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本报记者祁玉洁

8月6日,陇原旱区人民期盼已久的引洮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揭开了我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史上新的一页。引洮二期工程建成后,将解决268.57万陇中贫困地区群众的用水难题。

历经8年时间建设的引洮一期工程,解决了我省旱区150多万群众的饮水问题,让陇原19万余亩旱了千年的土地成了水浇地。但工程用水量还无法完全满足我省陇中干旱地区城乡人民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问题,引洮二期工程上马后,将再度破解贫困地区的用水难题。

盼水的心情比什么都强烈

8月5日,正在自家井眼里取水的会宁县翟所乡张城堡村村民景怀玉无奈地说:“这眼十几年前花1000元钱打的井,要供三家人用,遇到旱季,就干了。”

为了找水,她不得不雇佣“三马子”进城买自来水,吃水成了这个农村家庭一笔昂贵的开支。

“一方水80元,省着用,一个月也要花两三百。”翻开自家账本,景怀玉自言自语地说。

与会宁农村群众一样盼望洮河水的还有城市居民。在静宁县城天门苑小区,邵彩兄一家就曾因缺水而苦恼。静宁县城居民生活用水来自附近的东峡水库,从2014年3月份起,水库受到上游企业污染后,生活用水不仅有鱼腥味,甚至还有很多虫子。“虽然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抢救,但我们还是忍受了几个月的停水、缺水折磨”。

在这片苦焦的黄土地上,水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祁连山以东,陇山以西,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以北,延绵7.6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年降水量仅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达1500毫米,人均水资源不及全国的1/3。一年之中有四旱,春末夏初旱,连着伏旱和秋旱。

为了生活,老百姓挖井,挖地窖,借水,买水,把水存下来用在最为需要的旱季。人们盼水的心情比什么都强烈。

2014年12月28日,清冽的洮河水从九甸峡水利枢纽出发,流到了154.65万乡亲们的家门口,惠及沿途定西、兰州、白银3市所辖的安定、陇西、渭源、临洮、通渭、榆中、会宁等7个县区。

通渭县县长绍志刚介绍:“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有效解决了全县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县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17.8%提高到42%,城镇人口将达到22.6万人,城镇人均用水量将由每人每天30升提高到60升。全县城乡群众用水量达到2087万方。而现有的引洮一期工程等供水设施将难以满足群众用水需求,缺水的旱区热切期盼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上马。”

缺水制约工农业发展

静宁县工业园区的欣叶集团纸箱厂生产的纸箱占全县80%的产量,对静宁县打造苹果大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总经理裴晓江却向记者诉说了他的难心事:“园区难以提供企业用水,我们只得学农家搞集雨工程,建起总储量700方的3个水窖,利用房顶和水泥地面集中雨水,配合着地下水共同使用,加工用完的水还不能轻易排掉,要制作胶液用来沾纸箱。若是没有水窖,企业还就没法运转了,因缺水至今还有2条生产线停工。”

甘肃祁连雪淀粉工贸公司也因为缺水而犯愁,该公司是会宁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1.3亿元的企业年需水量60万吨,但通过抽地下水和从县城调用靖会工程的水仅能达到10余万吨,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公司总经理赵怀卓说,企业建成10多年,缺水一直是个大问题。最为紧张的2009年,为确保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公司仅仅只生产了12天,从农户手里收购的洋芋腐烂了,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不说,还给群众增收带来了很大影响。“会宁是洋芋大县,停产一天就要少收购1400吨,我们干着急却没有办法,机子一转就要大量的水呀!只有洮河水来了,我们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在通渭县平祥镇店子村,55岁的锦屏灌区管理员吴智盈对记者说:“该灌区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能灌溉2万亩农田,由于没有了水源,现在无法运行,废弃了。为了保证灌溉用水,当地农民不得不在自家的田地里打机井,这样的取水方式成本太高且水质过硬,浇灌后的玉米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

“通渭县现有适宜灌溉的农田面积8.3万亩,由于水源短缺,加上农田配套设施滞后,实际灌溉面积仅3.2万亩。”吴智盈说。

在距离会宁县城15公里的中川镇高庙村,曾经7000亩的水浇地由于缺水严重,已沦为旱地,成片的玉米因持续高温天气曝晒而无精打采,没水浇,当地玉米亩均产量由以前的1000公斤减少到300公斤左右。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