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就要不要自主创新与马公商榷

7月1日,在“第十三届中国主流汽车网络媒体高峰论坛”上,在谈及汽车产业时,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没有必要搞自主创新。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特就此与马公光远先生商榷。

就要不要自主创新与马公商榷

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

我认为,汽车产业不仅是从指标上描述的国家支柱产业,更重要的是,汽车是工业经济的领头羊性产业。这个产业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更会殃及中国的工业经济,甚至影响宏观经济,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中国的自主品牌必须有,独立自主的汽车产业必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而不是可有可无。

就要不要自主创新与马公商榷

汽车产业是工业经济的领头羊

由于我手头没有宏观的数据,因此无法给出宏观的量化数据。但从实践中看,汽车产业的领导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一汽大众有400多家A级供应商,下面B级、C级的供应商就更多了。所谓A级供应商,简而言之就是能够和一汽大众对产品进行同步开发,具有完备的试验手段和能力,产品有稳定的品质保证,成本能够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一汽大众对A级供应商的要求非常严格,考核标准是大众康采恩全球的统一标准。如果他们的质量波动超出范围,将失去A级供应商的资格。我们在走访一汽大众的供应商深圳航盛电子的时候发现,发现航盛电子下面的供应商又有400多家。相信航盛电子的供应商并不是产业链的末端,这一大批供应商的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供应商,一层层地构成了不同层次的产业集群。换言之,我们看到的汽车厂只是金字塔塔尖顶上的一个企业,下面支撑的塔基则是一条条不同行业的产业链,一个个产业集群,如金属加工、电子的、橡胶的、玻璃的、注塑的、模具的等等,汽车产业是对相关产业带动性最强的,也是关联度最高的,恐怕十个地产业也比不上一个汽车业。地产业之所以更受到重视,是因为地产业解决的是土地财政问题,而汽车解决的是国家工业经济问题。所以我认为,汽车是工业经济中的领头羊产业。

汽车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有多大,我没有行业普查的数据,相信中国至今没有人做个这项工作。但我曾经问过沈阳金杯汽车、江铃汽车和一汽,三家企业的情况一致性很强,粗略算了一下,大约是汽车厂有1个就业,配套厂就要11个人就业。这还只是围绕整车厂周边的企业而言,没有向产业链上游的纵深算,更没有算下游的产业,诸如4S店、洗车店、汽车配件店等。可见,汽车产业是个对就业影响非常大的产业。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历任总统都不敢轻视汽车业的道理,这就是德国、日本都以汽车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道理。

从08年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哪个国家没有汽车工业,哪个国家就倒霉。如果我们将美国、德国、日本的汽车工业去掉,他们的经济将是什么样子?在美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是美国的汽车厂赔钱卖车给老百姓,他们完全可以停下生产线,这样亏损可能更小,但因为他们是本国的汽车企业,任何企业都有母国意识。看看日本的产业,原来的强项白色家电被中国夺走了,尽管产业还在,但已经失去了当年对经济强大的贡献力;手机被韩国和美国夺走了,未来还是没有日本的戏;IT业是美国的强项,日本连想也不要想,只能当随从;剩下的汽车业,如果没有美国市场、中国市场的支撑,恐怕也没戏了。也正是因为有国际市场的支撑,汽车企业不断将国外挣的钱带回国内,这才支撑着日本经济艰难前行,带动着本国的就业,维持着社会稳定。德国汽车工业对经济贡献的例子同样非常鲜活,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支持,大众还想超越丰田?如果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通用现在可能已经倒闭了。换个角度看汽车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标志,是平衡国际贸易的利器。

当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广东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有三家日资汽车企业联合施压地方政府,要求广东省为他们减免税收。尽管广东省顶住了压力,但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拥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大国,不能没有自主的汽车工业。不能想象,如果中国经济下行,跨国公司关闭合资工厂,中国的汽车厂没有他人的专利授权,我国工业经济将承受何等沉重的打击?长长的产业链上会有多少人失业?显然,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了,这就是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主研发是汽车产业的命脉

有观点认为,汽车实际上是成熟技术的堆积,这些技术到哪里都能买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没有必要事必亲躬自己搞研发,需要什么技术买来就是了。马光远先生的观点至少与这种观点暗合,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我们看到长城汽车这些年发展迅速,拥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但当年长城也曾经和国外发动机系统公司谈过开发发动机的事宜,一款达到欧二标准的发动机要出了天价。长城汽车总裁魏建军决定将所有好的发动机的技术集成到一款发动机上,造一台长城自己的发动机,而自己实在做不来的电控系统,则找国际上的系统公司帮着做匹配。在系统公司看来,长城发动机的设计有问题,于是帮着长城调整发动机的设计,最终形成了长城自己的发动机。最终算下来,长城发动机的开发成本只是人家要加的1/3左右。由于这款发动机是长城自主开发的,因此他们可以对发动机的特性指标进行调整,以适合各种不同的汽车,使得长城的发动机研发成本低,配套面广。这就是为什么长城汽车能够拥有较高的品质,能够拥有较低的价格,能够有最低的零整比。

