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我同意John Cleese说的话,并归纳了他说的这7点

我同意John Cleese说的话,并归纳了他说的这7点

先说一句,这篇文章就是John Cleese的演讲内容汇编,加上了我个人的理解和解读。我对他的论断很喜欢,所以这是一篇学习笔记。

先说说John Cleese这个人。他是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和喜剧作家,这个1939年出生的家伙,至今还活跃在艺术界里,以2000年以后为例,他在01年的《亡命夺宝 Rat Race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面的鬼魂Nearly Headless Nick,02年的《007之择日而亡 Die Another Day》,《霹雳娇娃2 Charlie’s Angels: Full Throttle》里的Mr. Munday,08年的《地球停转之日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粉红豹2 The Pink Panther 2》等等。去年还主演《马铃薯3》、编剧《蒙提派森伦敦O2告别演出》还有今年还没有上映的《魔法教师》,都有他的身影。

这个喜剧演员,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却是非凡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因为他这句话是如此之对,以至于我用这句话重新梳理了我的逻辑体系。

他也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家伙,苹果的乔布斯被妻子称为“学习机器”,而Cleese则说,他每天都想学一点新知识。因为他“已经很老了,很快就要死了。所以临死之前要多增长一点儿见识”。

因为这是我的学习笔记,所以我会效仿当下的“干货体”,把精简版发上来。而原文中,Cleese是非常幽默的,展现了一个喜剧演员的天赋。当然,按照Cleese的说法,这并不是一种天份,这是一种可以训练的做事方式。

以下为Cleese论述的摘要:

告诉别人如何具备创造力很容易,难的是自己具备创造力。

谈论创造力只是徒劳而已,因为创造力根本无法解释。创造力就好比莫扎特的音乐,梵高的绘画或者萨达姆的宣传一样完全不能用语言来分析。见到什么东西都要分析一番的佛洛依德也曾经反复否认心理分析可以揭示创造力的奥秘。

但是我确实可以说一条否定性的主张。之所以是“否定性”的主张,是因为说清楚创造力不是什么还要更容易一些。好比有人询问雕塑家如何雕刻出一头栩栩如生的大象,他说只要将大理石上看上去不像大象的部分全都去掉就可以了。

以下是一条否定主张:创造力不是才能,而是一种做事方式。

我谈到“做事方式”的时候,实际上是想说:创造力并不是一种人们要么具备、要么不具备的能力。比方说——创造力与智商绝对不相关。当然前提是你的智商的确高于特定的最低限度。但是在调查了许多在同行眼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建筑师、工程师以及作家之后,麦金农发现这些人的智商与那些不太具有创造力的同行们并没有多少差异。

那么这些人的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呢?这里有7个观察:

1、创造力的人能够进入特定心态。

麦金农的研究表明最有创造力的人仅仅是有能力让自己进入某种特定心态而已(请参照指尖儿撰稿人《成功者心态》一文,我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所谓的“做事方式”——而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可以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创造力。麦金农将这种能力称作“玩耍的能力”。根据他的描述,最具创造力的人们抱有这种心态的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们能够将各种想法当成玩具,能够探索各种可能性,不为任何即时性的实际目的,而仅仅是因为好玩,为了玩耍而玩耍。

2、创造力需要在开放模式和封闭模式中转换。

令我们着迷的是,我们一般可以将人们在工作当中的表现总结为两种模式:开放模式与封闭模式。我还要再补充一句:创造力在封闭模式下不可能存在。

所谓的封闭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在大部分工作时间当中的模式。我们在内心深处觉得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想要干完的话就必须尽快着手。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的目的性很强,我们会感到非常紧张,甚至有些疯狂,也不容许幽默的存在,但是并不能发挥创造力。

开放模式则是放松的,是扩张性的,目的性相对较弱。在这种模式之下,我们更容易沉思,更倾向幽默——幽默总是伴随着更加开拓的视角——因此玩心更重。这是一种可以充分满足好奇心的模式。正是这一点使得天然的创造力得以涌现出来。

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两种模式都不可或缺。我把话说得再清楚一点: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处于开放模式,但是一旦想好了解决方案,就必须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转到封闭模式。

一旦我们做出了决策,就应当在执行决策的时候收缩注意力。当执行完成之后,我们则应当重新启动开放模式,评估我们的行动受到的反馈,从而决定我们之前采取的路线是否成功,或者是否应当继续跟进下一阶段的计划,是否应当另行制定计划借以纠正我们犯下的错误。然后我们应当再次转回封闭模式并且推进计划的下一阶段。

