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好医生王志良:显微镜下的魔术师

好医生王志良:显微镜下的魔术师

王志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眼外伤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玻璃体视网膜学组副组长。主攻眼底病、白内障及眼整形美容手术。擅长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眼底病变、黄斑裂孔等视网膜病及疑难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老天造人,其双眼是望向远方的,但是拇指时代,不管老人小孩,都只盯着一掌之地,过度使用了这个造化之物,是幸还是不幸?"

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志良。擅视网膜疾病手术。

十年前,他被作为强援引进九院,填补了九院眼科视网膜手术的弱项,在他看来,人体的眼球之神奇与精密,超过身体其他器官,"这是造物主的魔术,而视网膜手术,是魔术中的珠峰。"

他一年的手术量,绝对在上海同行里位列三甲,"手术日,总是一天八到十台大型手术,而且,每一台的水准必须保持一致。一般是早上九点,显微镜下做到晚上八点。"常年手术,他的腰椎会酸痛,当结束最后一台手术后,他通常会在手术椅上靠一会,长吁一口气。

这真的是一双外科医生的手,手指修长有力,灵巧温暖。

他没有更大的野心,他说,只有心无旁骛,才能完成显微镜下的魔术。

如果有时间,他特别愿意做一些复杂而精细的手工活,"我要造一艘船,航母,有1:5000比例,放在江河湖海,这艘船会行驶,船上的飞机会嗖的一声飞向蓝天。"

"生命,就是随遇而安。"他说。

攀登眼科的珠峰

"眼睛太神奇了:一个直径24毫米的小小眼球,汇聚了人体中最最精细复杂的各类光学系统。眼睛看到物体的过程就像魔法一样。"

王志良是在毕业后喜欢上眼科的。师从同乡专攻眼科的李海生教授,教授的医术医德让他被眼科的魅力折服,为眼睛的神奇结构而赞叹,从而立志将其作为终身事业。

你可以说王志良是一位攀登者,越高险的山峰越吸引他,不仅要登峰,还要造极。他手持岩锥攀上眼科的山腰,工作几年后望见眼科中最具挑战、最精细疑难的是眼底病,于是他紧了紧绳索,立志登顶眼科里的"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的称号并非没有缘由:眼科手术已足够精密,而手术做到眼底,就不是几厘米、毫米的问题,而要用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微米"概念。手术台上,王志良一般仅有100微米左右的空间施展拳脚。毫厘之间既是战场,也是舞台,他说,别人称医生是在"走钢丝"、"刀尖上跳舞",而他认为眼科医生是"显微镜下的魔术师"。

做手术是一种享受

在王志良看来,做手术并非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患者通过手术摆脱失明,如同海贝中诞生维纳斯,好似毛坯变为艺术品。其愉悦、其成就感,远非一般事物所能比拟。

王志良一天通常要做8到10台微创玻璃体手术,手术时他就像有了超能力,精神达到高度集中不觉疲乏;然而人不是铁打的,下了手术台,疲惫就如潮水席卷全身。一般第4台手术时腰已经发酸发痛,而他全都忍下来,直到每天最后一场手术做完,他终于能长舒一口气,想着今天又出了8个精品。

这样的日子已过了多年,苦吗?苦的。累吗?累的。但只要能看到更多鲜活灵动的眼睛,再苦、再累也值得。

口述实录

《问健康画报》:您是如何踏上医生这条路的?

王志良:高中毕业选大学的时候,就觉得当医生蛮不错的--家里有生病的亲属,看病很不方便,当时卫生条件也不是很好,于是就考了当时的铁道医学院(现在的同济大学医学院)。读了五年本科毕业,我在实习期间喜欢上了眼科。

宝山中心医院(现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有一位专攻眼科的知名教授李海生,我对他印象特别好,大学毕业后我本可以留在铁路医院或第一人民医院,但我决定跟随李海生教授去宝山医院--凑巧我是土生土长的宝山人,李教授给了我很多启发。李教授退休后,我发现所有眼科的疾病中,视网膜病是最复杂、最精细、最疑难的,是极具挑战性的。而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张皙教授正是国内视网膜病专家,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也是上海市的重点学科,于是我就考了她的研究生,一边工作一边跟着她在第一人民医院研究视网膜病。

经过了六年的学习,觉得视网膜病的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临床的手术也初步有所体会。后来结识了第九人民医院的眼科主任范先群教授,他是做眼部整形、眼眶病的,但他非常具有人格魅力,同时九院的眼底病比较薄弱,就觉得这里的平台也不错。所以05年决定到九院继续做视网膜手术。

《问健康画报》:现代人是否在对眼睛过度挥霍?

王志良:古人是登高望远、看大自然,而现代人的生活是"拇指上的生活",大家要么看智能手机,要么看平板电脑,人一下子进化到看近为主了,这就等于过度开发眼睛的功能。怎么叫过度开发呢?看近之后眼睛容易疲劳充血,如果发现眼睛红了或者酸胀,就是提醒你眼睛需要休息;但是世界很精彩,大家还是不停地要看,即使累了揉揉眼睛还是要看,甚至通宵达旦。对眼睛的过度利用造成什么后果呢?第一,近视眼非常多,黄种人的近视眼比例达到1/4,近视眼后会怎样呢?正常的眼球是圆球形,但近视眼会让眼球慢慢被拉长,变成橄榄球形,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来了,眼睛的血液供应不上去,眼睛里面正常的生理结构被打破了,会产生各种并发症。还有更隐蔽的问题,近视眼引起的眼底视网膜的病变,这是最隐蔽的,一旦发现了,可能为时已晚。

视网膜病变我要提到一个概念叫黄斑,视网膜的中心地带叫黄斑,就像人的心脏,90%以上的视力都依赖黄斑,比如一个人1.0的视力,黄斑坏了就只剩0.1了。黄斑才0.5毫米,也就是1毫米都不到,这一小块区域如果坏了,视力受到极大影响。高度近视的病人黄斑很容易出现问题,可能引发失明。

《问健康画报》:您觉得眼科医生需要怎样的素养?

