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宿州:向炎炎烈日下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致敬

公交驾驶员史秀玲:黑点热点不算啥

宿州:向炎炎烈日下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致敬

21路公交驾驶员史秀玲,今年已经38岁,1999年成为一名公交售票员,2006年转岗成公交驾驶员,16年来始终没有离开过21路这条公交线路。由于受车辆资源限制,整条线路依旧是投币1元非空调车运营。

8月5日上午10时,室外气温35度,编者跟随史秀玲从龙登和城公交停车场踏上21路公交车。从前门上车后,编者坐在最靠近驾驶室座位上,环顾车厢,发现车内天窗及车窗玻璃已全部打开,车辆开启后,一阵热风吹进车厢。当车辆停至路口等待红绿灯时,车内气温骤升,闷热难耐。

“那么多年我们都习惯了,遇到高温天气时,特别是到了中午,车内温度一般都要接近50度,一趟车下来人都会有点虚脱。”和史秀玲聊天中编者发现,在驾驶员座位上方吊着一台圆形风扇,史秀玲的左手边放着一条毛巾和一瓶公司派送的饮料,就是她全部的消暑装备。

史秀玲笑称,公交驾驶员大都是“阴阳脸”,被太阳晒的左边黑,右边白,胳膊也是一样。编者问其为何不将一旁的窗帘拉上挡挡太阳时,史秀玲说:“我这趟车途经十一中、十二小、一小、学枫、新一中多所学校,拉上窗帘后会遮挡部分后视镜视线,妨碍行车安全,再说黑点热点又算个啥。”

“车厢里的温度确实高啊,我们才坐几站路都混身是汗,可公交驾驶员跑了一圈又一圈的,真是挺辛苦的。”“这边有太阳,我们可以换到别的地方,可驾驶员只能坐在那儿直晒,不容易啊。”“希望空调车能尽快全线运营起来。”车上的乘客你一言我一语。

为了防止乘客特别是老年人乘车时中暑,史秀玲除了把车厢打扫得一尘不染之外,还自费购买了一些防暑常用药,以防不时之需。

在“文化艺术中心”站台,编者挥手与史秀玲告别。“您好,刚上车的乘客请往里走,大妈,站稳扶牢,后面有座位……”史秀玲满面笑容,又迎来下一批乘客……

宿州修路人:高温作业很辛苦

宿州:向炎炎烈日下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致敬

八月的宿州市,大外环线工程建设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大外环线工程东环北段的施工现场尘土飞扬,机器轰鸣。大外环东北段项目经理刘开军告诉编者:“此路段是从六月初开始动工的,目前正在进行路基的建设,预计八月底前能开始水稳层施工。”东环新汴河大桥建设全长910米,双向八车道。此时,工人正在进行南引桥架梁施工,编者看到,工人大多都佝偻着腰或趴或跪在桥架上电焊。“高温作业,工人非常辛苦,从早晨6点多到晚上7点多,除去午休,每天大约要工作10个小时。”项目技术员王可告诉编者。

“我们一个班组一共140多人,一线的施工人员有130多个,年纪大多在30至40岁。为了保证安全,我们都备有防暑药。”说着,电焊工人张凤鸣放下手里的钢筋,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支藿香正气液。豆大的汗珠顺着额角流进了眼睛,他伸手刮了一把额头,把汗珠甩了出去。

工地相关负责人孙景尧:“高温施工,奋战在一线的工人非常辛苦。为此,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防暑措施。延长早晚工作时间,让工人中午多休息。同时,发放药品,煮绿豆汤给工人消暑,并与医院提前联系,做好预防措施。”

空调安装工张奎:烈日下的清凉使者

宿州:向炎炎烈日下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致敬

炎炎夏日,不少人坐在家里、办公室里享受空调时,有一群人却头顶烈日奔波在大街小巷,他们就是空调安装工人,可以说最热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11日下午3点,空调工张奎和同事李师傅已经在那里等了客户1个多小时。“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手机没电关机没看到电话,让你们等了那么久。”几分钟之后,小区住户代女士从远处走来,带着大家来到5楼的家中。

当天代女士购买的是一台挂式机,打算放在卧室使用。两位安装师傅干起活来很有默契,检查货品、核对型号,确保没有问题之后他们便开始了安装。

“张师傅,你这个工具袋都装的啥,怎么那么重?”面对编者的提问,正在给室内机架子钉钉的张奎笑着说,别看工具包看起来不是特别大,但却有好几十斤重,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电钻、锤子、扳手、保险绳、螺丝刀等等,所以背着它走到5楼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打好架子后,张奎开始拆封空调机,而李师傅则麻利地把工具包打开组装零件。一圈又一圈,两位师傅用白色绝缘胶带将排水管、高压管等紧紧缠绕在一起,每缠一圈都十分用力。随后,他们又拖着空调机嵌在架子上,并把缠好的管子从卧室的空调眼往外送。

安装好室内机后,张奎绑起安全绳,一头系在自己腰上,一头递给同事。室外机安装台仅仅40多厘米宽,空间非常狭小,一个人站在上面,想转个身都困难。张奎爬出窗外,小心翼翼地变换着落脚点。“这个室外压缩机很重,所以抬出来时格外注意。”在安装现场,同事小心地将空调外机悬在窗外,张奎慢慢接过机子,再把它放到安装台合适的位置后,便缩在那里给空调接排水管,整个外机安装持续了20多分钟。顶着烈日紧张作业,张奎头上汗水直往下流。

上个月最忙碌的几天,他和同事一天有10多个单子,从早上8点多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但是对于有着13年安装经验的张奎来说,早就习惯了这份忙碌。

厨师马俊:天天抱着火炉子

宿州:向炎炎烈日下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致敬

在高温天和灶炉的双重“烤验”下,厨师成了夏天最“热”的行业。

今年36岁的马俊,是宿州市纺织路上一家徽菜馆的厨师长,从16岁拜师学艺开始,已经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20年。

“我们那会儿入行学活时,还没有现在的所谓厨师学校,要跟师傅从基本的杀鸡、杀鱼、切丝、削皮等杂活学起,在后堂摸索二三年以后才有‘上灶’的机会。”马师傅清楚记得,自己18岁第一次上灶台时,只是站在炉口边给师哥做“帮衬”,随着手艺日益精湛,徽菜和土锅菜成了马师傅的专攻特色。

中午11时,店里人多了起来。灶台炉火一开启,后堂温度立刻升高了四五度。编者来到灶台边,像当年的马师傅一样进行“帮衬”,只是做着简单的续菜、擦盘子的活儿,不过两三道菜的功夫,编者浑身上下如蒸“桑拿”般被汗水浸湿。

“一般饭店里的炉火要比家里旺得多,几个炉口同时打开,后堂的温度一般会在50度以上。”马师傅说,安装空调会影响后堂的整体排烟系统,几乎所有的后堂都没有安装制冷设备,炒菜高峰时里面就像一个大“蒸笼”。直至中午1时,马师傅才从厨房走了出来,一边擦汗,一边到凉菜间喝碗绿豆汤补充下体力。

马师傅笑称,厨师这个行业,天天抱着火炉子,一年四季都过“夏天”。“那么多年都已经习惯了,顾客的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追求,只有虚心听取顾客提出的建议,才能让自己做到更好。”采访结束时,马师傅说。(拂晓新闻网 赵静 詹翔 高燕 俞鑫 付子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