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汉藏血脉相连 金种子高原发芽

汉藏血脉相连 金种子高原发芽

“家家住土房子,人畜混居,没水没电,喝水要到一公里以外的雅鲁藏布江背回来,糌粑是主粮,一年到头没有件新衣服,这是以前的情况,现在不一样了,在青岛援藏 干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村子成了乡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是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年木乡胡达村支部书记旦增在对本村新旧对比时的朴实描 述。在进入雪域高原采访的一周时间里,记者所接触的藏族同胞谈论起青岛援藏干部时,无不充满赞叹和感激之情,他们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好口碑。

■人物:旦增胡达村支部书记 金种子在高原生根发芽

汽车沿着318国道疾驰,在雪山与雅鲁藏布江之间,掩映着一座秀丽的藏族小村落,一栋栋藏式小楼拔地而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各家楼顶随风飘动,这就是胡达村。胡达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民们除了会种青稞之外,不会干别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离不开土地,让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 这应该是咱们村子设法致富的第一步。”青岛援藏干部的一句话为胡达村脱贫致富理清了思路。在援藏组的帮助下,村里组织了旦增等20多名村民先后来到青岛进 行考察学习,他们带着全村人的希望到青岛取回“致富经”。

“到了青岛之后,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在土地上还能覆盖塑料大棚来种庄稼。”旦增说,村民们发现,在冬天的青岛,当地农民们靠着温室大棚种出新鲜瓜果蔬菜,这让同样在高寒土地上劳作一辈子的藏区村民们感到不可思议。不少村民悄悄带回了西瓜种子、胶州白菜种子进行试种,一年后他们发现原先种一亩青稞每年只能卖1500元,但一亩西瓜能卖6000元到8000元,“这些种子简直就是金种子。”旦增高兴地说,在青岛援藏组的持续支持下,胡达村先后 建起146座温室大棚,成立了情怡农业精品科技示范园基地;新建了预制水泥砖厂;组建旅游综合服务社。2014年,胡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1250 元增至9500元。“我们要感谢青岛的援藏干部,是他们让全村居民过上了富足生活。”旦增说这话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

■人物:米仓加庆孜完小校长 我们汉藏一家血脉相连

同样要向记者表达对青岛援藏干部感激之情的还有日喀则市聂日雄乡加庆孜完小的米仓校长,这所幼儿园和小学为一体的学校距离市区有40公 里,其中有20公里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当记者乘车两个小时抵达这里时,已经是日暮时分,孩子们刚刚吃完晚饭在校园里游戏,“你看看,这里的体育健身设施是 青岛啤酒公司援建的;孩子们的被褥是热心的青岛市民捐赠的;孩子们看的课外书,是青岛市普集路小学的同学们送来的”米仓校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学校 每一处与青岛有着渊源的事物,讲述着这些援助物资背后,所凝结的青岛、青岛援藏干部、青岛市民的深情厚谊。

最让米仓校长难以忘怀的,是去年来日喀则的青岛援藏技术干部宋广伟,在他的帮助下,岛城爱心民营企业家赵炳启捐资为加庆孜完小及其他四所 学校的学生们每人专门定制了两套校服,“这两套校服一夏一冬,无论从款式还是质地上,都是非常棒的,许多孩子都不舍得穿。”米仓校长说,许多学生仅在上课 时穿上这些崭新的校服,回到宿舍后便整齐地叠好,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千里之外大海之滨青岛市民的温暖。

今年6月,米仓校长曾带着师生前来青岛参观,受到了许多岛城市民的热情款待,孩子们去了海底世界,乘坐游艇海上观光,去了崂山。加庆孜完 小还与青岛普集路小学结成友好学校。“我们学校地处偏远,与青岛相隔千山万水,但是情谊不会因时空阻隔,我们汉藏一家血脉相连”米仓校长说,她要将这 段友情谱写成歌曲,让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永远传唱下去。

汉藏血脉相连 金种子高原发芽

■人物:扎西樟木乡村民 感恩的故事讲不完

午后高原上的阳光依然刺目,经历过“425”地震的日喀则市樟木乡的居民扎西大叔和老伴卓玛坐在自家的帐篷前,“眼看就要过冬了,住在 帐篷里怕是要挨冻的”卓玛大妈有些担心,“上有党和国家给咱安置,下有政府给咱帮衬,眼瞅着公寓楼就要建好了,你还担心个啥!”65岁的扎西大叔这样 说。