王志良:我特别欣赏导师张皙教授的一句话:看一个病人,出一个精品,交一个朋友。"看一个病人"就是说这个病人信任你,到你手里,你要全身心为他服务,有敬业精神;"做一个精品"是指你要有高超的技艺,让病人在你手里康复到他的最佳状态;"交一个朋友"是指这个病人回归社会了,会给社会传递更好的正能量。

《问健康画报》:有没有什么失去的东西?

王志良:收获远远大于失去,我整个行医过程让我的人生很充实。

《问健康画报》:有没有自己感到比较遗憾的病人或手术?

王志良:确实有一个病人我印象特别深刻,比较遗憾。这位病人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终末期,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外一只除了看不见还痛,这是因为糖尿病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睛眼压很高,就会痛。他之前去过多家医院,但好几家医院都没有接收,我看这位病人确实蛮可惜的,就收了下来,结果手术很成功,视网膜也复位了,里面血也清了,但是只能看到一点点模糊的人影。病人就说医生有问题,手术有问题,我告诉他要坚持治疗,坚持复诊,但是他不愿意,两个月之后眼睛就彻底不行了--因为眼压高起来了,把视神经压坏了。所以对这些不理解、不配合的病人,有时候会很心疼。

《问健康画报》:对医生来说,更希望看到怎样的病人?

王志良:对医生来说,病得再重或者再轻,医生都有义务给你治疗,我觉得医生是不应该挑病人的,这是医生的原则。如果是希望的话,很多医生更希望治疗有效,病症是在自己可控制范围内的。但是我选择的手术恰恰有很多风险很高,效果可能不太明显的,具有挑战的。

《问健康画报》:您的性格中哪些东西是更适合于做这类手术的?

王志良:我觉得是专一,这是最要紧的。做一件事情,你有十分精力就要放十分精力。从经济效益来说,这类手术可能不如白内障、近视眼等,包括你的学习周期、付出的劳动、知识储备,那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你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精神,如果耐不住寂寞是不行的。国内做视网膜病的医生,本身就不多,做得好的就更少了,也就百位数之内吧。

《问健康画报》:有没有您觉得非常快乐的一台手术?

王志良:我一旦上台做手术,手术能顺利做下来我都非常快乐。

曾经有一个6岁的小孩子,眼睛里长了一个肿瘤。他是陕西人,辗转到上海,一开始来九院是想摘眼球的。后来我说,给你做肿瘤摘除,采取保眼球的治疗方式,你愿不愿意冒这个险?如果成功,眼球就能保住,如果不成功,眼球可能还是要摘掉。但是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这种病叫睫状体髓上皮瘤,发病率较低,是恶性肿瘤。后来就按我的建议实施手术,把肿瘤完整切除,切除后把视网膜修补起来。小孩子的眼球保住了,而且他还有0.2的视力。

孩子如今已经10岁了,肿瘤到现在都没有复发。孩子家里穷,手术费用都是我给他减免的,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慈善人士给了我一笔基金,这笔基金我专门用来援助比较困难的患者--整个手术要2万块。捐赠人也很高兴,他每年要捐助5万元,已经坚持了8年。

《问健康画报》:这么多年来,您现在最关注的是什么?

王志良:我现在重点聚焦在三大疾病,第一就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个病目前在大城市里致盲率最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到视网膜脱离引起失明了,它就不可逆了。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致盲率是最高的。整个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总人口中是1%,糖尿病患者里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大概有30%,致盲率在7%。第二是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在黄种人中高度近视眼发生率非常高,而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如果不加保护、任其发展的话很可能会造成失明。高度近视有个概念叫病理性近视,发病率也是蛮高的,在中国约3亿近视患者中,高度近视患者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0%,而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占1/3。第三个是视网膜脱离,这个手术目前大家认知度比较高,干预比较好。我的科研和实验基本都是以前两个为主。

《问健康画报》:如果让您带薪休假半年,您希望去做什么?

王志良:我愿意做我自己的爱好。我喜欢做手工活儿,做模型,小时候我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比如船模,木头枪。我想做一个航母的船模,我以前做过很多小飞机的模型,想把它们放到航母上去。

《问健康画报》:除了专业类的,您平时喜欢阅读什么样的书籍?

王志良:我特别喜欢历史、军事性的小说。看那些小说总有些感慨--要成就大业,往往是经历了长久的积累和磨难。

《问健康画报》:除了阅读,还有什么爱好吗?

王志良:运动。我喜欢打羽毛球,打篮球,踢足球。运动使人快乐,调节身心疲惫。如果我不做运动的话,可能一天只能做6台大手术,但是做了运动之后,感觉一天做10个8个都不累。

《问健康画报》:您怎么看待生活?

王志良: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只要你尽心尽力就好了。生命不要太过苛求,你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不要影响其他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