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左脑做商业,右脑写剧本”

来源:好奇心日报

作者:俞斯译、金嘉捷

“左脑做商业,右脑写剧本”

引言:香港导演尔冬升在拍最近一部电影时,在片场里戴起了墨镜,“像王家卫一样”,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焦虑。这部电影叫《我是路人甲》,讲述横店影视城里临时演员的故事,主演用的也是这些临时演员。

“我几乎把所有的伎俩都使出来了,演员还是演不好,记不住台词,紧张得不行。” 尔冬升说,“他就是没法突破这一关,所以我们只能一遍遍重来,记不住台词就给他提词,工作量特别大,特别疲惫。”尤其是对比上一部影片《大魔术师》里梁朝伟和周迅常常一条就过,更加重了这种落差。

这种焦虑的状态和每天面对这些新人的工作让他想起了几十年前,自己刚入行时当演员的经历。

尔冬升在 17 岁时就进入了香港邵氏影业,成为一名电影演员。由于家庭出身的关系——父亲尔光是邵氏的制片人,母亲和两个哥哥都是演员,尔冬升没有经历过那些群众演员的苦日子,但他很快感受到了大公司和旧体制下小人物的另一种痛苦。

“你在里面没有办法做一些自己想做选择,觉得不好的戏也没法推掉。年轻演员都是一个固定的月薪。我做主角的时候,比我年长的替身们薪水要比我高很多。那时候当演员,就跟上班族一样。”尔冬升告诉《好奇心日报》,这些让年轻的尔冬升感到愤怒和焦虑。

另一方面,从 1970 年代后期——也就是尔冬升刚入行时——开始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在 1980 年代进一步发展,新艺城、德宝这些公司与吴宇森、徐克等新人导演合作给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这让仍在邵氏“上班”的尔冬升羡慕不已。

“我们越来越边缘化。‘五虎’都有了,刘德华、梁朝伟全都开始出来了,一批一批的。我们还在拍那种老套的戏,给东南亚放。你看看外面,徐克已经在拍蜀山了。”尔冬升说,“我十七岁进入邵氏拍戏,离开公司时,我二十六岁,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完蛋了。”

尔冬升担心的“完蛋”并没有发生,在过去 30 年,他一共拍了 18 部影片。在他看来,《我是路人甲》是拍摄难度最大的一部,用他的话来说,“开始有点自恃过高,后来拍得特别疲惫”。当这些在横店当群演讨生活,在电影中露个脸都能兴奋好几天的年轻人突然被放到舞台中央时,缺乏专业训练和过度紧张让现场的 NG 次数远高于平常。

不过,58 岁的尔冬升仍然很享受这种在摄影机后指挥的工作,也从没有后悔当初“完蛋”后做出的大胆决定——从演员转向幕后,这才有了现在我们认识的这个“导演尔冬升”。

记者对话尔冬升,聊了聊他从演员到导演的经历,这些年看到的行业和市场变化,他对于内地市场和观众的理解,他喜欢的和讨厌的,擅长和不太懂的那些事。

Q = 《好奇心日报》

A =尔冬升

Q现在回过头去看,你当导演好像要比演员厉害很多。第一部戏《癫佬正传》(1986)就拿了金像奖提名,几年之后《新不了情》(1993)拿到最佳影片和 3000 万票房,不过那个时候香港电影已经比较困难了,黑社会控制力越来越大,但你好像受影响不是太大,为什么呢?

A那个时候上下波动是很大的。1998 年是最惨的,你说真正大的影响有没有呢?有。其实最痛苦的阶段是,就像你看现在观众年龄化完全娱乐化,我不想说脑残化,我不想用这种形容。但因为现在的社会现状,观众不想承受那么大压力,想要比较娱乐的,沉重的东西是不行的。香港那个时候有段时间也是,随便拍搞笑就可以,就卖钱。你弄那么认真的东西没人看,真的有一段时间就是那样。那个时候也是很焦虑的时候。

但除此之外我还好,因为黑社会不找我拍戏(笑)。因为我不拍那种戏。而且我很老实说,他们那种是希望你很快拍很快卖钱,但是你让我快我拍戏也快不了。反正我就慢慢拍,我也没有饿死。

