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信阳毛尖: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机械化采摘是否可行

新闻摄影:章继军 记者:李光远 2015-04-24 编辑:admin 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信阳毛尖: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机械化采摘是否可行

采茶工工酬不断攀升,且越来越难请

信阳毛尖: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机械化采摘是否可行

人工采摘,产量低、成本高

口东方今报记者 李光远

阴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温回升,毛尖生长很快。在信阳毛尖的各大主要产区,憋了多日的采茶大军,陆续上山采茶,为雇主解忧,也为自己谋利。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采茶工,几乎全是来自信阳以北的女工。不同的是,采茶工越来越难找,待遇越来越高,而采茶工的年纪也越来越大。

不少茶农告诉记者,早在春节期间,他们已经陆续在联系召集人,请他们帮忙联系采茶工,好话说了一大堆,请客送礼,好处自不必少。

“即使这样,采茶工还是很难请。”茶农们说,30岁以下的女工几乎请不到,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岁,甚至六十多岁,“走路都颤巍巍的,生怕她出点啥毛病。”

浉河港镇茶农朱华告诉记者,早在春节期间,她就给之前用过的采茶工打电话拜年,顺便“预定”三到四月的采茶“档期”。这些采茶工大多来自驻马店,每一年要求的采茶费都在上涨。“这个时候,采茶工都是供不应求,茶农不能讨价还价”。

去年,采一斤青雕的价格是30多元,今年涨到了40元。“4斤青雕制一斤毛尖成品,一斤茶光采茶成本就长了几十块钱。”朱华告诉记者,因为答应了采茶工涨工钱的要求,工人来得还算齐全。

朱华家的茶园为大山茶,太高的山上的茶难采,采茶工没人愿意去摘,他们只好自己摘一点,“人手少采不及,很多都丢了”。

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今年3月3日,浉河区召开茶产业工作大会,与会领导肯定了浉河区2014年茶产业取得的成绩。

据了解,2014年,浉河区新增茶园面积2.4万亩,总面积达到60万亩,成为全国第一大产茶区。2014年,浉河区年产干茶2.5万吨,涉茶总产值达到53亿元。信阳毛尖集团、文新茶叶公司跻身全国茶企百强,信海茶叶科技园、文新三园等重点涉茶项目加速推进。在2014年全国系列茶事活动中,浉河区喜获多项大奖。在第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浉河区被评为“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区”,连续6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区”称号。

然而,成绩与挑战并存。在当天的大会上,浉河区区长邵七一称,浉河区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采茶成本上升、茶资源利用率不高、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要把握形势,顺应市场规律,及时引导茶产业转型升级。

为此,浉河区茶产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茶园;要推广机械化采摘技术,深入挖掘茶文化,拉长茶产业链条。

在今年信阳两会期间,对于茶工难找、采茶成本高的问题,邵七一告诉东方今报记者,浉河区正在研发机械采摘技术,将在夏秋茶采摘时,在高山以外的茶产区推广。“机械采摘茶叶,可以达到既不影响信阳毛尖品质和口感,又降低制茶成本的效果”。

对于机械化采摘,茶农质疑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支持者也有之。“如果真能推广,降低人工成本是好事,可以试试。”不少茶农说。

其实,机械化已经很流行,不说机械化采摘高度发达的日本,就连国内很多茶区,已经在推广使用。

“福建的茶农使用一种采茶机器,一个人一天能采600斤青叶,一个人顶咱们100多个采茶工的产量,人家的人工成本肯定很低,茶叶价格比毛尖便宜不足为奇。”河南新林茶业公司副总经理和永春说。

编辑:雷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