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传说之三国时期也有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是现代概念,然而在遥远的三国时代,却爆发了异常激烈的货币战争,这一切要从董卓开始说起。三国的历史本来跟董卓无关,但三国历史的形成,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民生,哪一样也离不开董卓这个人。

三国传说之三国时期也有货币战争董卓劣币驱逐良币

东汉本来使用著名的“五铢钱”,比较坚挺,董卓为了捞钱废除了通行已久的五铢钱,改铸小钱。

董卓铸的董氏小钱,简陋到连文字都没有,钱边和钱孔都没有凸起的边,在原料上能省就省。不用问。这样铸出来的小钱,质量极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开。钱一不值钱,就是通货膨胀。从此以后,“钱货不行”,又回到远古时代,大家实行物物交换。

三国传说之三国时期也有货币战争曹魏重塑“五铢钱”本位制

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复汉五铢钱的使用——东西还是汉朝的好!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因谷价猛涨,客观上造成货币严重贬值,最后涨得五铢钱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没办法,只得下令废掉五铢钱,让老百姓以谷子和纺织品为货币。这两样东西——谷与帛,在以往很长时间里,倒也是一直作为辅助货币,时断时续地被人们用着。

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产的东西作为货币本位,问题就出来了。问天下,谁不贪财惜财?所以,人们纷纷往稻谷里掺水,把纺织品织薄,这都是跟统治者学的,一有机会就制造不足值的货币。魏文帝采取了严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间的货币“缩水术”。最后他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铢钱,老老实实,没有起过铸大钱、将五铢钱变相贬值的念头。

三国传说之三国时期也有货币战争蜀汉以货币盘剥百姓

刘备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一百钱。这一家伙就把军用凑足了。蜀汉的货币,除了“直百五铢”继续流通外,还有其他的货币,也是一钱顶一百钱,名目有“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钱。看它们的名称就知道,铸钱的动机压根儿就不怀好意。铸大钱,实际上就是将正在流通的那些货币贬值。

刘备的“直百五铢”一开始还铸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后来因为要节省,越铸越小,到最后竟然连一铢的分量都不够了。可是他在铸钱时,还是感到原料严重不足,小国寡民嘛,资源有限。于是下令把民间的铜床架子也都毁了,统统拿来铸钱。咱们砸锅卖铁,也要跟姓曹的斗!为了大汉的复兴大业,老百姓们,你们也就出点血吧!

三国传说之三国时期也有货币战争东吴严重通货膨胀

东吴也厉害,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当时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就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谁干?东吴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应激烈,坚决抵制,就是不用你这个“大泉”。

孙权还算明智,见此情况,下诏不再铸大钱。已流入民间的大钱缴还官府,官府按比值兑换五铢钱,以此来减缓官民对立情绪。但政府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有很多大钱并没有被收回。

汉末以后,五铢钱可谓命运多舛,名义上还存在,其实质量大大下降,政府只是利用它以往的好名声而已。

如今看来,三国之所以归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魏国的货币政策好一些,晋朝是继承了魏的遗产,因此,司马家族才是三国货币战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