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湘潭高新区驻村“第一书记”真抓实干暖民心

湘潭在线8月12日讯(湘潭晚报记者郑镱慧子 通讯员 唐瑞阳)去年7月,按照市委组织部对选派机关干部驻村任职工作的要求和安排部署,高新区工委组宣部高度重视,经过严格选拔,结合所需,派驻机关干部共12人作为“第一书记”到村为民办实事。驻村后,全体选派干部克服各种困难,走家入户,解决了很多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并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了解,2014年度市、区派驻基层挂职的第一书记到今年7月已经全部到期。2015年市委、市政府调整了派驻干部挂职的整体思路,不再向城区派驻干部,而高新区在没有市派干部的前提下,从区直机关选派了两名优秀骨干,到双马街道新电社区、板塘街道农联村担任“第一书记”,充实了基层党组织力量。

一诺千金,“第一书记”很管用

“拖了这么久的烂尾工程,说动工就动工了,没想到这驻村‘第一书记’还真管用!”日前,在高新区双马街道法华村老油坡水库,亲眼看到工人开展修复施工时,附近居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原来,法华山腰月形组有近千亩水田,但灌溉用水要从十几公里外的湘江取水。虽然之后将附近的老油坡水塘改造为一个小型水库,却因为工程质量与设计缺陷无法蓄水,仍然没有解决这里的灌溉用水问题。2014年开始,市级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吕建军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高新区管委会的资金支持,6次去市水利局请求支援,多次邀请市水利局设计院进行现场勘察、测量,终于促使水库重新修复工作顺利开展。

市级选派驻新造村的“第一书记”李立华则借势借力,解决该村积压了18年之久的9.5农保问题,还积极对接区、街党委,将拖延了3年之久的安置房建设工作,成功纳入区里的重点工作之中,让村民吃了定心丸。

区级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彭泽林来到新电社区后,积极走访了解民情民意,得知村道问题一直困扰群众。他奔走在区、居两级筹款,为社区改造村道约2公里,新修道路600米。在道路改造后,经他协调,急弯处修建了挡墙,增设了安全标识,得到了百姓赞声一片。

这只是高新区组织第六批“第一书记”积极投入驻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缩影。

精挑细选,为村定制“第一书记”

为了把驻村“第一书记”为民服务工作做到实处,高新区党工委以“四注重四把关”为工作方法,按照“因村派人、因人定村”的原则,坚持把干部特长和所驻村实际结合起来,选派思想过得硬,业务叫得响,学习汲得透,协调喊得动,身体吃得消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工作。

对重点项目较多、拆迁建设任务重的村,从开发建设一线选人;对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发展慢的村,从经济部门选人;对村级班子问题突出、信访量大的村,从组织、信访等部门中选人。12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下,来自市、区两级或者街道对口部门的驻村干部脱颖而出。

除了为村量身定制“第一书记”外,为了确保“第一书记”快速进入角色、及时解决问题,高新区工委还特别组织了岗前培训,引导驻村干部注意农村工作方式方法,明确驻村目标要求;以及1个月的适应性培训,由街道班子成员结成“一对一”传帮带,引导驻村干部尽快熟悉所驻村基本情况、群众工作方法。

到岗半年后,还组织“第一书记”进行1次提高性培训,进行封闭式培训,学习社会管理、征地拆迁政策、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实用技术知识。

严格考核,只为办好民生实事

如何督促派驻的“第一书记”到村办好民生实事,是高新区着力的重点。

为此,高新区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位派驻干部定责任、压担子,督促下派干部深入农村,真抓实干,对驻村干部“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通过召开街道、村干部群众述职大会、民主测评、量化打分、现场查看等方式,促使他们主动为民办实事。

严格管理下更加需要激励机制。高新区派驻村干部在村挂职期间,每月按时发放“第一书记”生活补助、工作经费。同时,对驻村干部所驻村实行项目、资金倾斜,帮助其顺利开展工作。

在这样良好的机制下,高新区第六批“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为贫困村找项目、引资金、寻技术、找信息、订规划、引项目、活资源,为老百姓尽早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至2015年6月15日前,共争取引进资金50余万元,各所驻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500余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40-210万元,为村级集体资金、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收入出了很多力。

同时,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实际问题,驻村干部想方设法,集各方力量为群众排忧解难。期间,市区两级驻村干部联系协调服务重点项目12个,征拆土地963亩,为1011人解决饮水问题,修筑村组公路15公里,进行农村电网改造4.7千米,新建垃圾池31个,走访慰问困难群众870余户,帮扶困难群众72户。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