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坚守文化 留住乡愁--镇远创客速写

在过去的2290多年里,镇远从沟通内陆与沿海地区的水路要道,到后来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和军事重镇,再到现在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座被一条氵舞阳河分为府卫两城的古镇,不断增加着独属于它的魅力标签。

近日,在“大山深处中国梦”国家级名嘴走贵州的活动中,央广记者们来到镇远采访,被当地的文化和当地人的情怀一次次感染。

在镇远的繁华与灿烂交织当中,许多牵挂家乡的游子回到故土,一些异乡客也瞅准镇远,把根扎下,他们力图通过保护、重建、创新,让这座古镇的人来人往、灯火辉煌成为一幅常态画面。

有识之士以修复、改造等方式向游客免费开放或提供有偿体验,有的人经营连锁客栈,创建本土品牌,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推广,构建旅游产业链,既与时代接轨又体现当地文化历史特色。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对古建筑的敬重和保护。

唐勇:文化保护的民间牵头人

沿着冲子口巷狭窄的台阶逐级向上,步行街上的鼎沸人声转换成寂静安详。在这段充满仪式感的巷道中部,竟然深藏着“两湖会馆”,跨过一尺多高的门槛,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穿越感。

会馆分两层,“镇远镖局·两湖会馆”仅有的6间客房全在二楼,每间门头上分别标注着“汉”、“唐”、“宋”、“元”、“明”、“清”字样,如果不是房间里放着电视和一些现代必备的生活用品,很容易让人产生回到各个朝代的错觉。

会馆主人名叫唐勇,生于镇远,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在贵阳工作。2012年,已是不惑之年的他决定回到家乡镇远构筑故园梦。

镇远人临水而居,水边有成片的吊脚楼,这种木质建筑其实十分脆弱,怕水,怕火,也怕山上的落石。拆掉老屋重建新屋,便成了无数古建筑的宿命。

在唐勇的印象中,石屏山一带还留下不少老屋。这处被高墙围起的空地,是清朝光绪年间一品大员谭均培的旧居,在谭钧培迁走之后转手给来镇远经商的湘鄂商人,“两湖会馆”由此诞生。1949年后,这里一度成为“两湖小学”。在唐勇看来,这处荒宅是一块宝地,他在此创建“镇远镖局”客栈,并沿用“两湖会馆”的名字。一个转身,古老的文化品牌焕发出勃勃生机。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设立镇远县,所以我们的6间客房就分别代表汉、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算是一种纪念。”唐勇说。镇远的木雕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勇找来当地精通此艺的师傅打造“两湖会馆”的大部分木雕,又不远千里去浙江淘来精致的仿古家具,每个房间都亲自设计,墙上的装饰画挂着当朝画作,就连桌上也整齐堆放着几本当朝图书,从细节上营造出那个朝代的特别氛围。修建这所会馆,唐勇耗费一年多时间,共投资2000多万元。唐勇说,如果指望会馆来赚钱,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本。他的目的是,等镇远的旅游业发展得足够成熟,这间会馆也不再对外经营,而是作为一个供游客参观的景点,供后人学习的范本。

目前,“镇远镖局”旗下已有十多家连锁客栈,唐勇的方向很明确:以客栈为起点,构建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包括酒吧、餐饮、旅游房地产。“两湖会馆”是唐勇献给家乡的一件礼物,他说:“修建这间会馆时,我是希望能让其他开始在这里做客栈、做保护古建筑工作的人有一个范本。保护家乡古建筑,这才是我的梦想。”

几年前,唐勇在这条巷道里看见一块出售老宅的招牌,十分着急,立刻联系屋主。屋主是位80多岁的老人,早已移居贵阳。唐勇赶到贵阳找到这位老人,买下了这间开始倾斜的危房。如今,这间老宅被唐勇改造成体验式客栈。

唐勇还买下另一间传了9代人的老宅。老宅过去的主人是江西过来的扁担郎,庭院里最显眼的地方还挂着两根粗大的扁担,上书“扁担传家”四个大字,每间房屋的家具,都是从清朝时期保存至今的古物。

放不下的乡愁,促使唐勇成为镇远文化保护的民间牵头人。滴酒不沾的他,还在“两湖会馆”里专门设了一间中国白酒博览馆,收藏上万瓶国内名酒,不为别的,只是因为那份热爱。

江彬:用“文艺”的方式推介家乡

在位于镇远书吧一条街的中段,一间被各式盆栽修饰的咖啡馆伫立在街口拐角处,两位从苏州远道而来的游客点了两杯饮品,坐在靠窗的位置,翻书,聊天,慵懒地享受夏日古镇的闲适时光。这是镇远“快旅慢游”的一个小景。

“十一点十一分”是这间咖啡馆的名字,老板是位30出头的青年,名叫江彬。

十几年前的镇远旅游业还停留在孵化阶段,那时镇上的年轻人除了考公职,就很难有其他作为。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更多可能,必须走出大山。

年少时的江彬随着打工热潮心怀雄志外出闯荡,东莞、长沙、上海、深圳、广州,都曾留下他打工的足迹。在上海时,他怀揣着仅有的10元钱在大街上寻觅两天,终于求来一份在咖啡馆当服务员的工作,那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咖啡。

