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这份爱,跨越海峡

讲述人 杨明

1988年,“准许去台老兵回大陆探亲”的喜讯不胫而走,离别故土40个春秋的老兵们,纷纷奔走相告,相拥而泣。当年春节,出身贫寒、起初只想着能混口饱饭吃而从军的曾祥来,也获准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辰溪县孝坪镇洞潭村。

这一次,让曾祥来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瑞雪纷飞、爆竹声声的传统年味儿和那浓浓的骨肉同胞之情。从此,在他的内心深处开始萌生要为家乡作点贡献的想法。

第二年,曾祥来有备而来,帮着村里修路、修葺房屋、资助辍学的孩子……这份饱含深情、来自海峡彼岸的爱,开始在他久别的故土开花、结果。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难长久”。因家境贫寒而没有机会多读书的曾祥来,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把“扶贫”的重点放在了“扶智”。他走村串户,动员辍学的孩子都去上学,所需学费全由他来承担。

可是,很多家长却婉言谢绝了。原来,大家担心曾祥来是一时心血来潮,怕难以为继。曾祥来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便跟老伴一合计,打算长期待在老家劝学、助学和伴读。

曾祥来先是在城里租了两间房子,用作孩子们的宿舍。后来,受助的孩子越来越多,他又于1993年筹钱建了一栋4层的楼房。

平时,曾祥来会亲手为孩子们洗衣、做饭,俨然像一位“全职保姆”。看着村里和邻村辍学的孩子纷纷返校上学,曾祥来甭提多高兴。每当夜幕降临时,琅琅的读书声从孩子们称之为“助学楼”的新家里传出,宛若动人的音乐,让曾祥来如痴如醉。

天有不测风云。这栋“助学楼”后来却在百年不遇的洪灾中损失殆尽。2002年,曾祥来打探到县二中附近有栋房子出售,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了下来。孩子们再次搬进新家,给这栋楼取名“爱心楼”。

“每餐有荤有素,水果不断,曾伯对这些孩子的好,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受助孩子的妈妈卢菊英在“爱心楼”住了几天后,大发感慨。

家在台湾,可曾祥来大部分时间却留在老家,坚持着自己的助学善举。20多年里他从未间断,亦花光了自己毕生的积蓄。有一段时间,仅靠退休金勉强维持助学行动的他,向远在美国和台湾的子女提出了支援请求。

没把积蓄花在自己孩子身上,却还要求儿女们汇钱过来支持别家的孩子。曾祥来的子女们不仅没有埋怨自己的父亲,反而为父亲的善行点赞,都纷纷解囊相助。

“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曾祥来有个心愿,就是希望他资助的孩子都学有所成,将来回报家乡和社会。

曾祥来先后资助了200多名学生、400多个困难家庭,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台湾爷爷”。现在,一些孩子已走上工作岗位,有教师、工程师、老板,还有传承曾爷爷善德而开办私立学校的校长。去年,曾祥来被辰溪县评为“十佳道德模范”,被全国妇联授予“最美家庭”,还被推举为“中国好人”候选人。

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曾祥来,在风湿病痛的折磨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说:“只要一息尚存,助学就不会停止……”

【编者感言】一份爱,跨越千山万水、延续二十六载,让100多名辍学的孩子重新走进了学堂,纷纷学成就业。一位老人,远离亲人、忍着病痛,声言“只要一息尚存,助学就不会停止”。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是怎样一种精神?在台胞曾祥来的爱心助困的故事里,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