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中国气都达州以普光为起点腾飞

中国气都达州以普光为起点腾飞

达州普光气田净化厂(资料图)

中国气都达州以普光为起点腾飞

普光镇两河广场

7月1日,刚经历雨水洗礼的天空,格外蔚蓝。在宣汉县土主镇,杜连伟向记者介绍着这个他工作生活了12年的地方。在他眼里,这里的变化实在惊人,场镇规模扩大近5倍,人口翻了10倍。而变化,都是从2005年中石化进驻普光镇开发天然气后开始发生。

与土主镇相邻的普光镇,正是普光气田的所在地。由于土主镇与普光镇临界,很多变化两个镇都在同时经历着。在普光镇,人们也在感叹着这10年来的变化,并享受着变化带来的基础设施、生活品质等的提升。在他们眼里,如今普光镇的生活是他们所经历过的最好时光,这里的生活已与城市无异,他们从住在镇上的乡下人变成了住在乡下的城里人。中国气都达州以普光为起点,正在腾飞。

曾经一支烟走完场镇

如今半小时不见得逛完

2003年,刚走出学校不久的杜连伟怀揣着青春梦想,来到土主镇参加工作。在他看来,那时的土主镇与其他小乡小镇并无差别,属于典型的川东小镇。一条独街,居民们沿着街道两旁,建房居家,“一支烟的功夫就可以转完整个场镇”。整条街上总共就几十户人家,不足一千人,大家彼此都很熟悉。

“那时候我的同龄人们大多到外面去闯世界,我只身一人来到这里,感觉自己在原地画了一个圈,从农村出去又回到了农村,自己的工作也还是与农村人打交道。”说起初来时的印象,杜连伟感概万千:“曾经一段时间,我也动摇过,心想干脆辞职也到外面去闯一闯。”最后,他还是没能下定决心,并坚持了下来,每天都在感受着这里发生的变化。

12年时间,正好是一个轮回。12年间,杜连伟从一个毛头小伙步入而立之年,从一个让父母牵挂的儿子变成沉稳的父亲,土主镇也从一个场镇人口不足千人的小镇变成人口过万的一方重镇。“曾经一支烟走完场镇,如今半小时不见得逛完。”

与杜连伟有同样感受,并经历着这里变化的人很多。土主镇人大的李小红用数据展示着这里的变化:2005年以前,土主镇场镇面积仅1平方公里,场镇人口不足一千人;如今,场镇面积已将近5平方公里,场镇人口超过一万人。从以前的一条独街发展到现在大大小小共20多条街,并规划到2030年场镇面积将达到8平方公里。

李小红说:“以前街道不像街道,没有农贸市场,卖东西的人都直接把东西摆放在公路上。现在街道宽了,也多了,镇上建起了农贸市场,还开了好几家酒店、超市等,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了。”

曾经向往外面的世界

如今回乡创业风生水起

出生于1992年的李志庆从年龄上来说,是标准的90后。但他目前干的事业,远超他的年龄。今年23岁的李志庆如今是土主镇石人村的计生专干,还在镇上开设了一家武校,教小孩习武强身健体。

2005年,当中石化进驻普光镇开发天然气时,李志庆还在上初中,对中石化的到来,他并无太多概念和感受。2008年,他到达州读技校,那时中石化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正悄然发生。2009年,他到河南读武校,从此远离家乡。

2012年,李志庆从河南武校毕业,满身武艺且青春年华的他很想到外面世界闯一闯,但终因家人的原因,回到家乡。

不回来不知道,一回来着实把李志庆吓了一跳,家乡的变化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李志庆说:“刚回来的时候有些不习惯,有时候人家说个

街名,都不知道是哪里。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在镇上就感觉在城里一样,啥都有。”

与此同时,家乡的变化也给李志庆和他的朋友带来了困惑,“以前的房子全部拆了,以前的风景也不在了。我有个朋友在外当了几年兵,回家都找不到路了。这些变化虽然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但镇上的物价也高了很多。”家乡正以另一种面目呈现在他们眼前。

2013年,李志庆在土主镇上开设了一家武校,他从心里也接受了家乡的变化。正值年轻敢为的他,在同一年经村干部推荐,成为土主镇石人村的计生专干,积极投身村务工作。经过两年的经营,如今李志庆的武校也有了30多名学生。在他的近期规划中,还准备到临近的普光镇再开一家分校。

而对于早年在外打工,如今在普光镇从事野的生意的张先生来讲,除了生活环境、品质的改变外,他最大的感触便是如今交通的便利。“如果中石化没来开发天然气,我想高速路绝对不会在我们这个地方专门开个出口。以前没有高速路,走老路到宣汉县城要一个多小时,现在走高速路只要20多分钟就到了。”

随着交通的便利,拉近了这里与城市的距离,更加强了与城市的经济活动。张先生说:“现在每天往返普光、土主与宣汉县城、达州市的人很多,正常的班车不能满足,所以才有了我们生存的空间。”

曾经外人只知罗家坝

如今双名片为达州代言

在后河与中河的交汇处,普光镇依山傍水在这里集聚成场。每天傍晚时分,普光场镇上的两河广场,都会聚集着众多男女老少,有三五好友唠嗑的,有几十上百人跳坝坝舞的,有光着身子打篮球的,还有步履蹒跚牙牙学语的孩童。

在几千年前,这里的风貌或许与今日不同,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孕育着勤劳朴实的人们,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巴文化。巴人故里,是一个令普光镇、宣汉县、达州市引以为傲的名片。

2005年开始,这里还增加了“中国气都”这张新名片,同样让普光镇的人们引以为傲。从普光镇政府工作人员钱华的话中,我们不难听出他的自豪,“达州对外打的是‘巴人故里,中国气都’这两张名片,而这两张名片全都在我们普光镇。”

钱华从2004年便来到普光镇工作,对于普光镇这10多年的变化了如指掌。在他的记忆里,2005年以前的普光镇,虽然有被称为“巴人故里”的罗家坝文化遗址而名声大噪,但场镇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也很差。那时场镇人口只有4000多人,现在已经将近一万人。

随着中石化的进驻,发生变化的不止场镇人口。顺着钱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桥,大桥直通河对岸的进化村,即罗家坝文化遗址所在地,在大桥的旁边便是两河广场。钱华说:“两河广场和中河大桥都是中石化投入大量资金为我们建的,说实话,中石化进驻10年了,确实为普光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河广场和中河大桥,只是中石化支持普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普光镇下辖9村3社区,只有两个村没有中石化的井场,几乎所有村社的村道路都由中石化出资进行了扩宽和硬化。对场镇路灯进行改造,2015年春节前,普光场镇上的路灯全部换成了太阳能路灯。

作为天然气的出产地,普光镇的人们早就用上了自己地下的气。据当地居民介绍,为了方便他们的生活,几年前政府出面与中石化协调后,为普光及周边一些乡镇专门开了一个接口,大家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天然气的方便和实惠。如今,在普光及周边乡镇能明显感受到森林植被越来越好。“老百姓现在都用天然气,不用上山砍柴,森林植被当然就好了。”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罗轩 摄影报道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