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李浩白:还原一代“奸雄”司马昭的另一面

近年来,网络文坛里流传着一段谚语:“看武侠,找金庸;看权谋,找浩白”。这个“浩白”,就是以写作历史权谋小说而声名鹊起的重庆青年作家李浩白。他在2012年6月出版的《司马懿吃三国》持续引起文学界的强烈反响,畅销达50余万册。而最近,李浩白苦心沉潜,笔耕数载,再次推出了《司马懿吃三国》的姊妹篇———《司马昭定三国》。《司马昭定三国》中,李浩白匠心独运:把“路人皆知”的一代“奸雄”司马昭真正还原成了贴近史籍记载的真实面貌。书中的司马昭虽然城府深密、心狠手辣、计谋多端,同时却也不乏仁者情怀、高士气度和雄豪风骨。而且,他上承父兄之志,下辟晋国之业,内平诸葛诞,外破吴军,一步一步推动魏蜀吴三国从分裂割据而重归大一统,取得了傲视当世的靖乱之功,令人称绝。也正是在李浩白曲折入微的笔触下,我们才能对魏晋嬗变、三国一统背后的历史密码有所感悟。

文学界至今为止都没有一部关于司马昭的专著,我希望自己能够填上这块“空白”

记者: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正所谓良将如云、谋臣如雨,为什么你会把目光单单锁定在司马昭的身上?你怎么看待司马昭这个人?

李浩白: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熟悉那个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它让司马昭在民间成了“野心家”、“阴谋家”两个名词的代言人。然而,司马昭真的只是靠着野心和阴谋便能驾驭群雄、荡平巴蜀、威服江东吗?一个被羊祜、杜预、邓艾等忠臣义士拥戴终身的司马昭,只因篡夺了魏柄,真的就应该被历史固化成“野心家”、“阴谋家”的脸谱?

篡位的野心、谋逆的阴谋,其实并不能涵盖司马昭异彩纷呈的个性与作为的全部内容。清代著名学者毛宗岗就曾评价司马昭之才“诚不亚于曹操”。实际上,在诸葛亮、司马懿死后,三国后期的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就是司马昭和他的家族了。他始终是三国时代的真正终结者,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可是,文学界至今为止都没有一部关于他的专著。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填上这块“空白”。

时至今日,我们观史阅人,也不必再受“唯道德论”的束缚了。历史上真正有所建树的开国之君,谁人手中没有沾上鲜血和肮脏?隋文帝杨坚从他的亲外孙手里公然窃取了大周天下,这并不妨碍他以“开皇之治”而名垂千古;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逼父交权,这也毫不影响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誉满天下;就是魏武帝曹操,杀孔融、篡汉统、翦伏皇后、挟汉献帝、自立魏公,一桩桩做得甚至比司马昭更为出格,但史学界对他平定北方、统一中原的功绩至今仍是津津乐道。后世之人强加给司马昭的那副陈腐而又僵化的“野心家”、“阴谋家”的脸谱,也确实到了该被摘弃的时候了。

透过厚厚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昭真实而丰富的另一面:是他主持废除了屯田客制度,把魏国数十万户被强制执行军事化管理的屯田客们解放成了自耕农身份的编户庶民,让他们摆脱了沉重的赋税和劳役;是他主持建立了《晋律》,削除繁琐冗杂的律条,“去其苛秽,存其清约”,并注入了儒家人文关怀的理念,深深影响到了三百多年后的隋唐时代;是他在打下寿春城后,一举赦放了十多万名叛兵,对敌国的降卒也是“一无所杀,分布三河近郡以安处之”,和曹操采取的“围而后降者不赦”之屠城暴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他最先垂范提倡了“清、慎、勤”为官三达德,为后世考核官德树立了具体而切实的衡尺。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对司马昭赞不绝口,称他是“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这样的司马昭,才是真实的、全面的、立体的。

手稿整整装了八大麻袋

记者:看得出来,你写作司马昭系列小说的确很用功。你能够给我们谈谈你写作这部作品时的一些具体的创作故事吗?

