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孩子“偷东西”怎么教育?

孩子“偷东西”怎么教育?

上小学的孩子,有的会发生不告而取他人东西的情况。有时是在班级里,有时是去别人家玩的时候。孩子偷拿家里或同学的东西,虽没有成年人故意犯法那么严重,但家长一定要非常重视,因为与其他行为问题相比,这个是冒犯、侵扰别人利益,引起别人痛苦的行为,如不及早干预,长此以往,确实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在不告诉主人的情况下把别人的东西拿走,是偷窃。但是在孩子这里,他未必那么理解这个行为的定义、内涵和后果。除了生物学因素造成的品行障碍外,一般容易偷拿东西的孩子,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情况,分别分析、给建议:

①因为亲子关系不畅,孩子不敢告诉家长或者告诉了家长只会被拒绝,因此就偷偷拿走家里的东西。也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拿家里的东西要告诉家长,征得家长的同意。这类情况孩子年龄偏小或智力水平较低,家长要耐心解释,建立规矩。孩子拿东西,要么满足自己,要么是有别人要求的。前者,例如孩子偷糖吃,偷手机玩,偷钱等,家长一方面采取措施,如不买糖,把钱锁起来等,另一方面要检视,孩子的要求是否正常?是否自己太严厉了?

一旦发现孩子拿东西,首先不要责骂孩子是小偷,更不要在道德层面给孩子贴标签,羞辱孩子。我们可以照着这个步骤来:1.好奇,想办法了解孩子拿东西的目的;2.针对孩子的目的去了解孩子本身的需求,例如是拿出去炫耀,证明自己?还是自制力不强?3.跟孩子谈,强调不可以不告诉家里人,自行拿东西。要坚定而温和地告诉孩子,这是必须遵守的规则;4跟孩子讨论,有什么别的办法能达到目的,满足要求,或如果修改,调整自己的目的与需求。5.监督一阵子,看孩子是否有反复是否真的能改正。

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东西是被别人唆使的。我曾接待过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儿,她们班上有个男生“命令”她;“明天给带二百元钱来,不许告家长,不许告诉老师”。这个女孩很内向、胆小,真的偷了她姥姥的二百元钱给了班里这个男生,后来还是老师发现了,告诉了家长。

孩子怕家长,有事不敢跟家长商量,不愿向家长求助,都反映出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不够信任,不够平等与尊重。除了建立规则,更重要的是改善亲子关系,孩子自然会与家长商量。

②故意拿家里的东西,跟家长怄气。我遇到两个这样的孩子,一个是父亲管得严,简单粗暴,妈妈比较怕父亲,孩子也怕,但妈妈很纵容孩子,父亲从心底里也一样溺爱。另一个是父亲不常在家,妈妈比较强势,在家说了算,姥姥和保姆都顺着孩子。这两个案例的家长都是在咨询时诉说孩子偷家里东西的事,越不让拿越故意拿,咨询目标是怎样改掉孩子的毛病。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毛病呢?

这里的关键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一方面被纵容,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和行为,有些任意妄为;另一方面又被压制,孩子心理不服,于是你越说不许做的我越去做,既有游戏的成分,也有吸引关注、显示证明自己的存在与力量的成分。小婴儿只会用去哭闹表达不满,呼唤关注,大一些的孩子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了,偷东西只是一种表现。如果只治标而不治本,孩子可能不偷东西了,改换其他的毛病了。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家长中的一个比较强势,全家弥漫着表面答应你背后照样甚至给捣点乱的气氛,不仅孩子这样,第一家的妈妈和第二家的姥姥与保姆都这样,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也是在模仿她们的言行,只是表现在了“偷拿东西”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家庭建设。家庭做为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各人的角色分工与合作,群体的规划,群成员的关系等,要建设好。父母负责任,有担当,带头遵守规则,孩子才对父母信任、模仿、才对家有归属感,继而找到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不是乱来。其次,具体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求孩子的事情要讲明为什么以及后果,并坚定执行监督和奖罚。对孩子的疑问要及时解答。这一切的基础是,真正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溺爱纵容。