有些人觉得,本来一年拍四部戏,现在只能拍一部,落差很大。但我也没有什么特高要求我做了幕后之后,我不需要每天愁出去穿什么,要秀什么,我当演员的时候都经历过了,开跑车什么都试过了。我反而开始慢慢整个人实在一点了。我家庭是基层出来的,虽然做娱乐圈,以前也很刻苦,我父母的年代是很刻苦的演艺圈。

Q其实他们不是明星,更像是手艺人。

A对。以前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妈艺名叫红薇嘛,都说“红薇生了小孩,抱来抱来”,哪个戏缺个小孩,就把我抱去演一下,补贴一点,赚点外快。是这种生活状态的。

我们小的时候香港有上百万的人是住在山边搭的木房子里面的。你在看警察故事,你能看到最后的一代,搭建的一个木屋群,那两年香港才完全清除了做这种寮屋——违法的建筑,没有地契,什么都没有。后来把它慢慢移到公共房屋里。

所以我自己对物质上的东西没有过分,如果赚到钱,消费一些、满足一下,可以。就是因为这样,我并没有觉得很惨。其实我拍的戏不多的,我有心理准备的,我如果做幕后,不可能像幕前赚那么多钱,已经有心理准备的。因为当我要不拍戏,完全转成幕后的时候,我家里都叫我考虑清楚。

Q家人的顾虑主要是?

A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不像演员那么好赚钱。但是我说,我演员能做到什么时候?梁朝伟他们比我年轻啊!我不想等,我要自己来,其实是我喜欢(幕后)嘛。我们以前拍的很多烂戏,那时候的副导演,一群年轻的人坐在一起,说怎么能那么拍啊!你看外面新浪潮,我们应该那样拍。我们能批评人家的戏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有这个想法了。你就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好,首先我认为我能比他拍得好,这是一个兴趣。

所以我和现在的年轻人说,你最关键前三部戏,你想拍什么就尽量去拍。其实你三部都拍不了,你第一部拍完,你就受影响了,你开始考虑第二部。所以第一部戏是最重要的,你要怎么拍就尽量怎么拍。现在市场好,你拍了第一部戏已经达到目标了,它不是定生死的,你现在已经可以忘掉它了,你第二部戏要继续。因为一个导演的总结是等到最后退出的时候,你现在不用总结的,中间肯定票房高啊低啊。

Q其实很多年轻导演都想着拍第一部的时候能像徐峥那样一鸣惊人。

A对啊,不应该是这样的。现在内地的票房观众数量很大,我的戏当年在香港 3300 万相对于香港人口已经很高了。我拍完那个戏,拿到那个票房,拿完奖,第二天就知道我没有成功。

金像奖第二天最多给你开个 party,人家就忘记了,已经归零了,新一年的东西又开始了,下一部戏成功失败没有人知道。就像现在皇马踢球,下一场一定赢吗?不一定。必须是有赢有输,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当然现在我会说,我给别人去鼓励,当年我也被人家鼓励,一模一样的,我也经历过。我现在跟年轻人交流不是我多有智慧,其实完全是来自于经验。以前别人看到我,我碰钉子,也不说,让我碰了。我现在有些事情和你说,说完就算了,让他去吧,也不一定会碰到这些。这是人的经历,靠经验的。

尔冬升凭借《新不了情》(1993)获得第 13 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和编剧

Q我觉得相对于教育年轻导演,你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去认识和教育内地观众吧,你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内地市场和内地观众的?

A很早就开始了。我第一部引进的戏《忘不了》,在北京我来首映,到 UME 的时候,应该第一个戏来宣传的是《忘不了》。当时没有什么票房,大陆没有什么戏院,你看 UME,第一个在中关村的时候多火。就是那个年代,我在中关村的 UME 里可以引进。合拍一直有的,当时不同于现在,可以分账。

后来也是随着市场越来越大,全力想这个问题。最早为什么没有想呢?因为其实它的票房并不高。文隽拍了部戏,《我的兄弟姐妹》,那个 3000 万当时很厉害,于冬做发行人,哇,原来可以有 3000 万票房。那个时候很多公司开始转移了,有的要合拍了,要进入这个市场。我们是顺着时势来转移的。

Q但其实你拍片子的风格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还是很香港,《早熟》啊,《门徒》啊。

A我觉得是。我认为最大的故意是在手法上的改变,就是《旺角黑夜》,我故意的,是设计好的手法来拍的。其他的,有两个派系,有些人认为一剧之本最重要,有少一部分人认为剧本不重要拍法重要。我是认同前者的,因为我演员出身的,我是以戏、眼神为主的。