李浩白:具体创作的故事确实不少。我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史实素材中进行了“去粗取精”的研究。首先是理顺各个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脉络。比如魏代大儒王肃是司马昭的岳丈、羊祜是司马师的妻弟、杜预是司马昭的妹夫等。这样才能清楚描绘魏晋世家大族的体系和本质。

然后,就是学习汉末、三国的典章器物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我懂得了“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明白了“二千石”、“一千石”、“比千石”、“六百石”等官秩的意思,还知道了那个时候人们的坐具是榻席而不是杌子和凳椅。为了描写书中一个“进贤冠”的物饰,我到百度网上搜索了30多张“进贤冠”的原物图片下来对照着描写。最麻烦的是研究古代的那些战争地名,我常常要在电脑前坐上半天,有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为了查找资料,我自己跑遍了城里大大小小的书店,买不到就托同学、朋友从外地给我寄书和资料。我还加入了18个关于三国魏晋历史的网上QQ群,经常和网友交流各种知识,获益良多。

数年来,我几乎都是在晚上8点钟过后谢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和交际,准时坐到书房,雷打不动地开始动笔写作,一直写到晚上11点半才上床休息。我不爱在电脑上写作,是用钢笔一字一句写在纸上,然后又改又抄,最后形成定稿时才送给妻子和朋友在电脑上打印出来的。完稿之后,我的手稿整整装了八大麻袋!妻子笑称:你的这份辛苦,能赶得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了。写作真是让人着魔;有时侯半夜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灵感和细节,也不管还是寒冷的冬天,一下便掀开被子冲到书桌旁边笔记本飞快地记写着,牙齿都被冻得“格格格”直响——— 然而,我脑海里涌满的却是那一个个鲜活、跳跃的词句!

记者:现代很多作家、诗人都说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创作大家,您没有生活在那些古老的年代里,但您却将古老时代的生活用精美的文字表达在我们面前,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我想知道在您的笔下历史小说作品与现实生活是怎样的相互映照?

李浩白: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笔下的那些三国英雄名士的艺术形象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出我们的记忆,实际上他们的人格、气宇和行为自然而然地会拉长我们思维的触角,与我们眼下的现实形成某种参照、对应和共鸣。我们可以从书中司马昭、司马师、羊祜、杜预等英雄名士的身上,借鉴到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种人生智慧和韬略修为,从而汲取丰富的“正能量”。诚然,司马师的刚健中正,司马昭的乐善好士,羊祜的高风亮节,邓艾的耿耿精忠,难道不正是我们今人应该学习的亮点和优点吗?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书中观照到曹芳、曹髦、刘禅等昏君、庸才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弱点而进行自省自纠。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我的《司马昭定三国》小说就是想用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来启发人们的思考,从而知进知退、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知正知误。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我百读不厌

记者: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就没有我们今天璀璨的文明。您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家,您是怎样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小说创作的关系?


李浩白:中华五千多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进行历史小说创作汲取营养、汲取动力、汲取灵感的“源头活水”。它涓涓不断、生生不息地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笔下的人物变得更加鲜活而典雅。《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鬼谷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经典中的铭言箴句,被我精心拈出,为《司马昭定三国》这部作品装饰上了一片又一片熠熠生辉的“金叶子”,希望大家读了能够喜欢。

记者:作为一个知名作家,读书是必不可少的。读书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而且也增长我们的能力。您喜欢读什么书?哪些书对您影响比较大?

李浩白:除去中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资治通鉴》、《史记》等传统经典我都喜欢读之外,外国的作品我比较喜欢托尔斯泰、司汤达、巴尔扎克、茨威格的小说,非常喜欢杰克·伦敦的作品。

对了,我其实也很喜欢看哲学书。黑格尔、休谟、叔本华、尼采、培根的作品我很喜欢。中国的王夫之是我最推崇的思想家,他的《读通鉴论》我百读不厌。当代的史学家,我非常欣赏陈寅恪、田余庆。他们的作品深入浅出、严谨周密。

李浩白:还原一代“奸雄”司马昭的另一面

李浩白:还原一代“奸雄”司马昭的另一面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