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敬一丹退休前谈《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并未减弱

敬一丹退休前谈《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并未减弱

2015年4月27日,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60岁的生日。记者获悉,4月30日,将是她最后一次主持《焦点访谈》。

是的,敬一丹退休了。

她用了2年时间来提醒自己这一天要告别的现实,其中用了1年时间,以写书的形式,把20多年来走过的路,做过的一个个节目统统回忆了一遍,“我不是稀里糊涂说再见了,要给自己和观众一个交代。”

马上到来的5月,敬一丹的新书——《我遇到你》,即将出版。

4月25日,中国传媒大学,敬一丹特意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引到我国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老师的塑像前,说:“齐越老师是我的导师,他是严师。”她还指着前面那一片小树林:“这就是我们那时候练声的地方。”

“八百标兵奔北坡”,“如果马上有人接:‘炮兵并排北边跑’,那一定是咱播音系的。”敬一丹说完,就是一连串儿爽朗的笑声。

圈内人管敬一丹叫“敬大姐”,她在自己40岁、《焦点访谈》一周年的时候加盟其间,从此再未离开。她携手那时才20多岁的白岩松们一路走来,白岩松有句话在令人感慨唏嘘之余,又激发着人们无限向往那个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我还叫小白,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白头发……”

媒体环境在发生巨变。“我遇到广播的时候,广播很强势,后来又赶上了电视的发展期,我很幸运地体会到电视的巅峰期。到今天新媒体时期,我想安然退休,但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比我想象得更快。我就想,干了那么多年电视,我能不能经受住新媒体的冲击。”

敬一丹试图说服自己,“其实这样也是一种机遇,我遇到一个生机勃勃,很难预料能发生什么变化的态势,也是一种丰富。前面有目标,后面有来者,会让人更积极。比如明年,我们会共同面对什么?这是让人很兴奋的事情。”

60岁的生日,敬一丹将在工作中度过。“以后的生日无论怎么多彩,我都会珍视2015年的这个工作中的生日。”

当被澎湃新闻问及这是什么意义上的退休,敬一丹的回答想必能让所有喜欢她的观众松口气,“别以为再也见不着我了,我只是不做《焦点访谈》这样的固定栏目的主持人,一些非固定栏目、特别节目还会有所参与。”

澎湃新闻很好奇:“你会像你的很多前同事一样,加盟某个网络新媒体吗?”

“央视网算新媒体吗?”她认真地反问,“我对传统媒体依然有某些特殊情结。”

走在母校盎然葱翠的校园里,谈及未来,敬一丹说也许会按五年的节奏做计划,“现在先定定神,遥望一下,还有各种可能,但可以确定的是,会有更多的机会在这片校园里遇到。”

如果回到20岁

“我真想再遇到一次20岁,让我有更多选择。”

1976年,21岁的哈尔滨姑娘敬一丹,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被推荐来到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仅半年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77级)也进入了大学。

原本觉得自己是幸运儿的敬一丹立马知道了“区别”:为什么他们大学要读4年,我们2年就毕业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学英语,我们不能?为什么他们可以像像样样上专业小课,我们就得在宿舍上?

敬一丹顿悟:哦,原来我这个算不得正宗的大学生活。

带着诸多的不满足,敬一丹毕业了,旋即开始思考:如何再回到母校。路只有一条:考研。

最大的拦路虎当仁不让是英语。彼时的敬一丹刚刚够认识26个字母,于是到处打听研究生英语考什么,结果周边没一个人有此经历,也罢,直接进考场看试题。

第一次进考场,看别人都在刷刷刷地写,敬一丹硬着头皮乱涂一气,掐着表一到30分钟能交卷了,她立马逃也似地离开考场。这个“第一次”让她痛定思痛回去攻克英语,终于到第三次,她英语考了66分,得以成功回到母校。

敬一丹的导师齐越,就是1949年开国大典上在天安门城楼上播音的那个齐越。当敬一丹颤颤悠悠地告诉齐越,自己的毕业论文想研究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时,齐越在表示支持之余,更给当时最响当当的几位主持人分别写了小纸条:“我的学生小敬正在做……请您能够帮助她。”

