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温江援藏干部为藏区群众做实事见实效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张雪婵)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发出了全省向小康迈进的动员令,为加快藏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温江援藏干部为藏区群众做实事见实效

何远珊,2014年7月从温江区财政局选派到色达县财政局挂职副局长,在海拔4000米的高寒地区,他挑战身体承受极限,把对口支援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为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在行动。

真用情 播撒爱心帮扶孤残困儿童

2014年9月,何远珊和色达县财政局局长陈军同志去色达县二完小看望孤儿所郎。孩子在3岁的时候,父母都因感染包囊虫病而去世,以后就一直寄居在亲戚家。可能过早的失去了亲生父母的关爱,和同龄段的孩子比较,显得有些瘦弱。色达的9月,气温已经很低了,孩子还是一件单衣,冻得瑟瑟发抖。“所郎,家在那里啊?”他拉着所郎的小手问。所郎沉默着,大约过了将近1分钟,才摇摇头说:“没有家。”那一刻何远珊突然感觉到冒犯了这个孩子幼小的心灵,唐突地冲撞了孩子最脆弱、最伤感的伤口。

回来以后,何远珊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是所郎的身影,尤其是原谅不了对小所郎的冒犯,据说那天夜里是他上高原的第一个不眠之夜。不是因为高原反应,而是这个孩子牵挂着他的心。

温江援藏干部为藏区群众做实事见实效

从那以后,只要一有空何远珊就到学校,为孩子们量身高、登记家庭信息,然后在通过个人的社交工具进行推广。让人欣喜的是,二完小6个孤儿、3个残疾和26个家庭特别贫困的孩子,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得到爱心人士的认领结对。

二小孩子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其他学校呢?在此后一个月时间,何远珊走遍了色达县20所学校,为392名孤、残、困的孩子一一进行建档立卡。孩子的困难摆在了桌面,是坐视不理还是倾力倾为?是点到为止还是一帮到底?做为援藏干部,也是一位父亲的何远珊,孩子们问题不解决他内心不得安宁,于是他数次返回温江,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何远珊的努力下争取了10个部门29.56万元的资金,为392名孩子每人提供了一套过冬衣物和相应的学习用品,让孩子们感觉到那个冬天不冷。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92名孩子和社会爱心人士建立了“一对一”的长期帮扶关系,何远珊将这次帮扶活动命名为“五彩格桑花”,也是希望色达县的孤残困儿童如高原的格桑花一样灿烂。

真给力 精准扶贫力推产业结构调整

短短的365天,何远珊走访困难群众达到115次,平均每3天就有一天在群众家里,当地群众一直以为他是“驻村干部”。走访中他发现色达县贫困的根本原因还是产业结构单一,天然禀赋的资源没有很好的转化成经济和商品资源。

看到牧民群众家里养着几十上百头牦牛,不能用来变卖兑换成货币,又不愿意宰杀用来改善生活,“惜杀惜售”的现象让何远珊忧虑万分。怎么办?他首先想到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既能实现科学养殖,减轻草场负担,又能为群众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同时还能避免群众的顾虑。

何远珊到色达县财政局联系点的亚龙乡做工作,前前后后跑了十多次,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摆出来,在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解决办法。终于乡里下了决心,在下邱果村选出20户家庭特别贫困的牧民组建村级养殖专业合作社,每户以6000到10000元不等做为股本。别人愿意干了,资金又从何处来?何远珊又回去找到“娘家人”温江区财政局的领导。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自参与下,温江区7家主要银行865名职工踊跃捐款,募集资金近30万元用于亚龙乡的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

色达县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佛国天堂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神秘恢宏、翁达格萨尔藏寨的民族风情、朱日神山的神秘莫测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流连忘返。如何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如何把旅游产业变现成惠及群众的福利?何远珊想到了发展乡村旅游这条路径。何远珊编制了《色达县亚龙乡乡村旅游可行性报告书》,为亚龙乡在色达县旅游产业下了一步“先手棋”。为了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模式,目前他正在四处筹集资金在亚龙乡的色多玛村建立帐篷村,让村级的实体经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

真见效 建立基金长效帮扶机制

“挂职有期限,帮扶无止境。”身为一名援藏干部,对群众的关心和帮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更重要的把帮扶济困延续下去,用机制来保障,不会因为人走而茶凉。为此何远珊在亚龙乡成立5万元教育基金,为高中以上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每学期提供1000到1500元的生活补助,使亚龙乡的人才培养有了稳定的支持。

同时,何远珊还成立了4万元的大病救助基金,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群众提供帮助,缓解他们现实中的生活压力。今年还为亚龙乡3户无房户每户提供了10000元的建房补助,使他们住有所居。实实在在的事情,实实在在的效果。

何远珊,这位从部队转业的军转干部,用他的话说,以前从未求爹爹告奶奶做过事,而现在为了帮助群众,他只有厚起脸皮去“要钱要物”,但是只要能让群众受益,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