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参加本次演讲比赛的13名选手都是来自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演讲的舞台上讲述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感人故事,或者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交流新闻工作的心得。这种演讲语言的沟通也让大家收获不少。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新闻观察》栏目记者邹文静获得了本次演讲比赛的第一名。她讲述的题为《怀着大爱去做小事》的故事感动了全场,赢得了阵阵喝彩。

下面让我们一睹参赛选手的风采吧!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播音部 郑姗姗)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新闻综合频率 吴昕炜)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交通音乐频率 张婧)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公共频道 魏罗妮)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都市经济频率 姚蕾)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公共频道 邹文静)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交通音乐频率 于杰)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生活频道 孙玉娇)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公共频道 王瑜婧)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生活频道 郭磊)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生活频道 曹梦淼)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多媒体中心 李晓丹)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文体频道 柳俏怡)

获奖名单

优秀奖:

交通音乐频率 张婧

公共频道 魏罗妮、王瑜婧

都市经济频率 姚蕾

生活频道 郭磊

多媒体中心 李晓丹

文体频道 柳俏怡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三等奖:

播音部 郑姗姗

新闻综合频率 吴昕炜

交通音乐频率 于杰

二等奖:

生活频道 孙玉娇、曹梦淼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一等奖:

公共频道 邹文静

感动做好记者 讲好故事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等奖获得者邹文静的演讲稿,感受好记者的好故事。

《怀着大爱做小事》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怀着大爱做小事》。

记得那是1998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了美国的无耻轰炸,在那次袭击中,有三名中国记者倒在了血泊里。于是在第二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各个大学里的新闻专业,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还有不少依旧奋战在新闻战线。其实不管是那个时候意气风发的抉择,还是十几年的坚守,我想有一个词应该一直镌刻在我们心里,那就是“媒体责任”。作为一个媒体人,每天忙忙碌碌地跑新闻,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到底能为社会的改变做些什么?

我的故事第一位主人公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那是我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一位憔悴的父亲带着个七岁多的小女孩找到了我们栏目,这个孩子不幸患上了视网膜母细胞瘤,但是这个贫寒的单亲家庭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高额的医疗费了。读过周国平散文《妞妞》的人应该对这个病不陌生,癌细胞会从眼睛里一直往外长,直到顶破眼球,夺去孩子的生命。那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啊,我至今都还记得因为化疗头发掉光了,她一直戴着粉红色的帽子,大眼睛眨巴眨巴的,让人怎么都无法将她与这么惨厉的疾病联系起来。

可能也是因为刚参加工作,那个时候我对媒体的力量有着近乎固执的信任,我告诉小女孩和她的父亲,没关系,我们会帮助你们,只要报道出去了,事情一定会得到解决。我到孩子的家里进行细致的拍摄。我熬了通宵,就是为了将片子做得更感人,片子播出以后,也得到了关注,陆陆续续有人到医院送去了捐款,可是,事情并没有朝着我想要的结局发展,几天过去了,片子的热度降低了,捐款也没有了,但是作为记者的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我也曾经带着孩子找到院长,希望医院能够减免一些治疗费用,可是相关的制度却让我的请求变得那么可笑和渺小,相信没有人能够理解当时我心里的那种无助。没有过多长时间,我还记得那是晚上的十点多钟,孩子父亲打来电话告诉我,没有后续医疗费用的小女孩已经永远离开了。

我至今还记得小女孩牵着我的手说,姐姐,等我病好了,也要当记者,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件事带给我的后遗症就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不敢从孩子家所在的那条路走过,而更为严重的是,我开始质疑所谓的“媒体责任”。当完成了一个片子,挣到了一笔稿费之后,我们到底能为这个片子里的人真正做些什么呢?当给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希望,却又因为无奈亲手打破它,这样是不是更加残忍?

在这之后,我很少涉及类似的救助题材,有需要帮助的人找来,我也大多推给了别的记者。也有人觉得我很冷漠。有用吗?我很怀疑,如果不能真正有所帮助,那所谓的报道就是在用别人的眼泪和悲惨遭遇来博取收视率,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无耻的逃避。

直到两年前,我在采访中遇到了他们。王敏和陈钰,这对80后的小夫妻创办了宁夏公益,这个网站曾被誉为宁夏最好的微尝试,小俩口没什么钱,他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网络的平台,聚集起每个人微小的力量,尽最大的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观察和报道他们,带着质疑和批判,其实说起来,他们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就是在六一儿童节,带着募集到的小礼物,召集志愿者一起到医院去看望得了癌症的孩子;不过就是领着孤独症的孩子,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不过就是带领一帮志愿者,蒙上自己的双眼。替盲人去丈量这个城市的盲道,绘制出一份最详细的、用脚走出来的无障碍地图。很简单,是不是,也很容易做到,对吗?但是,就是这些细小的公益,让更多的志愿者聚集到了宁夏公益这个大家庭里,让更多的人得到了来自这个群体的帮助。

“如果我们无法做大事,那么就怀着大爱做小事”,这是王敏在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

为什么不呢?也许作为媒体记者,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源,爱心不会因为一两篇报道就一呼百应,社会也无法因此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为什么要因为这些就放弃我们应该有的努力,“媒体责任”到底是什么,是用自己的报道揭露事实,让社会因此而少一些不足,多一些改变;是用镜头去展现生活,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呼吁,让事情的根本得到解决,在体制上有所进步。

去年七月份,我曾经做过一个名为《小蓉蓉的回家路》的报道,当时,那个不到七岁的小女孩因为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吸毒被抓,而被年迈的奶奶扔到了派出所里,按照当时的规定,有监护人的孩子必须要遣送回家,于是我们跟随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起把她送回了老家平罗。

一路上,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给我们背唐诗、唱儿歌,有着那个年龄孩子该有的活泼,但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却悄悄的告诉我,在那样一个家庭,没有父母的管教,仅凭一个已经七十多岁颤颤巍巍的奶奶照看,这个孩子的未来一定不会好,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孩子有监护人,只能是让监护人来决定孩子的未来。看着孩子和奶奶孤独离去的背景,我也很无助,但是我却没有以前的那种绝望,因为我知道,虽然我的一篇报道微不足道,但是中国那么多新闻记者,每一篇微不足道的报道一定会聚集成强大的声音,让制度从此有所改变。

果然,这样的改变来到了,今年的二月份,在《直播银川》的冬暖行动中,一对和小蓉蓉有着同样遭遇的兄妹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同样是母亲离家出走,同样是父亲入狱,同样是无力抚养他们的爷爷奶奶,这两个孩子面临的是无家可归、成为流浪儿童的危险。不过幸运的是,在持续的报道中,兄妹俩的遭遇得到了救助站的关注,与此同时,银川市也进入到了第二批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有了政策在手,救助站立即与兄妹俩在狱中的父亲签订了转移监护权的协议,将他们接到了位于救助站里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里生活,直到他们的父亲出狱,具有抚养他们的能力为止。

兄妹俩的新生活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媒体责任”到底是什么,是一颗关注冷暖的心和一份自愿背负的责任,是对社会改变的自我觉醒和每一分微小的努力。

也许从此以后,我不会再惧怕救助的报道,我也不会再忽视每一分努力所带来的改变,因为“怀着大爱做小事”,这就是支持我走向下一个媒体十年的保证。

【记者】李学精

【编辑】李晓丹

【值班主任】庞蕾

【主编】胡冬梅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请在左下角点个ZAN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