“当时中国的主持人实践刚刚开始,别说现成的研究文章,连一篇学习体会都很难找到。”敬一丹告诉澎湃新闻。

可见,敬一丹是从一个研究者,后来转型为实践者的。

毕业后留校任教,敬一丹的第一批学生中,就有今天家喻户晓的张泽群、孙小梅、张政等人,“当时看着孙小梅他们一张张聪明的脸庞,心底直发慌,哎哟天哪,我拿什么献给他们?”敬一丹用“瘆得慌”的语气形容当年。

后来,敬一丹很幸运地被学校派去电视台实践,当时的任务是:积累素材,回来写电视播音讲义。结果,同样年轻的敬一丹被电视台紧张、刺激、新奇的生活深深吸引,她告诉播音系主任,自己想去电视台工作,40岁以后再回来教书。主任当时自然不答应,直到一年多以后,这位主任理解了敬一丹。

1988年,敬一丹正式成为央视一员,但对母校,她至今不忘当年的承诺:随叫随到。

舆论的力量

“幸好我在40岁,特别容易产生惰性的时候,到了一个年轻的团队里,太年轻了这些人。”

1993年12月2日,央视新闻评论部正式成立。

1994年4月1日19:38,《焦点访谈》开播,央视一套每天《新闻联播》之后的浑厚男中音:“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每日请看《焦点访谈》”,开始响彻大江南北,这四句话在节目开播六周年的时候,浓缩为“用事实说话”。

敬一丹是《焦点访谈》一周年的时候加入的,今年整20年。她是这样理解这个节目的:“它也会改变一些人的个人命运,但它更大的意义是唤起关注,改变个人命运是偶然的。”

今天有人质疑《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作用弱了,敬一丹并不认同,“《焦点访谈》初创时是一枝独秀,现在舆论监督遍地开花,人们对《焦点访谈》的期待,还希望像当年那样引人瞩目。原来人们不知道舆论监督是什么,看了《焦点访谈》才知道原来可以这么监督,现在再厉害他也觉得不够。所以现在是主战场分散了。”

曾参与创办《焦点访谈》、现任央视副台长的孙玉胜在其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这样评价舆论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只是一种间接的力量,它能否作用于被监督人,能否影响被监督事件的发展,那得看整个社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信息采信”系统和“舆论征用”环境。换句话说,新闻媒体本身是不能独立完成监督的,一个社会的监督手段也不能是惟一的,除新闻的监督外,还应有行政的监督和法律的监督。“舆论”只有与法律的力量、行政的力量接通之后,才能切实有效地作用于社会。

而对《焦点访谈》的生存与成功,孙玉胜认为:“显示了政府的成熟与自信。正是有了这种自信,才有了宽松的舆论环境。”

如果说《焦点访谈》总给人带来很多“阴影”,主持每年元宵前后的《感动中国》节目,使敬一丹仿佛置身“春天里与好人约会”。

“13年了,这是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积累,它使我有信心。对未来、对人、对时代的变化有没有信心,这对媒体人太重要了。”敬一丹说每每主持完心里都特别饱满,“幸亏我遇到了。”

人生的魅力在于永存希望,而希望就意味着总是面临很多选择。如何选择在于自己的判断力,而不同的选择往往指向不同的人生际遇。

曾有人向敬一丹当面指出,“你很有道德感召力,但没有票房号召力,你要是像崔永元那样有点缺点就好了。”

敬一丹非常重视这个评价,觉得特别准,“其实意思就是你有点个性就好了。”

但是,谁又能说她一点儿个性没有呢?从高校到央视,从经济部到新闻评论部……每一次选择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我由衷地喜欢,我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敬一丹自觉是一个“内心一旦涌动起来,就会非常珍视”的人。

今天,敬一丹再次面临选择,“也许我会去回访那些我采访过的孩子们?也许我会追随我的女儿去做公益?”

是呀,谁知道呢?

(来源:澎湃新闻 有删节)

敬一丹退休前谈《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并未减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