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非遗传承到乡村

非遗传承到乡村非遗传承到乡村非遗传承到乡村非遗传承到乡村

近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传承人蒋小送在教田头乡田头村的村民们学习演唱岳西高腔。节日期间,村民们演唱岳西高腔成为乡村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据悉,为将曾面临灭绝危险的岳西高腔传承下去,当地老艺人经常带领村民们演唱岳西高腔,开展高腔进校园、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当地哪家接亲、办喜事,哪位老人祝寿,老艺人们就会背上乐器走村串户上门为其免费演唱岳西高腔,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在这些老艺人的影响下,不少年轻人、学生也纷纷学起岳西高腔。 据了解,岳西高腔的形成有着300多年的兴衰历史,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岳西高腔是明代中叶风靡全国的青阳腔的遗脉,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岳西被发现,1957年由文化部定名。史载青阳腔产生至明万历年间红遍中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溯潜水、长河传入岳西,在乡士文人集中的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廿五年,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的鼎盛期。但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史料损坏严重,民间班社萎缩等原因,岳西高腔后继乏人,再次面临灭绝的危险。2006年5月20日,岳西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岳西正式成立“岳西高腔艺术中心”,中央对其拨付第一批保护经费。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