今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的地震波及到了日喀则市,其中日喀则市的吉隆县、定日县和聂拉木县均不同程度遭受到地震的破坏,而距离震区不 远的樟木乡口岸附近的居民受灾最为严重。灾情发生后,青岛援藏组的干部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区抢险救灾,并在短短几天后,将众多乡亲接到了日喀则市安置。 扎西大叔家受损严重,原先的房子都倒塌了,他和老伴被接到安置点后,曾担心吃住没有着落,却没有想到岛城援藏干部早已搭建起了临时帐篷,并配备了被褥、家 电等所有的生活用品。几乎是与此同时,幼儿园、商店、银行、免费食堂、免费公交车等配套设施也一齐建成,不仅如此,专门为安置受灾乡亲过冬的公寓楼也很快 就能竣工,这让大伙原本为过冬御寒而发愁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感恩的故事说不完喽”扎西大叔感慨地说起了一件事,他的邻居家有个名叫扎西吉巴的女孩子,今年考上了南京大学,受灾之后,原本就不 富裕的扎西吉巴家里更是雪上加霜,村民们也在为如何给这孩子凑足5000多元的学费发愁,“这孩子原本是天天哭,担心上不了学。”扎西大叔说,让乡亲们万 万没有想到的是,青岛的援藏干部知道这件事后,很快凑足了学费送到了扎西吉巴的家里。在扎西大叔的指引下,记者在安置点里见到了扎西吉巴,女孩子的笑容犹 如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

■人物:王俊生灾区志愿者 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灾区安置点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被当地村民誉为“好人老王”的王俊生。年过五旬的王俊生发生地震时就在樟木乡,地震发生后就一直 留在了日喀则,免费做起了“火头军”而且这一干就是四个多月,别的志愿者纷纷离开高原,但老王却留了下来,用他的话说,看到援藏的干部们都拼了命,自己也 该向他们学习。“你是没有看到,地震发生后不久,咱们的援藏干部还有军队马上就赶到了灾区,帐篷、食物、水,源源不断地运到了灾区一线,受灾的乡亲有了依 靠。再看看国境线那边,同样是受灾,当地人都往中国这边跑。就冲这个,咱也值得自豪!”老王说。

灾区安置点的村民们吃得好不好,老王最有发言权。中午时分,记者随老王走进厨房。见记者拍照,老王凑上前来,他告诉记者,给村民做饭用的 食材都是最好的,大米是印度进口的,食用油是从内地运来的,厨房里还特地准备了许多婴幼儿的奶粉,专门给一些还在哺乳期里的孩子喝。“午饭是西红柿炒鸡蛋 外加萝卜炖肉,晚饭是什锦火锅配着米饭,菜饭管饱。”老王说,安置点里一日三餐都不要乡亲们花一分钱,许多乡亲都连连称赞这里的饭菜比家里的还要好吃。 “这一切都要感谢国家的援助政策,都要感谢青岛的援藏干部,相信明天还会更好。”王俊生说。

■人物:琼普尺桑珠孜区一中初二学生 向青岛叔叔阿姨问声好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日喀则的时候,一名14岁的初二女生找到了记者。“替我向青岛的叔叔阿姨问声好!”这名女孩子用带着藏语发音的 普通话说。女孩子的叫琼普尺,是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一中的学生。“叔叔,你不知道,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在东嘎乡情远希望小学读的,这是青岛援建的希望小学; 初中来到区一中,这也是青岛援建的。我非常非常感谢青岛的叔叔阿姨们!”琼普尺说。

琼普尺身材瘦小,她的家在东嘎乡偏远的农村,父母靠种青稞为生。自从进入小学后,学校里不仅减免了她所有的书费学费,而且住宿、吃饭、穿 衣统统不花钱。“以前爸爸、妈妈总是担心我在学校里吃得饱不饱、睡得暖不暖,当他们知道我在学校里的一切后,再也不这样问了。”琼普尺说,现在爸爸妈妈经 常说的是,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去报答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

琼普尺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报考青岛的高校。“我一定要到青岛去看看,去看看大海,去看看那里众多的好心人。”说到这里,琼普尺羞涩地笑了。记者 徐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