龙牙亭村道是一座大坡,这座坡叫施家山大坡,坡顶就是现在的带湖路天桥,汽车喘着粗气爬上坡顶,当火车将要来了的时候,铁路道口值班员亮起红灯将栏杆落下,站台调度绿灯不亮,汽车就必须耐心地等着,因此时常出现大坡两侧绵延数十辆车的壮观。爬过大坡就是一派田园风光,汽车带着城市的喧嚣,步入漫漫的上玉公路扬长而去。

1992年10月320国道竣工通车,为了贯通城区出境南北向交通,开拓带湖路势在必行。1993年带湖路竣工通车,10年后汽车站再次迁移到带湖路。如今带湖路车水马龙,高楼栉比,商贾云集,连接中心广场,纵贯凤凰大道与320国道,映衬着城市新的繁华。

上饶城区各地名由来,看过瘾了记得分享哦!

二、巷名

信州的街繁巷多,街名巷名很有趣,尤其是那悠悠的小巷,名字古怪得让人半天摸不着头脑,归纳起来这些地名的命名原因大致可分为:有的因事得名;有的因景得名;有的因职业得名;有的因姓氏得名;有的因古建筑物得名;有的因地形地貌得名。

因事得名的有:箭道巷、桃花巷、文通巷、牛巷等。

箭道巷,南起中山路,北接粮厅巷,清代年间巷北端为武举射箭之地。

桃花巷,北起信江中路,南通沿河中路,相传此巷古时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因父母阻挠,双双自杀殉情,此事被称作“桃色事件”,桃花巷也就以此而名。

文通巷,北起劳动路,南至滩头。又名蚊虫坑,说因此处蚊子特多而名,实为误传。真正的由来是此处建国前为棚户区,居民多文盲,有文化的便称此为文穷坑。为何误传蚊虫坑,皆因滩头有一臭水沟由此入河,招惹了不少蚊子,倒也名实相符。

牛巷:北起信江西路,南至木材公司家属宿舍。建国前巷名为杨家草坪,后来因牛经过此路常屙牛屎,又被称为牛屎巷,后称牛巷。

因景得名的有:花亭子等。

花亭子位于信江中路中段南侧,原巷口有一雕木亭子,人称花亭子。

因职业命名的有:豆芽巷、使漆巷、抚劳巷、粮厅巷、大公厂等。

豆芽巷,解放前豆芽巷的居民多数是以制作豆芽为生计的。但如今这里无论做豆芽还是卖豆芽的都不多了。

使漆巷相传为油漆工匠调制油漆处。

抚劳巷,东起南门路,西接祝家巷。不少人总以为与旧时扶助劳工有联系,其实是因清朝府衙门的牢房设此而得名,旧时称府牢巷,后雅化为抚劳巷。

粮厅巷,南起中山路,北至上饶茶厂,是一个T形巷道。清朝时巷的东侧为粮厅。

大公厂,南起信江中路,北至新建路。明朝嘉靖间宰相夏言造宅,工匠住在这里,名大工厂,因地方方言中工谓公,因名大公厂。

因姓氏得名的更为多见,诸如汪家巷、卢家巷、童家巷、林家巷、祝家巷、娄家巷、程家巷、顾家巷、吴家巷、林家巷、卢家巷等。

因古建筑物得名的:普济巷、马皇庙、鼓楼巷、福星巷、茶山路、庆丰寺、官仓巷、狮子弄、八司巷等。

普济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曾建普济堂。┐形巷道,主道西起金龙岗,东至王家山头。

马皇庙,清康熙二年(1663年),曾在此建马王庙,本地方言中王谐音为皇,故称马皇庙。有四条巷道交错,主巷南起灵山路,北至五三大道。

鼓楼巷,旧时此地曾建鼓楼。西起南门路,东至四股头。

福星巷,宋绍兴间(1131-1161年)这里曾建福生禅院,后毁;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重建,改名永福禅院。人们为祈福,取名福星观。后变为福星巷。西起南路,东至四股头。

茶山路,唐朝时在路南附近建有茶山寺。南起第一中学,北接铁路新村。

庆丰寺,明朝建庆丰寺。南接天津桥,北连庆丰大桥。

官仓巷,古有官府仓库设巷内,北起信江中路,南至沿河中路。

狮子弄,古时弄内曾有狮子庙及二座石狮。北起信江中路,南至沿河中路。

八司巷,古时曾有八司庙。北起信江中路,南接沿河中路。

因地形、地貌得名的有:破塘巷、毛渣塘、青石弄、节余巷等。

破塘巷,有三条巷道,主巷东连八角塘,西接胜利路。是上饶市第六中学附近的一条小巷,明朝年间巷址为水塘,后因垃圾所塞,故名破塘。

毛渣塘位于现在的德兴驻上饶转运站处,北起信江西路,南通信江。原巷址附近有座红石、卵石围砌的水塘,状似山楂(方言毛楂),后因笔误,故名毛渣塘。

青石弄,有两条巷道,南起信江中路,北接新建路。原为市公安局、税务局所在地,民国年间富绅汪氏、杨氏分别在此地的南段东侧和北段西侧,以青石造屋筑路面,因此得名青石弄。

