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威马逊”重灾区回访之钦州:入住新建家园,探索抗风养殖

“威马逊”重灾区回访之钦州:入住新建家园,探索抗风养殖

钦州养殖户郑宏明提起一串大蚝向记者展示。 南国早报记者 杨再睿摄

“威马逊”重灾区回访之钦州:入住新建家园,探索抗风养殖“威马逊”重灾区回访之钦州:入住新建家园,探索抗风养殖

编者按:2014年7月19日,41年不遇的特大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钦州、北海、防城港,给三地造成了重大损失。一年过去了,遭受“威马逊”重创的家园、产业恢复得怎么样?灾区的父老乡亲过得还好吗?近日,南国早报记者兵分几路,再次走进三城的“威马逊”重灾区。 新楼,炊烟,“威马逊”台风之后的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沙浪角村重新恢复了生气;蚝排,网箱,钦州港区龙门港镇的海上养殖海域,重现近海渔业风情。“越是困难,越是团结。”时隔一年,记者在该区看到,居民们新建的家园初具规模,产业也正在恢复中 民房重建 民政救助投入1579万元 “今年年初刚刚搬进来,还没来得及装修。”沙浪角村的蒋进娟说道。去年7月19日凌晨7时许,她从沙浪角村小学返回家中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自家20多年的泥坯房已轰然坍塌,屋内400多斤大米全部变湿,衣服、被子全部被水浸泡……“吃穿住用,瞬间都没了。”无奈之下,蒋进娟从废墟中捡拾了几件能穿的衣服,清洗干净。 蒋进娟和家人,在村小学附近一住就是4个多月。钦南区民政局发放了大米、食用油、被子等救灾物资。 “房子塌了,还需重建。”蒋进娟从政府部门领到了民政补贴款1.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1.8万元、保险理赔0.5万元,一家人开始投工建房。选址,运材料,挖地基……经过近4个月的加班加点,一栋占地近100平方米的钢混结构新房,在沙浪角村村口拔地而起。 “得到政府的扶持,我家才渡过了难关。”沙浪角村的五保户老人庞沅说,自己年事高,没有劳动力,旧房全倒无疑给他“当头一棒”。钦南区政府获悉这一情况后,积极筹资,帮他购买建材,找人建房。如今,他一个人在村里有了占地近60平方米的混凝土平房。 “最恐怖是去年7月19日那天凌晨的大风,房子成排成排地倒塌。”沙浪角村支书黄满昌当时就意识到,房子得重建,但这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钦南区重建方案落实后,村中26户倒塌的房子得到重建,并在灾后4个月内完工,6个月内全部入住。 据了解,在“威马逊”台风过后,钦南区倒房重建共有548户1189间房,严重损坏的民房达3471间。钦南区民政局长刘进介绍,灾后的“全倒户”享受民政部门重建补贴、危房改造款和农房联保三部分资金扶持。去年,钦南区安排工作组进入灾区,对房屋受损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累计投入灾后重建、维修资金1579万元。此外,政府部门还采用“局包户”的形式,做好对口帮扶重建工作。 产业恢复 探索抵御风险措施 去年17级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后,钦南区近海养殖业受到重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3.9亿元。其中,钦南区龙门港镇(现划归钦州港)的近海渔业养殖户受灾情况较为严重。 “台风来时,我们躲在家里不敢出去。第二天台风过后,到海上一看,一片白茫茫,我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龙门港的大蚝养殖户郑宏明说,台风中,养鱼虾的网箱全被卷起,有的鱼死了,有的逃掉了。被卷成一堆的网箱、蚝排,堆积起来有三四层楼高,80多张蚝排一夜之间几乎全被打散。 提及台风造成的损失时,养殖户陈建明不时掩面摇头,说“不想再去回忆”。 台风肆虐,损失惨重,给沿海养殖户上了一课,他们因此开始摸索灾后的技术攻坚和资金维护。在青菜头海域,一个个圆形、正方形的养殖网箱浮在水面。陈建明说,在台风中他的网箱受到重创。去外地考察后,他综合龙门港的海域特点,找到了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办法。“不管外面风多大,抗风浪网箱的下面都有锚固定,水面下方,还有8米多深,抗风能力够强!” 新建12张蚝排后,郑宏明则想出了错开风期的养蚝办法。“大蚝要到深水海域养才够肥。”于是,他把育苗的时间提前,在大蚝长到一定程度后,再提前将蚝排拖到深水海域。“周期变短,时间提前,也是好办法。”郑宏明还告诉记者,龙门港当地的养殖户已有大大小小10多个合作社,在去年台风过后,参社资金对养殖业恢复起了不少作用。 在采访中,不少养殖户对近海养殖的商业保险业有期待。钦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符兰芳介绍,台风过后,该局一直在和保险公司接洽,试图通过水产业的保险措施来提高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保险补贴的具体比例标准大致已经明确:自治区财政承担50%,地方20%,养殖户30%。“目前水产养殖恢复较快,我们还在探索一些措施,以提高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符兰芳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