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全国首个“老人城”盼有根据地

记者王志新 实习生关馨

老杜展示店内的多功能老年人拐杖

最近,68岁的杜树生很是发愁。再过几天,他的“老人城”店铺租期就要到了,却不知还能不能继续租用。

老杜打理的是全国第一个老年人专业商城,内有3900多种老年人用品,可是“老人城”像个浮萍一样辗转搬了3个地方,老杜很希望有一个固定的根据地。

创办全国第一个老年人用品店

紧邻武汉档案馆胜利街一侧,不足2米宽的商店门上方,“老人城”的招牌很不起眼。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在160平方米的店子里,老年用品琳琅满目,老花镜、放大镜、防褥疮气床、拐杖等应有尽有,很多用品都有上十种甚至几百种“版本”。老杜兴奋地说,老人城3900多种老年人用品中,一半在外面的市场是买不到的。

尽管经营艰难,老人城还是坚守了15年。

1999年,时年52岁的杜树生开会时听到一件事:有位领导去上海考察,在繁华的南京路上,从头走到尾,能看到妇女儿童用品店,唯独找不到老人用品专营店。后来,老杜专门跑到上海南京路实地调查,果真找不到一家老人用品店。

“社会逐渐迈入老龄化,老年产业是个朝阳产业。”次年9月,老杜筹资50万元,在江岸区青岛路9号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老年用品专营店老人城。开业不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北京、上海等地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在老杜的带领下,市内先后又有17家老人用品专卖店开张。

表面的风光难掩创业的艰辛。“当时的老年用品市场是空白,品种极少。”为了寻找货源,老杜无数次跑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有时候,老杜就拿样品去找厂家,让对方定制生产,他还经常委托人从国外带回一些老年用品。

乘公交免费修理老年用品

老人城货真、价低、服务免费是老杜最为引以自豪的。

老杜说,老人城都是从厂家直接拿货,毛利润仅有12%左右。“同类品牌的同型号产品,绝对是全市最低,追求高利润就是黑老人的钱,是做不长久的。”前些年,一些买保健品的商家找到老杜,希望在老人城开辟专柜,被老杜拒绝了。“保健品行业是暴利,一盒几十块的卖几百上千,这样会把老人城名声搞臭,我不会做这样的事。”

白天,老杜守在店里,到了晚上,他就背上包,坐公交奔波三镇,为客户免费修坏了的用品。“请不起维修工人,只有自己动手修。”老杜说,老年人买个用品也就一两百元,上门维修收三五十元,别人肯定划不来,“你免费修,别人会向周围的人说的,这其实也是在宣传老人城。”

每次晚上在外修东西,老杜心里会有压力,担心赶不上公交,要花钱打的回家。当天不能修好的,第二天再去,实在修不好的,就送厂家修,来回的邮寄费老杜出。15年以来,老杜先后上门免费维修4970次。旁人都觉得老杜累,他却调侃说,每次夜晚过江,看到两江四岸的美景,心情也就很好。

盼望老人城有块“根据地”

如今,与老人城一同“淘金”的17家老年人用品专营店已关门,老人城成了“孤城”。

开业初期,青岛路上的老人城辉煌一时。商店有两层楼,面积1100多平方米,员工多达17名,老年服装一个月可卖出500件左右。然而,就在老人城经营步入正轨时,刚斥资20万元装修的商店大楼要拆迁,老人城被迫搬到天津路。

其后几年,老人城因租金、拆迁等种种原因搬了三次,经营最短的只有3个多月,营业面积也缩到现在的160多平方米,员工仅剩下4名。老杜说,员工成本和租金每月得要2万多元,而老人用品本来就薄利,老人城的日子不好过。关键是不停地搬迁,流失了很多客户。“客户去买东西发现不在,还以为是倒闭了。”

老人城没有装修,屋顶上的一排排日光灯,还是老杜自己装上去的,他怕搬家,花钱装修打水漂。其实,老杜一直在设计着未来老人城的模样:有形象设计,店内环境优美,品种繁多。“这里最方便老年人买东西。”老杜说,经营了这么多年,因为口碑好有些固定客户,他们都很依赖老人城。

最近,老杜听说民政部门有个项目即将完工,想在一楼引进老年人用品超市。老杜很想能够进驻,他说,“即使不盈利,也希望老人城能生存下去。”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