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傅雷家书》的赤诚之心?

  • 《傅雷家书》的赤诚之心?

    我认识的一位中年企业人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乘飞机时只带一本《傅雷家书》。

    他觉得读它的时候心能静下来。

    还有一次他告诉我,在他的潜意识里,经常把傅雷当成自己的父亲,好像书中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也是写给自己的。

    他说,从这样的角度,他读懂了《傅雷家书》。傅聪是优秀的钢琴师,但仅仅懂得钢琴,是弹不好钢琴的,还需要优秀的文化修养、感悟能力。傅雷还对傅聪说,你练出不怕紧张的神经,吃得起劳苦的身体,才能应付20世纪演奏家的生活。这些看法,对21世纪企业家也管用。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上面这段文字,是傅雷写在1954年的一封家信里的。

    假设我们不知道傅雷更多的事情,仅仅从这一段话来看,对他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一个使用辩证思维的人,一个懂得生活哲学的人,一个心理素质较好的人,一个文学修养较高的人。

    傅雷是对我25岁以前的思想修养有较多影响的人。我读了他写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傅雷家书》,读了他翻译的巴尔扎克《高老头》和丹纳《艺术哲学》。后来我偶尔被好友邀去搞个讲座,还会提到《高老头》里的一段精彩描述:那个开一家食宿旅店的法国老女人,总是在陌生人那里受骗,因为在好多年里,她无法从熟悉她的人那里听到更多的夸奖,包括对她所没有的长处的夸奖。但是这种对她所没有的长处的夸奖,却可以从陌生人那里听到。看来,一位优秀的作家,应该像巴尔扎克那样洞察人们内心深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想,傅雷也会把他翻译的这段描述记在心里——1934年,当傅雷的第一个儿子降生,起名为“聪”,这个汉字,从字面来讲是耳朵的听觉超常敏锐,从古籍里的典故来讲,是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或者叫做心灵的通达。后来,傅雷的第二个孩子起名为“敏”,按《傅雷家书》中的解释,“聪”的意思是听觉灵敏、高度智慧,敏的意思是分辨力强、灵活,两个字放在一起“聪敏”,就是常见的辞,用以说智慧、灵敏,即“clev-er”的意思。

    傅雷自己的心灵是不是聪敏呢?据说在1920年代,是容易产生革命思想的年代,20岁之前的傅雷曾因为反宗教的激烈言论,被上海一家天主教会学校开除。1927年他到了法国,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这才成为一个完全的和平主义者,到他1931年回国的时候,又成了一个彻底的艺术主义者。

    在1956年2月的一封家书里,傅雷分析了傅聪在演奏莫扎特时的巨大进步:“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傅雷接着说,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决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高尚的、忘我的爱。

    他的这些文字,看起来是谈艺术和艺术家,其实,里面谈的那些人生哲理和生活原则,却是共通的,属于每个人。比如,《傅雷家书》中描述舞台演出时说的那番话,对于每个人都有意义。“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之美,或是风和日暖、鸟语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却近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美无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傅雷说。

    《傅雷家书》出版许多年后,我的孩子到外省读大学,我想以傅雷为榜样,多写些家信给孩子,但不过写了几封信就停下来了。那时已经是手机短信时代了,速度远远高于信件往来。还有,我要说的话,《傅雷家书》基本都说过,比我说的还好。我的孩子完全可以只读《傅雷家书》,不读我写的信。

    傅雷怀抱着他的赤子之心,或者叫赤诚之心,度过了他的一生,尽管他的后半生非常悲凉,甚至是凄惨,但遇上了那样的时代,他没有办法。

    我曾经对人说起翻译家傅雷,如果从事文学写作,几乎比中国同时代的所有作家都更优越。这种说法只是我的推断,但不会冒很大的风险。对于文化人来说,许多优势合起来才有优势。像他那样的独立品格和深厚学识,像他那样的广泛修养和开阔视野,是文学写作以及所有文化艺术最需要的东西。再进一步说,从那时直到现在的中国作家,绝大部分先天不足,在这几方面都没有优势。你让他们承认在这几方面比傅雷强,他们大概会摇摇头,避开这个话题。

    有人说他有些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普鲁斯特从5岁开始到51岁去世,一直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追忆似水年华;傅雷从25岁开始到56岁去世,一直幽闭在他的书房,翻译大师经典。我曾经为傅雷感到惋惜,从许多方面来看,如果他从事文学写作,一个同时受到世界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比同时代的所有作家都更为优越,为什么就心甘情愿去翻译总共五百多万字的世界名著?

    直到上个世纪末,我才明白傅雷的巨大意义,那个世纪的中国是不产生世界级一流作家的(乱世可以出一流作家,但像中国那样的乱世好像不可以),就像最初的人类群落里不能产生火一样,需要普罗米修斯把火盗来,温暖和照亮那漫长的黑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