③羡慕同学的东西,没想到要告诉别人或者想到了而由于不敢或不会与别人讨要,怕讨要无果被拒绝,干脆就自行拿了。

这种情况在低龄孩子身上常见,一方面孩子不太能管理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社会性差,不会与人协商。先天品行障碍的孩子是真的没想到。而先天正常的孩子会没想到要与人商量,只能表明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够,责任在家长。想到了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告而取,同样表明孩子在社会情况中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缺乏与人商量的沟通能力,同时还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同样是羡慕同学的东西,有的孩子就会想办法交换,有的记下颜色形状回家让家长给买,有的孩子会直接问对方在哪儿买的,甚至请对方给代买。也有的羡慕完了,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服自己“我也有好东西。不一定非要这个”。处理的方法很多。不会处理只会偷拿,说明孩子要补上社会学习这一课,而这一课,更多要由家长来教。

④故意偷同学的东西让同学难受。有的孩子出于嫉妒,有的孩子出于报复,有的是因为矛盾纠纷等等,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这种情况以批评教育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矛盾。偷东西的行为必须被批评,但不要贴“小偷”的标签。

⑤用偷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富二代的案例,女孩、十岁半,五年级。父亲工作很忙,母亲虽然是全职妈妈,但更喜欢自己打扮了出去购物、健身、泡吧,孩子主要由保姆、家庭教师(雇了一个幼教毕业的“姐姐”陪孩子玩儿)带。她的玩具,学习用品、衣服、鞋、零食,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家长对她的偷窃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深入调查发现,孩子在班里的人缘不是很好,表面上挺热闹,她用零食文具等维系了不少“宠物”和“小兵”。现在的小学里好多孩子玩这个游戏,一方收买另一方为宠物,有的孩子甚至自愿要求当对方的宠物。主人要给宠物喂食,宠物呢则负责跟从主人,听主人的话,帮主人吵架。她的宠物和小兵对她却没有那么忠心,就像家里的保姆和“姐姐”对她虽然好,但不是亲生父母那样的亲密关系,宠物给她的也不是真正的友谊,她也不会建立和维系真正的友谊。她的成绩一般。在公立小学里,成绩好还是自然会得到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喜爱和夸奖。她在这一点上很感失落。

她只偷拿班里学习好的、班干部的东西,这里有羡慕的成分,不是羡慕对方的东西,而是羡慕对方的地位,对方的状态和对方得到的夸奖、关注、友情等。这里也有让对方难受的成分。但更主要的,她拿了以后会给她的宠物和朋友看,炫耀她的胆量和能力,炫耀她敢做老师不让做的事,不怕老师,博取他们的佩服和赞叹。这个孩子的矫治不只是老师,家长要努力,她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支持,因为她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各自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也没有改变的动机。她的成长条件太差,我指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人格成长所需要的父母、家庭、社会的支持与关系。

⑥过度自我控制下的反弹。这个案例是一个好学生,大队委,十一岁,男生。班里发生了几次丢东西的事后,老师非常偶然地发现是他干的,特别诧异,没敢跟孩子谈,悄悄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也没敢跟孩子谈这件事,先来找我咨询。我看到孩子的照片,比较瘦,脸上没有笑容。孩子的父母说,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听话,家里条件不能算特好,但也不算差。父母都是出身农村的大学生,生活习惯还是比较节俭,但绝不至于缺少东西,买不起的地步,只是不会大手大脚乱花钱而已。孩子从小从来没有表现过闹着非要买什么东西不可,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不仅亲朋好友、老师夸奖,班里的同学也真的认可他,不象有的班干部,还是有孩子不服气的。

从家长的叙述可以推断出,这个孩子少年老成,太完美了,不象孩子。孩子天真幼稚,不知深浅,情绪冲动,管不住自己……才是正常的。我一直强调,要让孩子把与其年龄段相符的错误都犯了,不要强压着,否则长大后一有机会就会犯幼稚的错误。那么,是什么使这个孩子不犯错误呢?不太可能是真心的自觉的结果,更有可能是过度自我控制。看孩子的照片(几十幅)就让人感觉这个孩子紧绷着。紧绷的状态是不舒服的,每个人生来就有自由意志。孩子放松的出口,很可惜,不恰当地选择了偷拿东西。

最后,给家长的建议是,跟老师说好,不要和孩子挑明这件事,家里对孩子的要求降低一些,告诉孩子可以随意,带着孩子多做些放松的活动,多见识各种人群而不是只盯着优秀、成功人士,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孩子“偷东西”怎么教育?

孩子“偷东西”怎么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