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还有这样的O2O平台?他们卖行家

还有这样的O2O平台?他们卖行家

我们熟知的O2O平台似乎大多分两种:一种卖服务,一种体现"共享经济"。在共享中比较常见的无非房子、车子这些有形的物质,但你想过吗,你的知识、经验、阅历也可以分享,或者说,你可以从这个平台上他人非实体的财富——甚至为你私人定制答案。你或许觉得这件事应该是知乎干的,猜得差不多,果壳上线了这么一个产品。

姬十三长微博中写道:"今年3月,果壳网推出了新产品‘在行’(zaih.com,看这个拼音就知道,这个不念 zai xing,而是zai hang,笔者注),一个主打经验交谈的O2O平台,我自己也开始‘出台’,帮创业者指点项目。"其"私人智库"之特点在于"不管是求学谋职还是创业创新、旅行装修,任何大小的颗粒度问题,都有人为你出谋划策,给予私人定制的选择建议。"

文中还预告:"6月初,我们决定让这个复杂项目‘出果壳’,单独发展和融资。没找天使轮,团队成员凑了一笔钱自己先干。眼下,在京沪深,‘在行’每天促成100对陌生人见面交谈。接下来,是广州、杭州,甚至南宁。"

从用户体验和反馈来看似乎还不错:

还有这样的O2O平台?他们卖行家

还有这样的O2O平台?他们卖行家

还有这样的O2O平台?他们卖行家(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在行)

虎嗅网作者kingston007在文章《全凭一张嘴:O2O咨询有哪些痛点?》则将其和网购做了对比,其中,3和5是 "在行"比网购多出来的环节,而作者提出的几点也值得关注:

1.用户评价:不同于网购的陌生人关系,咨询完后学员和导师往往建立起了联系(留电话、加微信是标配,把学员建个群的也不少),身处同一城市甚至同一行业,碍于情面,评价的客观性怎么保障是个难题。实际来看也已出现这个问题,几乎个个满分好评,即使私下也不太可能直言。这样不仅不利于行家的总结提高,更不利于平台吸引学员良性发展。

2.划定标准和信息搜索:提供服务的"乙方",也来自各行各业,哪儿是他们的聚集地?因为果壳网在北京,所以靠自己认识的靠谱的人做行家,是有信誉背书的,以后扩展到外地,行家的准入门槛怎么设置?

行家哪些信息能标准化成属性?性别、年龄、学历?是否会感觉成了招聘网站,变low了?新手和老手,怎么区分?因为一些行家并不是专业的咨询师,对话题的把握、节奏的控制、内心的挖掘,还缺乏经验。因为你是"咨询专家"啊,问我要怎么聊就尴尬了吧。

——这有点像知乎搬到线下来了,但毕竟牵涉到人的交际,是不是能和线上一样顺利呢?

知乎用户@AlwenLu提出,知识服务领域的C2C共享经济,"在行"不是第一家:

2006年,当时在微软的@刘润创办了"捐献时间"(donatehour.org),致力于号召企业志愿人士帮助青年人的成长,平台运作了一段时间后,交付给了央视的公益项目;

2010年,张沈鹏的42区和知乎几乎同时上线,技术背景的基因吸引了上万的圈内人注册关注,如今已然偃旗息鼓;

2013年,Google推出Helpouts C2C知识服务平台,今年2月,Google施放了其知名大招——"宣布关闭";

还有这样的O2O平台?他们卖行家

这些网站的域名,都已经或即将无法访问。

知乎答主本人互联网+传统教育培训的创始人,他们正在面临的三大问题或许也是姬十三要解决的:

频次:低频是互联网产品的禁区,如何抢占更多的用户时间?

规模:长尾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建立有效的推广和匹配机制?

质量:非标准化的知识服务,价值如何衡量,结果如何评估,品次如何保证?

"还没有答案,或者说找到了一点点答案,正如姬大所言:我们慢慢做,你们慢慢观察。"

本文整合自以下资讯

新浪微博 知乎@AlwenLu的回答

虎嗅网 kingston007 《全凭一张嘴:O2O咨询有哪些痛点?》

如果想看更多劲爆内幕,获得当下最火热的有趣头条,请在微信搜索【九哥】微信号:toplines 订阅吧!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跟九哥做个好伙伴:

还有这样的O2O平台?他们卖行家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