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戒备森严的听证会究竟在防谁?

苑广阔(职员)

据河南电视台报道,8月7日上午,郑州市物价局召开“水价听证会”,会场外戒备森严,众多省级媒体记者被拒绝入内。参加听证会的19名代表全部同意涨价,只是对调整方案的具体方式有不同意见。(8月9日《东南快报》)

听证会果然又成了“听涨会”。但围绕着这次水价听证会,争议点并不是结果,而是听证会的过程。听证会现场戒备森严,不但会场门口站着数名身着“特勤”制服的人员,会场的楼道内还有多名民警,众多省级媒体记者被拒绝入内。

对此有网友表示,“一个听证会弄成这个样子,到底在怕什么呢?”面对质疑,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维持会场秩序。维持会场秩序,有酒店的安保人员和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已足够,至于需要如此众多的安保力量来维持秩序吗?

听证会主办方之所以如临大敌,一是为了避免舆论压力导致听证会过程偏离“既定轨道”;二是确保听证会的结果“不出所料”。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次精心策划和设计,结果也早在主办方和公众预料之中的听证会,只不过主办方的预料是主动的,而公众的预料却是被动的,充满无奈的。

水、电、气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波动会带来普遍性的社会影响,所以才需以听证的形式保证其公平、公正与谨慎。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涨价,如果价格过低,乃至于偏离市场,那么最终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问题在于涨价要涨得有理有据,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就要把听证会上的各种信息公之于众,让老百姓参与充分的讨论,并且积极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诉求。

如果对听证会代表和媒体都精心“遴选”,对听证会过程严防死守,然后告诉大家一个不想预见又可以预见的结果,这样的听证会,如何不引起质疑?即便我们承认最终听证的结果都是涨价,但能否给我们一个公开透明、值得信赖、令人信服的过程呢?毕竟程序的正义也是一种正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