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CBA这些流行语都是怎么来的? 先有“有利”还是先有“上腿”

今天这篇文章想要带您回顾的是和CBA有关的流行语言,无论是有利也好,上腿也罢,我们一同来追根朔源,看看这些名词究竟是从何时何地,因为什么原因而流行起来的。

说道和CBA有关的流行语言,一切都要从2004年左右的贴吧文化说起。当年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以及贴吧文化的蓬勃发展。很多具有搞笑,自嘲精神的网友因为足球运动员李毅的一句“我护球像亨利”而开始聚集在百度“李毅吧”并将其迅速演变成了一个相关文化的输出基地。而在李毅之外,巴特尔成了网友们下一个开玩笑的对象,如同李毅被叫做“大帝”一样,巴特尔很快被称呼为巴神。这个巴神可比现在巴洛特利这个巴神要早多了。随后更是演变出,冥冥之中自有巴意,巴意难为等一系列在网络上较为流行的语言。

即便在十年后的今天,有时候在一些新闻下面的留言中还是能看到相关语句的影子,足以见到巴神系列语句的影响之深远。而这也是CBA第一次和大规模的流行语扯上关系。在此之前,CBA的传播范围和普及度有限,讨论只聚集在有限的几个强队上,而且传播渠道也大多把握在官方渠道上。官方的宣传以正面为主,转播语言也非常的正式和严谨,最多是提一提“小巨人”姚明这样中立的不痛不痒的球员外号。

在此之后,一篇“CBA国产教练赛场雷人语录”的帖子网上走红,虽然并没有任何的流行语因此一炮走红,其中语录的真伪也都不可考证。但是球迷们已经由此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暂停时场边摄像对球队教练的言行捕捉上。这也为随后的“有利”和“上腿”埋下了伏笔。

CBA这些流行语都是怎么来的? 先有“有利”还是先有“上腿”

在各方条件都飞速发展,有了雏形之后,CBA的曝光度终于因为2012年首次北京和广东的总决赛之战有了质的提升。 广东的首次客场之旅并不愉快,铺天盖地的京骂显得嘈杂而又刺耳。篮协紧跟而来的罚单让北京球迷迅速寻找着下一个发泄方式。当时正在广东男篮的苏伟成为了这个不幸的对象。苏伟上场时并没有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反而多次失误,被迫下场。而关键球时,全场球迷喊出“换苏伟”口号,希望苏伟再度登场“帮倒忙”。在这种极具针对性的口号之下,不仅广东队迅速心理溃败,苏伟更是成了一个不幸的个体。他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走出这段心理阴影。

随后的一个赛季麦迪登陆CBA,在和北京的比赛中,麦迪和吉喆之间发生了争斗。这惹恼了遍布中国的麦迪粉丝。随后凡是吉喆所到之处,“换吉喆”的声音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时至今日,随着球迷素质的提高,以及赛场秩序监督的进一步加强,这种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式的流行语已经几乎绝迹。即便有偶尔的亮相,也更多的是带有调侃的意味。

CBA这些流行语都是怎么来的? 先有“有利”还是先有“上腿”

在上文提到的京粤首次总决赛大战中,还诞生了另外一个流传至今,甚至有成为正式语言之势的词“上腿”。面对央视的直播镜头,李春江布置战术被全国人民都听到了,结果这一句“上去上腿,上腿懂吗?上腿不要上手!!!”被所有人熟知,虽说有些被误读,但确确实实是出自春哥之口,实在是百口莫辩。

而同样的遭遇很快降临到了闵鹿蕾身上,2013年1月20日,北京主场对阵新疆,暂停期间,闵鹿蕾说道“还是那个防守篮板球,把防守篮板抢下来,打进这一个,不行就奔篮儿去,今天裁判对咱们有利,不要投三分。”这同样是一句被人误读的句子,,闵鹿蕾在赛后发布会上表示:“裁判对双方内线吹得特别严,这种吹法其实是有利于我们队的,所以我喊了一个暂停,让队员们加强内线进攻。”闵鹿蕾也由此得了一个“闵有利”的绰号。

CBA这些流行语都是怎么来的? 先有“有利”还是先有“上腿”

流行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同换苏伟后来演变成了换吉喆,上腿也慢慢脱离了李春江而和北京队的马布里联系到了一起。马布里上篮时膝盖的保护动作多次有意无意击打到防守队员。这个动作的对错很难脱离实际情况去判断,但是马布里就此在敌对球迷的口中变成了“马上腿”。球迷们似乎也渐渐的淡忘了这个词是从北京队的老对头李春江口中最先流出。

不知道在随后的CBA赛季里,又将出现什么新的流行语言或是口号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