在外飘荡,江彬几乎尝尽辛苦的滋味,但也通过创业积累了一点资本。大潮拍打,公司解散,江彬选择回家休整。

2011年的家乡变化剧烈,河边鳞次栉比的房屋变成了客栈,街边越来越多的小店卖起了民族服饰,来到这里的旅客越来越多。江彬嗅到了商机。

此时的镇远,咖啡馆还未出现。江彬决定租赁河堤上的一家店面时,家人和朋友一致反对,没人看好这个客流很少的店铺。

决心已下,江彬借了些钱,盘下店铺着手装修。浩大的装修工程耗费了江彬大半年的精力,用来打造这家店面的预算也一分不剩,店里的一些装饰性家具还是他从别人手上拿的“二手货”。尽管艰难,镇远首家集咖啡和甜品为一体的店铺总算开门迎客。

店铺名为“十一点十一分咖啡馆”,开业之初,生意并不好,每天毛收入才几百元,当地人对这种味苦价高的饮料并不感冒,而店铺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来说又相对偏僻。这个结果,其实江彬早已预料,他之所以坚定地选择这间店铺,是因为对镇远的旅游业抱有很大的期待。咖啡馆在河堤旁的一个路口上,沿河摆放着几个秋千椅,坐在咖啡馆里向窗外眺望,就能看到清澈的氵舞阳河水。这样的绝佳环境,江彬十分看好,他始终认为,未来不久将会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汇集在镇远,当他们游山玩水逛累了,终归需要一杯咖啡的。

2012年,来镇远旅游的游客数量呈井喷状态,“十一点十一分咖啡馆”的生意也随之火爆。数据显示,2014年仅“十一”黄金周,镇远县累计接客量达4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674.7万元。江彬乘胜追击,与几位朋友共同开了几家餐饮店和客栈。江彬说,这,才是他期待的结果。

江彬的咖啡馆里挂着不少明信片,这些印有镇远各处风光照片的明信片都是他自费请人设计并印刷的,他想用这种“文艺”的方式,借游客之手与外界分享。对于在外漂泊多年的江彬而言,故乡对他来说才是最安稳的依靠。

周雪峰:异乡客写就《我在镇远等你》

和唐勇、江彬不同,在镇远步行街开客栈的周雪峰并非本地人,但他对镇远的了解和热爱,却并不“输”给当地人。

门口立着两个写着“肃静”的木牌,乍一看好似衙门,屋内的牌匾也十分有趣,牌匾上的“镇远往事客栈”6个大字,全横躺在地上。,老板周雪峰幽默地向记者解释:“进了客栈的人都要躺着嘛,牌匾自然也要躺着。”客栈的前台放着几本名为《我在镇远等你》的书,作者署名“周雪峰”。

周雪峰是四川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6年前,为了“治愈情伤”的他决定离开伤心地,从拉萨去凤凰,从铜仁到西江,最后停留在镇远。一路走来,他路过不少古镇、古寨,直到镇远,他才发现自己找到了“心灵栖息之地”。

盘下客栈,周雪峰认为皆是因为偶然和缘分。到底什么吸引自己在镇远停下脚步?他自己也说不清。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周雪峰说,如果要找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自己在镇远找到了一份特别的宁静。“这里不像其他古镇那样过度商业化,你在这里还能看到有不少人挑着担子卖菜,人们也生活闲散,走在大街上也不会遇到有人拉客宰客。”江彬认为,镇远大力发展旅游,但依然保留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这种烟火味,让周雪峰重新感受到生活的质感,而淳朴的民风,也让他喜爱上这个地方。

“镇远往事客栈”如今有两家店,分店是一家情侣主题客栈,每间房的设计都别出心裁。曾在旅行社工作过的周雪峰去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独具特色的旅馆,他将异国风情融入到自己的情侣主题客栈中,有中东风格,也有美式风格,每一间房都亲自设计,就连装饰品也都是自己在网上淘来,或是找好图案请人制作的。

把各地特色带入古镇,这是周雪峰这位异乡客的创意,这个创意吸引了不少游客。如今,周雪峰的客户构成中,有一大半是回头客;而其他一些游客,则是通过网络了解到他的客栈特色后慕名而来的。

一切运行进入正轨,周雪峰便将自己与镇远之间的“缘分”,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最后成书出版。书中,他从自己离开西藏开始写起,几乎详尽地记录了他如何进入镇远、如何留在镇远的故事。这本自费出版的书印了3000多册,放在客栈里卖,兴致来了,送客人一本也可以。

如今,周雪峰又在酝酿自己的第二本书。在镇远生活的6年时光里,他走过镇远的各个景点,也试过躺在客栈里一天不出门,镇远的气息已经与他融为一体了,而那些当初将他留下来的古城故事,他渴望将其写下。

自古以来,镇远就是贯通内陆与沿海地区的水路必经之地,从那些徽派建筑和八大商会来看,镇远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所在,古时商贾云集,今时游人如织。正是这种今古映照,深深吸引了许多立志于创业的人们。文脉清晰,历史深厚,这正好满足镇远人和异乡客对浪漫梦想的期待。

作者: 彭芳蓉 编辑: 郭邱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