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巴南引“凤回巢”见成效 20万农民工就近打工7个月挣了26亿

巴南引“凤回巢”见成效 20万农民工就近打工7个月挣了26亿

与亲人道一声“再见”,农民工就背上行囊,不远千里到外省打工。可日夜辛苦换来的工资的厚度却不及手上的老茧厚。

时至今日,类似这样的心底“叹息”,在巴南农民工的口中似乎已听不见。区人社局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区20万农民工挣回近26亿元,人均创收13050元。其中,约有60%的农民工都是在巴南或主城区就业,而非离乡背井打工。巴南农民工就近打工已成主要趋势。

“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熬出头了!”石龙镇农民工李国平笑着说。

一列数据的背后

“仅7个月,就挣回26亿元,人均创收13050元,这些收入真的来之不易。”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对农民工打工挣钱的不易程度有着深刻的感受。

2010年以前,我区的农民工主要输送到新疆、山西、内蒙、东北、广东等劳务需求量大的省区。离乡背井挣钱养家糊口,收入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当时农民工的难言之隐。以李国平为例,他以前在广东打工,月工资最高约3000元,由于沿海一带消费水平较高,一个月下来,寄给家里的钱并不多。

但就在几天前,李国平就把在主城打工挣的4000多元钱寄给了妻子。“今年初,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不出远门就在主城找到‘活路',从年初到现在我已经给家里寄回了18500元。”李国平说。

“从外出务工到‘回家'就业,农民工经历了许多坎坷。为了让他们不用背井离乡,近年来,我区一直努力搭建平台、出台优惠政策,尽可能把农民工留在巴南本地或重庆市内就业,为本区域发展服务。”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以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与留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人数相比,前者遥遥领先,现在却发生了“逆转”。

“到目前为止,全区20万农民工大约有60%已在重庆范围内找到工作,实现了就近就业,并且收入都还不错。”这位负责人说。

一群微企的兴起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区一方面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但是,要接收10多万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必然要有10多万个岗位。

这些岗位,从哪儿来?“微型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区就业局相关负责人如是回答。

该负责人说,以买火车票为例,2010年,仅仅是给到新疆、黑龙江两地打工的技工订票,巴南石龙技工集团就大约购买了7000张票,到今年初,该集团只为到这两个地方打工的技工订了1000多张票。从这件事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在减少,回家就业的在增多。“这些农民工大多进入了微型企业。”该负责人说,该集团约有2万名“石龙技工”,目前约有1.8万人在重庆范围内就业,其中大多数进入了微型企业,少数进入了我区一些大型工业企业。

据了解,我区已扶持发展了3000多家微型企业。这些微企中,规模稍大的可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规模小的也可提供7、8个岗位。它们成了农民工在家乡就业的“根据地”。

除此之外,一些农民工长期在外地务工,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后,自发地回乡创建微企。如“石龙技工”中就有100多人创建了自己的微型企业。

一只无形的手

如今,“走出劳动力,回来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可喜形势已笼罩巴南。这一切都源于“政府引导”——这只“无形的手”。

据了解,为了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我区通过成立返乡创业协调服务小组,采取“注重统筹规划、注重典型引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驱动、真情感动、信息推动”的“三重三动”鼓励扶持措施,引导和培育返乡创业队伍。

“既让农民工回乡就业有门路,也让他们感受到本地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区还在工商注册、资金信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用地、环境等问题,用宽松的创业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有效的措施,吸引了“凤”回“巢”。今年前7月,我区已回引就业4274人,稳定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工达200872人,已实现劳务总收入26亿元,预计我区全年劳务收入超过50亿元。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