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规范人行道宽度,告别“行路难”

走在重庆的人行道上,你务必要非常小心。如果你分散了注意力,接下来很可能发生摔跟斗、甚至头破血流的狼狈结局。那些“奇葩人行道”,成了对步行者的日常考验,也是市政的“梗阻”。

不过,这种“行路难”的情状很快将得以终结。我市首部《城市人行道图集》已由专家审查通过,将作为地方标准,于9月1日起实施。其中,人行道最小值不宜低于2米的规定,将解决人行道宽度不足的问题。(据《重庆晨报》)

市政建设不仅要有好的宏观规划,更须无比用心的精致打磨。既要保证车行道的流畅,更要看到人行道上的磕磕碰碰;既要把城市地标打扮得整洁漂亮,也莫要荒废了地下管网的“良心工程”。城市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在考量着市政建设者是否对民生足够用心。

诚然,市政建设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有些人行道狭窄,很多时候是受到空间的局限。但不能因为困难的存在,就对民生打折扣,牺牲公共生活的完整性和便利性。车行道建得横平竖直,凭什么人行道就歪斜曲折?如果说车行道的流畅检验着城市交通的政绩,那么人行道又何尝不是在丈量着市政与民生的距离。

为人行道设立地方标准,不仅是市政建设的完善,也是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体现。公共场域的生活场景也许很庞杂,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人行道什么样的宽度才能便利行人,树木栽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既美观又不妨碍出行,什么样的地面不容易雨天打滑,公共厕所应该按怎么样的密度设置,盲道怎样避免流于形式……唯有标准化,市政建设才能避免任性,人行道宽窄不一的无序状态才能得以矫正。

不低于2米的人行道宽度,不仅体现了市政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更决定着民生的便捷度、市民的满意度。城市要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不仅需要公共服务主动查缺补漏,更需要建立标准,完善并满足市民在公共生活中的点滴需求。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