节余巷,北通破塘巷,南起信江中路,西可通胜利路。日前称汪家巷,抗日时日机轰炸,原巷仅剩一截,此巷后改称节余巷,如今,只要提起节余巷的来历,就会勾起老一辈上饶人对日本入侵者的愤恨。

雷公巷的来历

上饶市有条巷子叫雷公巷。这个地名起得很有趣,相传这里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从前,上饶南乡紫云亭有洪姓两兄弟,以种田为生。一日,弟弟洪之宽来到土地庙,往门角里一靠,竟“呼噜、呼噜”地睡着了。梦中,他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对土地公说:“你这里有个叫洪之宽的后生吗?明天中午要遭雷打。”他被吓醒后,什么也没见到,心里害怕极了。于是他找到正在耕田的哥哥说:“我明天不下田了,杀只鸡让我饱下口福吧。我俩兄弟一场,说不定今生今世是最后一次见面了。”哥哥听罢,以为弟弟懒劲来了,斥道:“你嫂子刚生了孩子,要滋补身子都舍不得吃鸡,你年纪轻轻、没病没灾的,还想吃鸡?”弟弟知道哥哥误解了,就把梦中听到的话透露给哥哥,意思是要哥哥来保护他。哥哥大笑道:“荒唐之梦,不要当真,不怕让人笑掉了牙?”弟弟无奈,只好垂头丧气回到家中。

次日下午,好端端的天气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弟弟晓得时辰已到,吓得从堂前躲进内间。猛地,一道闪电,两声炸雷,好像撕天裂地一般,吓得他大叫一声“不好”,便一头滚进嫂子的床底下。只见一道强烈的火团从天直泻下来,一个满身喷着火焰的雷公俯冲到屋面,瓦被掀翻了,但雷公的一只脚被卡住了,下不来。片刻,风停了,天复转晴。弟弟胆战心惊地从床底下爬出来,闻到嫂子产后一股很浓的血腥味。抬头一看,那雷公还在屋顶,被血气镇住了。

于是他叫来一帮年青人,用竹篙把雷公挑下来,抬到祠堂,打算收拾雷公。

且说陈家举人老爷陈松生闻讯赶来,见此情景,不由怒道:“如此冒犯天神,南乡地方上的人都要跟你们一起遭劫!还不把雷神爷放了。”经举人老爷一说,大家都慌了神,赶快请来和尚、道士替雷公超度七七四十九日,直到雷公醒转,重新返回天宫,方才了事。

为了这事,村民们募捐在超度之地造了一座雷公庙。庙内塑有雷公神像,庙前修了一口水井。后来,人们便把这条巷子称为“雷公巷”,把这口水井叫作“雷公井”。

上饶城区各地名由来,看过瘾了记得分享哦!

三、数字地名

信州不仅巷名叫得五花八门,而且很多地名是以数字命名的。比如说一滴泉、二都关、三官殿、四脚亭、五桂山、六十三、七里门、八角塘、九仙岩、十里山等。这些数字地名中还隐藏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三官殿

明朝时,广信府地可是出了不少朝廷重臣。在信江两岸就有过隔河两宰相的美誉:一位是当朝宰相夏言,一位是天官杨时乔(当时天官相当于右丞相之职)。

那三官殿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可说是机缘巧遇了。由于广信府地处三条江交汇处,青金山路段时有强人出没,已多次夺财害命,给当地民生和治安带来很大威胁,弄得一方民众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为保一方平安和广信府的名声,当朝重臣上饶八府巡按王大人亲自向皇上请命,决心为皇上分忧、为民造福,清扫强人。事有凑巧,当时夏宰相刚被准奏省亲,杨天官也已在上饶省亲,皇上为稳妥起见,又命夏宰相、杨天官协同查处此案。就这样,王大人带着皇上的旨意,会同二宰相一起坐镇上饶广信府衙,督查此案。

王大人一行人马一到府地后,还顾不上去老家大地村看看,首先想到:二宰相论职位资历都在自己之上,办此案又有皇上旨意须二宰相协同,这官场上的礼节可不能冒然而行啊!为敬重二宰相之意,看看二宰相对此案有何高见,以二宰相的见解再做论断行事。因此王大人就在城外沿河西段的一馆舍内等待,命随从先进城告之城内二宰相。夏、杨一听,知道王大人携圣旨在身,急忙亲自前往城外迎接王大人并接旨。

试想,一民办馆舍突然住进三大朝廷重臣,还不热翻了天,把馆舍老板乐得三天没合眼,逢人便夸耀三生有幸,逢友人便神说一气!

