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特别报道∣应城“阔少” 陈愚安的抗日故事

特别报道∣应城“阔少” 陈愚安的抗日故事

特别报道∣应城“阔少” 陈愚安的抗日故事

人物介绍

陈愚安生于1906年,应城陈家河人。1926年留学日本帝国大学。1930年毕业回国。1943年6月,中共应城县委任命陈愚安为应城矿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鄂中分区副司令员蔡松云兼任主任)。1944年7月,“矿整会”成立“应城抗日青年文化促进会”,争取团结敌占区的知识青年投入抗日活动。在陈愚安的积极申请下,经鄂中地委批准,作为“特别党员”吸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陈愚安被选为应西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新中国成立后,陈愚安担任了咸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积极交纳抗日经费

陈愚安的父亲陈幼新是应城膏盐矿区“陈元记”的老板,拥有“一厂三洞”(庙岗盐厂、庙岗河坡膏洞一栈,起源井二栈,四源井三栈)。

1939年7月下旬,陈愚安前往京山丁家冲,参加了共产党人陶铸、许子威主持召开的应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乐捐动员会,聆听了陶铸关于“抗日救亡、人人有责”的讲话。共产党人的抗日主张唤醒了陈愚安爱国救亡的意识。他决定复兴矿业,按月向抗日政府交纳抗日经费。此后,每当抗日民主政府召开矿商会议,筹集抗日经费时,陈愚安总是不顾个人安危,积极交纳抗日经费。矿区所出的抗日经费,每月都有增加,一般都在七、八万(银圆)元之间,最多时每月达到了十一、二万元,其中陈愚安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天,新四军五师首长李先念、陶铸、陈少敏和在边区访问的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来到陈河刘家庵看望陈愚安。李先念一见到他就说:“感谢你对抗日军民的经济援助,五师能在鄂中站稳脚根,坚决抗击 日军,你们矿商功不可没。”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我看到中国的有产者,能在共产党领导下,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非常可贵!中国人的抗日热情,令我由衷敬佩!我要写报道,向全世界广泛宣传,中国人是有骨气夺取抗日胜利的!”

坚定信念随党抗日

1942年4月,日寇为进一步加强对食盐生产的控制,切断鄂中根据地的食盐来源和经济补给,严密封锁矿区,严格限制生产,竟下令焚毁熬盐棚100个,陈愚安的熬盐棚也未逃厄运。这时的陈愚安思想十分苦闷彷徨,“自家熬盐棚被毁,怎能为抗日出力?”他难忘李先念、陶铸对自己的激励,又接到董必武的秘书沈少华动员他投入到抗日队伍中来的信。他看信后说:“只有跟着共产党去抗日,才是唯一的出路。”

陈愚安携妻带女进入京山八字门,把自家的全部家财产交给共产党,投身抗日。李先念、陈少敏等亲自接见他,并召开了欢迎会。陈愚安由一个“阔大少”成为抗日志士,在矿商及其家族以及全县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人们都敬佩地说:“陈大少为了抗日,不惜倾家荡产!”

粉碎日伪盐封锁

日寇对私卖盐水、私自熬盐的人实行残酷镇压,并依靠伪组织,对矿区和附近百姓实行食盐配给制,要群众凭“良民证”向伪保长(群众称“盐保长”)购盐 。此外,日寇还丧心病狂地采用各种骇人听闻的野蛮刑法来处置所谓“偷盐”、“运盐”的人,单是以所谓‘偷’盐水的罪名而被鬼子杀害的百姓就有三百余人!

针对日本侵略者对食盐产销的封锁,中共鄂豫边区委员会和鄂中地委决定,建立应城县矿区整理委员会,任命陈愚安为应城矿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

针对敌人的封锁,陈愚安提出“以牙还牙,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他采取芦柴禁运的方法以打破日伪的食盐封锁。他动员湖区有芦柴的农户和京山一带有松柴的农户,一律不向膏盐矿区运卖芦苇 松柴。陈愚安说:“你不卖盐我吃,我不卖柴你烧,看你怎么能熬盐?”他这一招,使矿区两个月无法开火熬盐,弄得日伪制盐部惊慌失措,不得不派杨友吾等人出面,找陈愚安“恳商”。

杨友吾是“德余堂”盐厂老板,供职于日伪制盐部。两人见面时,陈愚安痛斥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残暴罪行,斥责了伪制盐部配合日军所干的坏事,并对杨友吾说: “值此国难当头,你怎能只顾自家发财,为虎作伥!你们封锁食盐,弄得产盐的地方没盐吃,这还有中国人的良心吗?大少爷,决不可做民族的败类啊!”

陈愚安的一席话,让杨友吾哑口无言,惶恐不安。杨愚安进而迫使杨友吾代表日伪制盐部达成了柴、盐交换协议,从此,冲破了日军对食盐的封锁。

特别报道∣应城“阔少” 陈愚安的抗日故事

特别报道∣应城“阔少” 陈愚安的抗日故事

特别报道∣应城“阔少” 陈愚安的抗日故事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