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新疆阿克陶县阿克达拉牧场新鲜事

新疆日报讯(记者杨杰报道)新疆阿克陶县城以南120公里,在昆仑山深处,有一个牧场叫阿克达拉,离边境线只有30余公里。5月24日,记者来到阿克达拉牧场采访,耳闻目睹了近年来牧场发生的新鲜事……

住上定居兴牧房

这里是西昆仑山的一部分。山上空气清新,阳光灿烂。行车茫茫戈壁滩上,一条柏油马路通往大山深处。道路两旁,新栽种的4万多株杨树苗正在吐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进场部,一排排街灯矗立在街道两旁的绿茵中。“一到晚上,这条几百米长的小街上,也是华灯初上,灯火通明。”赵建军说,近年来牧场新建“定居兴牧”房212套,大大改善了贫困牧民家庭居住条件。

一块大大的宣传牌矗立在波合提村口——“住上定居房,感恩共产党”。宣传牌下,几个村民蹲在牌子下晒着太阳聊着天,老人抱着小孩,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64岁的阿不都热合曼·托依其把记者领进了自家的新房。这是2012年新建的一套80平方米砖混结构定居兴牧房,还有100平方米的院子,两室一厅一厨,现浇顶、塑钢窗、防盗门、铁大门。房子造价6.8万元,阿不都热合曼自己掏腰包才1.36万元,其余的钱都由政府和援疆资金支付了。

“房子很敞亮,住得舒服。”阿不都热合曼蜷腿坐在地毯上,嘻嘻地笑。老人说,自己以前的土坯房窗户小,里面阴冷,每到下雨时,土块直往下掉。自从搬进新房子,通了干净的自来水,洗手上厕所都在屋子里,方便多了。

指着大门口的太阳能灯,老人说那玩意自己会发光,不用掏电费。

办起养殖专业合作社

走在村里整洁的水泥马路上,见不到羊便牛粪,路上干干净净的。82岁的老牧民托乎提·别克说,现在许多牧民都不用自己放牧了,他们的牛羊都被少数几个人“包养”了。

2014年,阿克达拉牧场按照阿克陶县提出的“十户联牧、百户联耕、千户输出、万人脱贫”方针,突出特色,做好畜牧业这篇文章。阿克达拉牧场是最早实行“十户联牧”的一个示范点。牧民们将自己的牛羊加入到牧场组织的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统一管理,年底分红,腾出手来的牧民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牧场兽医站站长努尔买买提·卡德尔说,这种模式实行后,效果非常好,牧民们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通过集中化养殖,让草场得到恢复,更多的牧民走出大山进城务工,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要翻一番。

牧场在县里的项目支持下,还投资280余万元实施了牲畜品种改良项目,兴建了白泉、水金和金胡杨三个养殖基地,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容纳3500只羊。实现规模化养殖,提高了牲畜出栏率。

“我们要保护好现有草场,着力打造生态牧场。”努尔买买提说,牧场享受生态奖励补助的草场50余万亩,近三年为牧民发放草场禁牧奖补资金800余万元。

在内地举办集体婚礼

52岁的牧民阿克交勒·加库布平生第一次出了趟远门,坐火车、坐飞机,去了广州、游了海南。

2015年2月9日,阿克交勒坐上了从乌鲁木齐开往广州的列车。他是县里统一安排,由牧场组织到广东省惠州市参加儿子婚礼的。两年前,儿子托克托逊·阿克交勒前往广东大统营科技有限公司打工,期间自由恋爱,2015年结婚了。

同阿克交勒一起去的还有牧场4对新人的家长。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牧场还组织我们专门去海南三亚旅游了一趟,大家玩得特别高兴。”这趟内地之行,至今让阿克交勒还沉浸在兴奋之中。

阿克交勒看到了广东的发达繁荣,领略了海南的迷人风光。儿子在惠州打工,生活条件比家里好很多,工资近3000元,每年往家里寄回1.5万元以上,家里生活条件由此大大改善。尤其是,这次去惠州,阿克交勒发现儿子变得懂事了,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儿子说,在惠州学到技术后,还要回家来,自己开一家服装厂,大家就不用跑那么远去打工了。

阿克交勒对儿子的集体婚礼也非常满意。“那天有五六百人参加,还有许多领导,婚礼很热闹,我很开心。”阿克交勒说,儿子如果在家里举办婚礼,自己至少得花5万元。“这次集体婚礼,我们是省钱又省心。”他说。

这次出门远行,也让阿克交勒的思想起了波澜。他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村里已经有80多人外出打过工,至今还有47人在外,他们都挣钱了,如果自己年轻一点,也要出去闯一闯。

阿克达拉牧场党委书记赵建军说,这次在内地举行集体婚礼,就是要鼓励引导年轻人外出务工,特别是夫妻式家庭到内地就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同时结合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提倡移风易俗,婚事简办。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