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道德模范网上展馆

道德模范网上展馆

7月2日清晨,开进开出的送粮车打破了金麦香面粉厂的寂静,粮仓内,金灿灿的小麦堆积如山。多年送粮的张学平熟练将车开上3米宽的地磅,检测水分、上磅称重、过筛、去杂质、微机结算,4038斤小麦,每斤1.24元,20分钟后,张学平领着5007元现金离开了。不远处,20多辆三轮车、小四轮一溜排开正等着过磅……

“1983年,我退伍返乡,和大哥凑了300块钱,每天起早摸黑、走村串户收购粮食,再送往县城、泰安等地的面粉厂”,王长信回忆说。当时,“粮贩子”坑农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对上门收购的粮贩极不信任,却争着把粮卖给王长义、王长信兄弟二人。“老王宁可自己亏点儿,也不会给俺少一两,价格上还比别人贵一分,秤杆子实诚”,山后村村民张秀良说。

一来二去,十里八村的百姓认准了这对实诚兄弟,鹤山乡大部分村民的粮食都被兄弟二人收购了,“最初,每天收购1000斤,后来能达到1.5吨”,王长信翻看着有些泛黄的记账本。

然而创业路上并非顺风顺水。1997年,由于资金短缺,没钱雇人,两兄弟家里的妯娌们也当起壮劳力,“有时通宵搬运粮食,忙完了肩膀肿的跟馒头似的,腰都直不起来”,王长义的妻子李秀芝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仍然泪光闪闪,“下雨天,我们妯娌二人一路跟着,不时把陷入泥坑的车推出来,将他们送到2公里外的马路上,才安心回家”。

1998年的一天,王长信到泰安芝田面粉厂送粮,会计将一摞5000块钱现金当3000块给了他。回家后,才发现多了2000块钱。2000块钱,当时足以支付厂里2名搬运工3个月的工资,还可以解决第二天收粮缺钱的燃眉之急。拿着钱,王长信却吃不下饭,“咱做的是良心买卖,不能赚这昧心钱,得给人家送回去!”疲惫的王长信立即开车返回一百多里外的工厂。深夜,厂内漆黑一片,唯独会计室还亮着灯,会计正一遍一遍数钱。接过王长信送回的2000块钱,会计泪流满面,拉着老王的手不放,“多亏您把这钱送了回来,否则得扣我4个月的工资啊!” 为防止粮贩子掺假,晚上各面粉厂都不会收粮,然而老王诚信的口碑在面粉厂老板眼中却是金字招牌,他们说,“凡是老王送来的粮食,咱多晚都收!”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