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尹星强:院士增选“去官化”让学术行政“各归其位”

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8月2日人民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淹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次“处级以上干部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将一些官员排除在外,改革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样无疑使得院士增选少了许多利益纷争,变得“纯洁”起来,这是让院士回归学术本位的理性选择,应该获得公众的掌声。

“官员院士”一度成为院士制度改革中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种是官员纷纷向学术靠,试图贴金塑身,“官员院士”是其典型代表;另一种现象是科研人员向官场转,试图添衣增肥,为自己谋取一官半职。官员为什么要往科研靠,这是一种“赢家通吃”做法;科研人员为什么想往官场转,这是想拥有“赢家通吃”的机会。因为官员手中握有实权,为了能够让自己当选为院士,可能会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这一点的教训是深刻的。

据了解,在其他主要国家,院士增选基本上被界定为科学界内部的事情,但在我国院士增选如今被放在聚光灯下,受到过多的社会关注。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的院士就只是一个学术头衔,在申请项目时与其他竞争者处于一样的地位,并不享受特殊待遇,这就避免了不少利益纷争。谁都知道,当院士需要能坐冷板凳,而当官则工作繁忙,两者只能取其一,“处级以上干部不作为院士候选人”看似无情实际上是必须,从制度上阻隔了官员的“非分之想”。

“术业有专攻”,学术与仕途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自然难有交集,更不会殊途同归,应当“各行其道”。院士作为国家科技、工程领域的支柱,居于科研最高层面,更应该在“去官化”上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为科研体制改革铺路,让学术和权力各自归位,让专业精神和专业标准归位,促进整个科研体系的价值回归。如果学术不能归学术,行政不能归行政,学术研究只能成为科学领域中的“鸡肋”,成为官员贴在脸上的“标签”,这无疑是学术的最大悲哀。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让权力远离学术,去除院士中的“官本位”色彩,让院士制度实至名归,真正回归学术本位,其实是说易行难。院士遴选“去官化”容易,整个科研机制“去官化”“去利益化”“去特权化”不易。但现在毕竟打开了一扇窗口,希望这扇窗户打开了就别再关上了。(作者:四川安县 尹星强)

本文来自: 人民之声报道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