我想以手法为主,反而不是我擅长的,谁擅长?王家卫擅长。我是他的影迷,我为什么喜欢看他的戏?因为我不会拍,我才看他的戏。他有他的视觉,有他的美感,放他的音乐。我开玩笑说,《花样年华》里张曼玉和梁朝伟走来走去怎么会那么好看,那个画面,放着音乐,我不会拍啊。拍拍那手,拍拍那脚,拍拍那影子,很好看的啊。我就喜欢《堕落天使》,这组生活环境我很喜欢,我不喜欢拍有钱人的戏,我就喜欢拍巷子里的、破房子的,他是一种手法。

我很能分析我自己,从小到大看电影的影响,我比较喜欢看美国小品,很多非常精彩,也是从故事、任务开始的,拍得很平实,我比较喜欢写实的东西,我喜欢纪录片。我的创作方向大概就是这样,我以前也用过的。深入地分析我自己分析不了,要别人说我才行。

Q但你的片子中,有没有就是是冲着市场,冲着钱去的。

A我有,为了赚钱的我有。想完全商业一点的,不要自己表达那么多的,但那个过程也会加一点看法进去。比方说《千杯不醉》,这种其实要找到那种所谓处境喜剧,还是要放人的想法在里面,爱情啊等等,结尾的时候比较闹一点,因为是个喜剧嘛。

《大魔术师》也是的,我其实不喜欢看魔术,剧本整完以后很严肃,后来请人来把它改成喜剧,在筹备的时候我马上发一个电邮给我的朋友,你们对魔术有什么看法?我其实没有看法的。

Q你觉得你了解这里的观众,能 get 到内地年轻人的一些笑点吗?

A看什么东西,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如果现在去拍很年轻人的校园的回忆,我怎么知道,我没有办法判断的,你的小学和初中的东西我不知道,那个状态我不知道。香港以前我那个年代我知道,台湾那个小学,我知道军中乐园啊,知道杨凡导演拍的那些,我都有印象,我有知识,我还可以有点判断。不是说你做了那个景出来,美术做完就算了,是有个人的判断的。那些东西我没有办法拿捏的,现在我拍《小时代》,我没有难度,因为以前就有。小时代,三十年前就有这种类型的王子公主,是日本就有的。这种少女情怀,算了吧,我拍一个出来,观众接受吗?我自己也不想,随着年龄成长,你一定看的东西也严肃一点的。我尽量不要那么老气,我还没那么老,但那么年轻的东西已经没有办法提起我的兴趣了。

Q《大闹天空》这种类型的你会去拍吗?

A那个戏啊…嗯,怎么说呢,我对特技没有什么太多喜好的,一部戏最多特技就三十二个镜头。因为那个过程里面是很工业化的东西,那是很疲劳的事情,我们做了一轮的东西全部都要否决、重做。对这个有兴趣的是徐克。

Q所以这次你正在拍的《三少爷的剑》找他来做监制?

A是的,没有他来做监制,我都不太敢碰这些东西,我因为知识不够。这方面这次我真的学了很多 3D、特技,很多以前怎么拍都不知道的东西。那个时候他要离开横店,我说不行的,明天开始拍啦,所有的图我都不知道怎么弄,你跟我说一下,如果不行就怎么样。他全部说完,我说 OK 你走吧,我明天拍吧,不会就不会的。你要有兴趣,因为徐克希望他拍的一些东西是真实的,里面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他喜欢拍这个。我的方向是我在人里面找故事。

Q你刚说路人的表演不专业,但在观众看来,有些一线的演员表演也很生涩,所以你会有这种感觉?