换句话说,为了最有效地完成工作,我们需要在两种模式之间来回转换。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总是卡在封闭模式当中。我们都很熟悉力。在重压之下我们的视野往往会越来越窄,其实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应当后退一步,将眼光放的宽一点。

3、创造力来源:与困难共舞,和问题死磕。

我在巨蟒剧团的某位同事在我看来比我更有才能,但是却从未撰写过一份像我一样具有原创性的剧本。这一点始终令我感到非常奇怪。

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假如他面对一个问题,并且在不久后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他总是倾向于立刻采取这个方案,即便他本人也清楚这个方案并不太具有原创性。

如果我处在同样的情形之下,尽管我也会忍不住采取轻松的解决方式,在五点钟以前解决问题,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我宁愿与这个问题另外死磕一个多小时,最后几乎总能想出更有创意的办法。我之所以比他更有创意,仅仅是因为我花费在问题上的时间更长。

当我发现麦金农的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简直兴奋得难以想象。他发现,最具创造力的专业人士在尝试解决问题之前总会花费更长的时间来把玩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起乔布斯?乔布斯做事的时候总会长时间的把玩新产品,无论是日复一日的去观看《玩具总动员》,还是没完没了的看苹果零售店的样本间,再或者是每天握着iPhone原型机反复的琢磨,对了,就是这种不适和思考。)

我们所有人在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都会感到不适与焦虑,而这些人情愿忍受这些感觉。你们都知道我是什么意思。每当我们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直到问题解决之前我们都会感到心中焦躁紧张,不知所措。这种感觉很不好受。我们希望尽快摆脱这种感觉。

但是,绝大多数富有创造力的人都学会了在更长时间里忍受不适。就因为他们思考的时间更长,所以他们的答案也更有创造力。

4、创造力要求你沉浸在困难当中,无休止的思考。

创造力的另一项要求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智围绕着思考的题目团团打转。你当然会做白日梦,但是就像冥想一样,你总能把自己再拽回来。创造力最非凡的特性就在于此。只要你友好但坚持地将心思用在某个题目上面,早晚都能在无意识层面上去的成果,或许就是在过一会儿洗澡的时候或者第二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但是突然之间你就开窍了,新的想法凭空就出现了。

5、创造力需要站在人文与技术的十字路口(借用乔布斯的话)。

关于创造力我还有最后一点要说:创造力就像幽默一样。在笑话当中,当你将两套不同的参照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笑。

产生新想法的原理也是这样。关键在于将两个此前一直相互分离的想法结合起来并产生新的意义。将不同的想法结合在一起并不困难。你可以将奶酪与摩托车结合在一起,将道德勇气与绿光结合在一起,将香蕉与跨国公司结合在一起……当然,你一定会产生许多完全荒谬可笑的并列联系。这是好事!爱德华.德.波诺在《超越对错》一书当中专门提到了你可以通过刻意玩弄疯狂的联系来扩展思路。他将这些荒唐理念称作Intermediate Impossibles。无论多么荒诞不经都依旧可以用来当做正确理念的踏脚石。

总结一下:不知道如何着手或者卡壳的时候不妨将随便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让直觉告诉你哪个联系可能比较有趣。

(其实这个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提出来了。即由借鉴和结合产生的创新,要多于出自单纯发明的创新。这是因为,比创造力更重要的,还有想象力。这一点请参见指尖儿撰稿人关于“未来”和“现在”一文。如果没有把未来移植到现在的想象力,就不可能诞生苹果这样伟大的公司。)

6、团队作战,如果处置得当,会产生更好的创造力。

如果有人陪你们一起玩的话,发挥创造力更容易。我总是发现,假如有两个以至于更多人陪着我将某个主意来回抛掷我总能产生更有趣更原创的想法。

7、谋杀创造力的两个最大凶手

①自信决断。

有些人随时都需要为自己塑造富有决断的形象,我真心认为这种做法是将创造力扼杀在萌芽当中的最有效方式。

(很多人在似懂非懂的时候就做出决断了,当然,他们也就没有办法拥抱更有创造力的想法。实际上,那些想法都不是特定为谁而生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发明和发现,都几乎是同时被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所发现,这说明,依据现有条件,大家都可以产生同样的创造力。)

②害怕丢脸。

当你进入开放模式以后,最能阻止你发挥创造力的因素就是害怕犯错。因此你必须承担说傻话办傻事的风险。鼓足信心这样做的最好方法就是要知道,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无论干什么都不算错。错误根本不存在,胡言乱语与重大突破只有一线之隔。

(乔布斯就是无数次被嘲笑,但他视此为理所当然。)

©本文作者赵博思,版权归指尖儿(zhijianer.me)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以及原文链接。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