这老板还真是个聪明人,事后为了给自己一块金字招牌,也是给后人、给历史留下点相传的佳话,就把自己原来的馆舍改名为“三官殿”。从此,三官殿的名声大振。

四脚亭

传说这四脚亭建立于元朝。四脚亭边有个四脚村,它历来就是广信府地通向城外的西北门户。

当年村里住着一位姓阮的员外,为了进出路人有个歇脚之地,他就在这门户之口处按汉族风俗做了个四脚景亭。但四脚之亭建好不久,有位元朝官员看见了,很不高兴地说,“这都是什么朝代了,那圆圆的蒙古包不好吗?蒙古包圆圆的像太阳有光芒有力量。”这阮员外可称得上是个机灵应变的高人。心想现在是蒙古人当朝执政,民意万物也应顺应朝廷,忙上前附和道:“官人言之有理,如今是日照月圆普照四方的年代,我马上叫木匠按大人的意图再加四柱做个圆顶壁,在顶壁周围画上象征当朝皇族的英明画样,大人看如何?”

这位官人一听这话,也就不好继续大发其威了,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就按员外之意办妥此事。”

于是,一个融汉蒙两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八柱四角半圆之亭就这样产生了,然而,当地人还是习惯地唤作四角亭,又称四脚亭。

七里门

要说广信府东南门户的七里门,也可算是有些传奇色彩的。它还叫做七鲤门,据说与南宋宝祐年间的一次大涝有关。

古时候在通往接近城市的各主要路段都会造些四角,八角或长方形的凉亭供过路人休憩之用。

这七里门就是通向上饶知县所辖区的朝阳秦峰走向的一个门户亭,这亭子是个长方形结构,南北坐向,长五米,宽三米有六。两边各四根青石柱。石柱上雕刻有人物像,亭顶南北向各雕巨龙,下水四沿各雕有飞鸟一只,亭两边有半高墙,墙两边各设有圆方六角石窗相对,亭内两墙边都有青石条块凳供过路之人坐息,亭内地面铺设有小鹅卵石片拼并成的圆、方、长方形三类图案。

一般亭子都会有和尚道人坐台烧茶水供过路之人解渴,或做些应急之事,七里亭也没空着,一直相传都有和尚坐修。

据传宝祐年间的那场洪水来势特猛特大,只五天的瓢泼暴雨就把整个江南淹了个像大禹治水前一样,弄得东海之水、长江之水倒流,把水平面升了五米有余。

这对水族精灵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喜事啊!它们狂欢不止,手舞足蹈,大摇大摆地去观光那些千年难得一见的陆地景色。一天,鲤鱼精中的七姐妹来到了七里门亭,一看这水中怎有飞龙飞鸟呢?心想这龙是水中之物,可这鸟怎么也飞到我们水中凑热闹来了呢?还有那些扛着石柱的人到我们水族来参加什么工程呢?因为这时候那些瓦砾和墙壁已经被洪水冲掉了,只留下框架。

这鲤鱼七姐妹身穿各色霓裳,在亭子周围跳跃了好一阵子,载歌载舞,无所顾忌,时而排成队依次操练跳龙门戏水,时而幻化成服饰艳丽的仙女舞潮兴浪,这一切恰被在这亭子坐修的和尚看了个真切。

从此,七里门又称七鲤门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淡忘了这“鱼跃门亭”的故事,而不知道七里门也叫做七鲤门。

八角塘

上饶市八角塘集市贸易市场,是一口很大的池塘填平建成的。这塘名叫八角塘。

八角塘是怎样来的呢?明代首辅大学士夏言于嘉靖23年,在上饶自己府第的白鸥园内开辟了一口八角形的池塘取名八角塘。夏言曾作《七绝·八角塘》:“傍舍新开八角塘,往来身在水云乡。绿波誉有西湖意,与友时时泛一航。”诗中洋溢着夏言退隐后泛舟八角塘的悠闲情趣。

相传夏言当年所开的八角塘确系八角形,面积也大得多,其后,由于白鸥园围墙倒塌,附近的居民将石煤渣往塘里倾倒,年深月久,八角塘丧失了八角形的本来面目,塘的面积也缩小了许多。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昔日的八角塘,如今已建成了为百姓服务的集贸市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