A我只能先说香港,有一段时间偶像派,演员来源是上市公司的训练班、TVB 的训练班、香港选小姐出来,后来是歌星,有些就是偶像,唱歌也不怎么样,他们从歌星转到电影这个地方,出了一些香港那个时候的小鲜肉。拍戏不能亲嘴的,那是歌星的形象啊,男生不能拍亲嘴戏,女粉丝会跳楼的,日本韩国都是这样的。那你能对他本身有多高的要求呢?那种偶像你看在日本韩国都是这样的,你说现在内地小鲜肉也是这样的。

Q再问一点点,有人说你在当导演、演员、监制都是很好的,在做了很多工种之后去看一个项目和你做单一工种的时候看一个项目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A我自己拍的时候,还是编剧和导演方面多一点。因为我对市场上的东西事先要想好的,想好再去做的。你在写剧本结构的时候,那个分场,要不要拍这个戏,那在商业上计算,是用左脑的,你算好之后,你写这个剧本就要用右脑了。之前是用脑,写剧本的时候要用心才可以的。你先感动你自己,觉得好看就可以了。现实问题的解决,我找人帮我预算,尽快拍完,不要再拖了,我可以变通的,这是我一个方法。

那你做监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做监制没有太大的喜好的。给我的项目,我先不想我喜不喜欢。很多导演是编剧、创作人的角度,我不是的,你想拍这个戏遇到的问题,我来帮你解决。现在很多分析很理性,当解决了问题,决定拍的时候,你去拍吧,你怎么拍我不知道的,我不管的,我不陪你拍的,你有经验的导演我不陪你拍的。

拍完之后,我提醒新导演一定要进度,我可以掌握那个节奏。当你拍完你去剪,你按照你的作品去创作,剪完我给意见,我会拉片子,有问题我会看,我不管你的镜推是怎么样的,跟我无关的,那场戏快了还是慢了、够不够东西,我看这些,跟剧本不一样我都不管的,肯定是会变的,剧本就扔掉,这个是比较职业化的工作,当监制的时候,是完全另外一个角度,我会用我导演的经验放里面,但我是比较理性的。

Q你已经快 60 岁了,会遇到创作力衰减,或者对很多东西提不起兴趣的情况吧?

A创作呐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个瓶颈,我遇到过的,很恐怖的。

Q恐怖在什么地方?

A恐怖在你不知道要拍什么东西,整个市场变化,自己想的那些东西不行。最恐怖是香港遇到那个所谓的白痴时代,当你认真去做的剧本,所有导演这些戏都不卖钱、胡闹的戏都在卖钱的时候,那个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做。

Q听起来和现在内地很像。

A现在是因为有市场在,还有个希望可以卖钱。也有些导演遇到这些问题,年轻的导演去选一些严肃的题材。

Q比如娄烨拍《推拿》,票房也很低。

A很困难的,像王小帅啊,包括我也不认为贾樟柯容易去凑钱吗?一定有他的困难在,比较严肃的题材。再加上现在的市场如果有比较多一点认真的题材回收并不好的时候,其实对那些认真创造的人是一个打击。香港经历过这个年代,但我认为它很快会过,大陆周期改变得很快。因为事情是越来越恶化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平台,拍的戏也越来越多,相对很多戏就上不了,很多戏会亏。观众过了那个潮流之后,观众是有要求的。

Q你觉得这种要求体现在哪里?

A两年前看这个戏会笑的观众,他成长了后,他不满足,就要品质。美剧现在虽然有些不能播,但是美剧的水平,外国片都进来了,电视剧的水平开始有些提升了。偷鸡摸狗的事情只在很短时间内。你找到一些噱头,也是要用心的,可能它出来的制作比较粗一点,但它一定是找到生活上一些亲切感的、共同点。观众也是满足的,这些也是花过心思的。有些烂的是不能看的戏,有些放在网上看十分钟就会被淘汰的。所以我不觉得是那么惨,因为转变得快。

Q你认为市场和观众会调整。

A因为你看到越多品质高的戏,美国片进来时对我们的市场好像是一个危险,但对工业上有没有帮助呢?有。你看现在很多公司在科技上、器材上投入电视剧很多,比香港的都投的钱更多,引进的东西。起码资金上有,创作就难说了,我相信观众分得出来。

我认为商业的东西,确实需要拿多点钱去拍,演员费高,也不一定的,有些小品的戏,请一些大演员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慢慢各种情况调整了之后,又会进入一个常规的,会慢慢越来越好的,观众的要求会慢慢越来越高的。你所谓的国产大片,技术上也有提升的,老板开始有这个概念,不是只给演员钱,因为都在骂了,对剧本、制作、质量的要求,不是说特技乱做了,以前也不懂,那个公司搞得乱七八糟的。现在一看徐克的 3D 和特技,之后那个 3D 不是真的都没得补贴了,因为都是假的嘛,这些都在调整。

影视新生代微信ID:Moviecatcher

主编微信号:1588938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