江淮今年推出了搭载涡轮增压+直喷+双离合器变速器动力组合的瑞风S5,大众就是采用这个动力组合,因为技术领先而在中国赚得盆满钵赢。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江淮着手开发这组技术,同样是跨国公司开出了天价。江淮人只将一些实在搞不了的技术发包给外国公司,而关键的电控系统等技术都由自己开发。由于是原创,而不是拷贝,加之做足了试验,因此江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上市后一直没有出现过问题。而某些跨国公司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不仅出了问题,而且在不召回的情况下停产了。江淮这组动力技术的使用,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在传统动力汽车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日韩企业。这也是为什么,江淮S5的价格远低于合资车的原因所在。

这两个案例说明,没有自主研发,中国人想使用廉价的,且拥有先进节能技术的汽车,绝不可能。只有自主品牌掌握了这种先进技术,才能很好地配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战略。曾经有人问,江淮出口巴西的小型车,为什么售价能够超过日本车,甚至和大众的高尔在同一水平?因为江淮给巴西的车采用了最好的技术,或者说其技术和品质不输给大众的高尔。这就是自主研发的价值所在——因为有了自主的技术,江淮可以用巴西市场拉动中国的产业链,带动中国的就业。

尽管很多技术看起来是成熟技术,并没有什么创新,其实不然,否则就不需要产学研开展联合研发了。我们讲个玻璃的例子,看起来汽车玻璃是多么简单?实际上汽车玻璃要求很高。初期的时候,福耀玻璃还能够买到技术、买到设备,到后来就买不到了,因为这些制造技术、检测设备都掌握在跨国玻璃企业的手中,设备也是企业自己根据工艺需要研发的。随着福耀玻璃不断地给大众汽车、给奥迪配套,进而给各个跨国汽车公司配套,从而掌握了研发技术,独立开发出了憎水玻璃、隔热玻璃等一系列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汽车玻璃。现在,几乎全球所有豪华车都在采用福耀玻璃的产品,福耀玻璃不仅参与到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之中,而且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璃跨国公司。福耀玻璃的技术标准已经达到国际的最高水准,有意思的是,国内玻璃行业拒绝采用福耀的玻璃标准,因为采用这个标准后,很多玻璃企业就活不下去了。

2

我们前面讲过的航盛电子,目前不仅给大众及诸多跨国公司配套,而且成为国内诸多电子零件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因为他们在为跨国公司配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自主研发能力,加之不断引进和挖掘人才,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他们已经将在汽车行业掌握的质量控制技术、产品研发能力,用到了航空领域,成为其他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者。

在精密的电子器件生产厂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密闭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从三轴到五轴无所不有。早年看到的几乎全部是进口的机器人,国外还卡我们,认为机器人可以生产军工产品,所以限制向中国出口。最近几年看到更多的是我们国产的机器人,我们自主的机器人的价格大约是进口机器人价格的2/3~1/2,这就是自主研发能力拉动的需求。如果人家不卖给你技术,或者你买不起技术,这些生产线上用的将是国外的机器人。如果不是自主开发的技术,或许我们很难掌握制造和加工工艺,正是因为拥有了自主研发能力,不仅研发出了产品,同时获得了生产工艺,从而拉动了机器人行业。当然,还有数控加工中心、全自动冲压流水线、焊装机器人流水线、涂装流水线等一大批装备,这就是汽车厂、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

一辆汽车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总称、零件的堆砌,而是一个标准体系的建立。一款车在研发之初,首先确定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将需求信息变为配置,由配置确定技术路线,确定不同总成的可靠性标准、质量标准、工艺标准、试验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零部件企业、装备工业是这些标准体系得以实现的支撑。每一代新车的诞生,都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标准体系的诞生,一个支撑体系的提升,没有自主研发能力,这个体系是不可想象的,提升就更无从谈起了。或者说,每一代新车的出现,都对相关产业、相关工业都会产生新的拉动作用,无论从生产工艺还是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韩国现代有位工程师非常直白地说,我们每到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拉长技术转让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韩国现代在中国只跟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进行合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和江淮没有谈成合资的根本原因。德国的系统公司甚至和整车企业达成了默契,最先进的技术一定首先用于本国企业,以确保德国车企的竞争优势。难怪当年李书福说:“我们就像一个小孩,周围全是狼,我们买不到想要的技术,他们随时想吃掉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李书福拼命也要买下VOLVO;这也是为什么福特要尽最大可能封锁VOLVO的技术和专利,不让吉利获得这些技术。在技术封锁方面,所有跨国公司都是一样的——防止中国企业赶超他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自主研发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更不用说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汽车产业了。

