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赵忠尧本应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

昨天莫言成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其实远在1930年赵忠尧已成为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的人,也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当时本应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诺贝尔物理学奖。

赵忠尧一生桀骜不驯充满传奇色彩,他一生中几次都面临着“开创”的机遇。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副所长,还是中国第一台高能静电加速器的总设计师和我国在基础物理、核子物理科学前沿的带路人。

1902年6月27日,赵忠尧就出生在山清水秀的西施故里诸暨,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后任东南大学助教。在1925年夏,中国物理学前辈叶企孙奉命筹建清华学堂大学本科,偕深得其器重的赵忠尧由南京前往北京,赵忠尧成为了在新筹建的清华大学理实验室最初的任职者。

1927年,赵忠尧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密立根教授给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很快到了1929年年底,赵忠尧就论文交给了密立根。但两三个月过去了,密立根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原因就在于,这项实验得出了一个意外的结果,从而让密立根教授感到很吃惊,也与他预期不相符,他不太敢相信由这个年轻的中国人作出的这一结果的正确性。赵忠尧有点急了,因为在科学发现的竞技场上,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科研成果披露的先后往往决定着一项研究的命运。

赵忠尧本应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

这时,替密立根管理研究生工作的教授鲍文向密立根证实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他对密立根说:“我对赵忠尧实验的全过程很了解,从仪器操作、实验设计、测量记录到计算的全过程,都进行得非常严谨,实验结果是完全可靠的。”密立根终于同意赵忠尧将论文送出发表,该论文于1930年5月发表在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这项结果对赵忠尧而言,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吸收系数的测量结束后,赵忠尧想进一步研究硬伽马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观测重元素对硬伽马射线的散射现象。鲍文听了赵忠尧的想法后说:“测量吸收系数,作为你的学位论文已经够了,结果也已经有了。不过,如果你要进一步研究,当然很好。”当时虽然离毕业只有大半年时间了,但由于有了第一个实验的经验,赵忠尧还是决心一试。

赵忠尧的这个实验结果首次发现,伴随着硬伽马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还存在一种特殊辐射。赵忠尧不仅测得了这种特殊辐射的能量大约等于一个电子的质量,而且还测出它的角分布大致为各向同性。原来,当硬伽马射线通过重金属铅时,会产生成对的正反物质——反物质碰到正物质,两者迅速消失,并演变成光子。湮灭后产生的光子是一种没有方向性的、被“软化了”的伽马射结,能量相当于电子的静止质量。

这些记录表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察到了正反物质的湮灭现象。赵忠尧把这个结果撰写成第二篇论文《硬伽马射线的散射》,于1930年10月发表在美国的《物理评论》杂志上。密立根看到学生取得如此重要的研究成果,心中好不得意。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他当着其他教授的面“讥笑”起赵忠尧来:“这个小伙子不知天高地厚,当初我让他做这个题目,他还嫌太简单,说要‘考虑考虑’呐!”

赵忠尧的这些研究成果是正电子发现的前导,国际物理学界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赵忠尧是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的人,也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个发现足以使赵忠尧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瑞典皇家学会也曾郑重考虑过授予他诺贝尔奖。

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国工作的物理学家对赵忠尧的成果提出了疑问,虽然后来事实证明赵忠尧的结果是完全准确的,错误的是提出疑问的科学家,但这却影响了赵忠尧的成果被进一步确认。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诺贝尔奖的颁发多年来就存在着某些方面的歧视:有东西方文化差别方面的,有政治层面的,甚至于种族方面的。

本来就已经因为某些人的错误(其实就是对中国人能力的无端歧视),而使赵忠尧错过了那一次本应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紧接着赵忠尧又面临了第二次的不公正待遇。即到了1936年,为了表彰正电子的发现这一二十世纪的重大发现和重要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却无视1930年首先发现了正负电子湮灭的赵忠尧,而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1932年在云雾室中观测到正电子径迹的安德逊。再一次上演了一出颁发诺贝尔奖的即不尊重物理科学,更不尊重肤色带有人文人种歧视的闹剧。

安德逊也承认,当他的同学赵忠尧的实验结果出来的时候,他正在赵忠尧的隔壁办公室,当时他就意识到赵忠尧的实验结果已经表明存在着一种人们尚未知道的新物质,他的研究是受赵忠尧的启发才做的。以至于多年之后,深知其中就里的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在1997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写道:“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1931年,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开设了我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当时中国的核物理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但他却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有的发表在《中国物理学报》上,也有一些发表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赵忠尧与他的老师叶企孙一起,还培养了一批后来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程开甲、唐孝威……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也都曾经受业于赵忠尧。

赵忠尧还是中国最早观看原子弹爆炸的人,1946年6月30日,美国继在日本扔下了原子弹之后,又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小岛上试爆了一颗原子弹。此时,在距爆炸中心25公里远的“潘敏娜”号驱逐舰上,英、法、苏、中4个二战胜利集团的盟友代表,应美国政府之邀正在观“战”,物理学家赵忠尧即是来自中国的代表。赵忠尧虽只是戴着墨镜作壁上观,但心中却很清楚,他十几年前在美国做的正电子湮灭实验中所观测到的正反物质的湮灭现象,为美国发展原子弹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他默默注视着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将目测出的数据牢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当其他国家的代表情不自禁地为核爆炸的威力惊呼时,赵忠尧却在沉思,中国什么时候才能释放出这样巨大的能量?这一天还太遥远,因为中国连一台加速器都没有。没有加速器就不可能揭开原子核的奥秘,不可能进行自己的核试验。

爆炸之后赵忠尧并没有随其他国家的代表去游山玩水,而是就此神秘失踪了,从此赵忠尧走上了一条,默默的为新中国核子事业的创建和开发而贡献自己的一生的不朽事业!为表彰中国核先驱赵忠尧一生对中国核子事业的开拓和贡献,香港的何梁何利基金会于1995年向赵忠尧颁发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奖后,赵忠尧当即决定将“何梁何利奖”的奖金全部捐赠出来,设立“赵忠尧奖学金”,以奖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物理系的优秀学生,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勤奋学习。1998年5月28日,当赵忠尧以96岁高龄辞别人世时,这个本应成为中国获诺贝尔奖第一人的中国核泰斗的遗体告别仪式极其简单,媒体也无太多报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遗憾。

他屡次遭受到西方诺贝尔奖的歧视对待,也不像一些歌星明星一样被四处吹捧宣扬,但:他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人奋发图强,科学强国的一个代表!他一生勤勤恳恳默默耕耘,造就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他是中国的核物理学界公认的泰斗和先驱!赵忠尧先生安息吧!来自 微信:历史人物故事汇 微信号:fengliurenwuwan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