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让南水北调移民丰碑矗立大地之上

过船,过桥,过江。这条一百多公里的陆路、水路、山路,几年来我走了数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但这次,我被震撼了,当拖拉机、吊车、铲车的轰鸣声过后,我在56块巨大的大理石碑的丛林里抚摸注目一遍后,坐在烈日下的移民丰碑前的水泥台阶上,心真的要碎了,汗水和伴着泪水流淌。

不容易,真的是不容易!

蓝天映照,绿树红土环绕,刻有18、5万人的移民丰碑群威武高大,洁白庄严,一个个名字醒目耀眼。抚摸着这一块块石碑,陪同我的曹国宏先生感慨万千,这是他和爱心人士、仁人志士在鱼关这块移民后土地上为移民立起的一座座纪念碑。为了让移民的精神丰碑在人们心中巍然矗立,感恩奉献、教育后人,曹国宏,这位沉稳干练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记者,用6年时间,辛劳奔波,建起了鱼关村移民纪念碑、丹江移民民俗馆。2014年金秋,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走进移民走进鱼关后,他就下决心不但要给鱼关村的移民树起纪念碑,更要为淅川全部移民18、5万人树起纪念碑。

“没有理由不保护好水源地,更没有理让移民的奉献牺牲不留下记忆!”

鱼关村,位于淅川县丹江南岸,依山傍水,山水相依,是个风景秀丽的山抱水拥之村。全村200多户近千人,过着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下江有鱼,上山有味,桃花源般的美好。可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京津和北方人民也有甘甜的水喝,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一夜之间,舍掉祖根家园和固有的生活方式,异地他乡开始了新的征程和新的生活。

如何让这种移民精神流播发扬?又如何让做出巨大奉献牺牲的移民家根永存,留下念想?多少人在回味,多少人在回想。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好移民们留下的民俗文物,文化文明,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帮助他们把祖根凝成永远的记忆和回望。“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一定要让受益者和后人记着。

这是一种信念的薪火相传,这是一种精神的赓续继承。

“修建移民丰碑,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利用民间和爱心人士去筹钱。”曹国宏说,毕竟自己是在职记者。“可当你站在美丽的丹江河畔,每逢传统的纪念祭日,看到一拨一拨的移民不远数百里在丹江边无望祭拜,真是跟着流泪。我也是移民的后代,我理解那种心境和酸楚。更有那为了移民搬迁牺牲的那些移民干部同志们。”

让南水北调移民丰碑矗立大地之上

用感恩和虔诚表达对英雄和移民的敬意。

今年春天,曹国宏找到了淅川大自然旅游文化公司和镇平一家大理石厂。此意相通,彼心相同,惺惺相惜。三个对移民怀着敬意的人一拍即合。出钱出资,出工出料,出规划出设计,行动!

春到夏的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多少人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巍巍青山见证,滔滔江水聆听。六个月,56块巨碑在鱼关移民搬迁地昂然竖起。

半年,56块纪念丰碑,18、5万人的名字,不,远不止这些,还有那些为万千移民搬迁,为南水北调工程默默工作,默默牺牲的英雄们!

让南水北调移民丰碑矗立大地之上

丰碑在阳光照耀下光亮伟岸,丰碑上的名字更是清晰整洁。碑顶上的五星闪烁,天空的阳光照耀,徐徐江风述说着的立碑的艰辛与爱心人士的光荣付出。

运碑时,山路狭窄,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坠满碎石的山坡,由于碑体巨大,车体宽,轱辘也大,一路颠簸慢性,压塌了外侧的路基,车碑人几次险些翻下沟底。“一车一车,想想真后怕啊,要是下去了,什么都不说了。”搬运的司机回忆说。

立碑时,几十吨的重量,碑身光滑不好系揽不说,还要不磨损不毁坏,不歪不斜,树立难度可想而知。

“不容易啊。”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慨叹!

“每一位移民的名字都值得铭记。”他们离家远行,血脉根断,只要搬离就是奉献。

移民丰碑的广场正在绿化,周边也在美化设计。临路的中央碑石上,刻有著名散文家周同宾先生和淅川友人合写的碑记。悠游我心,日月可鉴,高天厚地,载我精神。移民不朽,移民精神永存。

丹江,移民,纪念碑;北方,北京,南水北调。这些注定要留在人们记忆中和历史册页上的名字和词汇,不仅蕴含着现实的水韵涛声,更是人心的一种精神指向和大爱无疆。而为了一种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16、5万移民的名字和这56块纪念丰碑,都要坚定地矗立在大地之上。

作者:水兵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