就要不要自主创新与马公商榷

技术有多重要

今天,街头跑的摩托车几乎全部是中国品牌的,但在八九十年代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当年是日本的摩托车一统中国市场,日本摩托车对中国人而言绝对是奢侈品。但当时中国还没有《专利法》,即便后来有了,也因缺乏细则而难以落实。日本的摩托车在中国被大量仿制,以至于在仿制中,中国摩托车企业获得了自主研发能力,日本摩托车从此失去了对中国市场的统治地位。后来,中日摩托车行业就侵权构成要件做出了界定后,《专利法》得到了落实。

正是因为日本自动车全行业对摩托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因此在汽车进入中国时,日本人非常小心谨慎,至今丰田建个研发中心都要建在常熟,而不在合资企业身边,生怕中国人拿到他们的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日系汽车在华采用的技术不如其他国家,尽管由于技术落后被大众打压,眼看着被自主品牌赶超,他们宁可通过降价打压中国的自主品牌,也不肯把最新技术拿到中国来。

在防止技术落到中国人手中这个问题上,所有跨国公司的战略取向是一致的。就为了不在中国搞本土化生产,防止技术外溢,他们拒绝中国提出的产品生产初期40%国产化率的政策要求。为此,欧盟、美国、加拿大一同将中国政府告上WTO,这也是中国在加入WTO后输掉的第一个官司。目前在中国,日系的零部件采购体系是最封闭的,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水平很高,但依然很难拿到他们的订单,目的就是技术的自我保护、产业利润的自我保护,哪怕因为封闭导致成本高过竞争对手也在所不惜。世界经济一体化?不过是强经济体国家给弱经济体国家讲的故事,谁信谁上当,有钱就能买到技术?

在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经过评估得出结论,未来美国汽车工业将失去竞争优势。于是,克林顿从停下的星球大战计划中拿出400亿美金,再让美国三大配400亿美金,调集美国航空、航天、军工等各行各业集体攻关,共同研发未来百公里油耗达到的3升的汽车。这个计划只允许美国三大车企参加,任何在美国注册和生产的外国车企都不准介入其中,更不用说其他跨国公司了。虽然,这个计划最终失败了,但是其所形成的大批技术成果,依然为美国三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就是倡导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美国,这就是外国公司在美国的企业公民待遇,这就是反对不正当竞争的美国,这就是动不动就起诉中国贸易补贴的美国。目前,我们看到美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实力在下降,其内涵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了。如果未来美国汽车工业想要重振雄风,首先要从自主创新能力的恢复开始。很难想象,如果美国汽车工业被日本汽车业打垮了会是什么样。

美国政府之所以那么重视美国企业,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汽车工会在投票取向上的压力,更因为汽车工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太大了,对平衡国际贸易太重要了。如果美国的汽车制造业不能回归,那么奥巴马所呼吁的“美国制造回归美国”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目前,美国的通用、福特都在加紧技术创新,力求夺回市场,找回昔日车坛的尊严。毕竟通用不是通用,福特也不是福特,而是美国精神的符号。汽车产业为美国创造中产阶级贡献最大,中国自主的汽车工业呢?没有技术岂止是产品落后的问题。

3

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要上工业4.0,但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不要想标准体系,没有标准体系作为基础,支撑企业运营的数据一定是混乱的,这样的工业4.0还不如0.0。实际上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都已经实现了工业4.0,只是市场竞争还没有激烈到必须提供个性化订单的时候。现在在一汽大众,零部件厂要在汽车上线前27分钟把对应产品的零部件送上生产线,主机厂已经实现了以数据链支撑的零库存管理。一次我在一家线束厂采访,我问厂长,一汽大众实现了零库存,你们的库存呢?厂长说,我们的库存一半在运输的途中,一半在上游企业。换言之,在中国实现工业4.0的难度不在主机厂,而在于整个配套体系的管理能力的提升。如今,在德国大众狼堡的生产线上,生产的每一辆车都不一样,都是来自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订单。今天,大众在中国建设的生产线是全球最先进的,而支撑这些生产线的是从销售到总装,再到零部件厂的数据链,数据链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标准体系。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何谈标准体系?

没有自己的技术,我们就是个产业链最底层的劳动力出卖者。

观点概括

汽车产业因为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太大了,对国际贸易平衡的作用太大了,对就业的影响太大了,因此凡是强国都必须掌握独立自主的汽车产业,掌握完整的产业链。而确保这个产业链能够生存下去的前提,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先进的管理能力。同时,大国必须拥有自主品牌的主机厂,因为主机厂对产业链具有统御能力,具有提携能力;因为主机厂具有母国情节,主机厂所主导的产业链能够用国际市场解决本国的就业问题,解决产业升级问题。

因此,我认为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命脉,一些技术、一些产品、一些设备可以购买,但不能取代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在全球存活下来的汽车企业,无一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国内一些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还靠拷贝生存)的自主品牌企业,或将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相继倒闭,或者被兼并。无论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审视,还是站在细分市场的角度观察,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都是汽车产业得以生存最基本的要素。

所以,我不同意马光远先生的观点。有不当之处,欢迎马光远先生指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