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邱县六旬农妇收养弃婴流浪男孩:做人就得行善

23年来,邱县韩西固村农妇张香芹先后收养了一名被遗弃在路边的女婴、一名流浪的男孩,给了他们超越血缘的母爱;她还曾帮助一名流浪妇女返家——

这儿就是你的家

通讯员 张一帅 李建伟

8月27日上午,我们走进了邱县新马头镇韩西固村63岁村民张香芹的家。

这是个整洁的农家小院。屋里虽然陈设简陋,但张香芹收拾得干净利索。靠窗的地上放着一席床垫,她已经瘫痪并且双目失明的丈夫杨思海听到有客人来,艰难地想侧过身来打招呼。

“东来,跟客人说句话。”张香芹对身后紧紧跟随的一个小伙子说。小伙子并不开口,只低头捏着衣角。

“你们别介意,这孩子就这样。不过,他也算享福了,不像小军。”说到这里,张香芹的眼眶湿润了。

与小军和东来的“缘分”

小军和东来,都是张香芹捡回来的孩子。

1992年的一天傍晚,张香芹在地里忙完农活,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个棉包裹。走近一看,黑底红花的褥子里,一个两个月大小的女婴正在瑟瑟发抖。除了婴儿,褥子里还有半袋奶粉、一个奶瓶、几件发旧的小衣裳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的出生日期。

不忍看着这个小生命被遗弃,张香芹直接把孩子抱回了家。按照当时的相关政策,民政部门可以把被遗弃的婴儿寄养到普通居民家里。经过向民政部门咨询,张香芹和丈夫一商量,决定把孩子留在自己家。

“我们当时已经有女儿了,可前思后想,觉得怎么也不能让这孩子被遗弃。”张香芹说。

夫妇俩给孩子取名小军,并把她当做亲生女儿一般来抚养。平时张香芹下地干活,小军就交给女儿照顾。

1995年底的一天,在田里干活的张香芹夫妇在地头发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小男孩。经询问,孩子说他十岁了,是流浪到这里的。

张香芹见孩子可怜,就把他带到家里,做了顿热乎饭让孩子吃。可是吃完饭,男孩看着张香芹,说啥也不走了。

“我看得出,孩子的腿有残疾,还有轻微的智障。但是当时我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孩子很可怜。”看到无家可归的孩子,善良的夫妇俩再次动了恻隐之心,将孩子收留下来。他就是东来。

省吃俭用养育孩子

张香芹家就靠着种几亩地为生,日子本就不宽裕。收留了小军后,生活更紧巴了。

为了省钱给小军买奶粉,杨思海狠狠心戒了烟,实在难受时,就拿张纸卷一小撮儿胡萝卜叶点上嘬两口过过瘾。一家人日子虽然清贫,却也其乐融融。

然而,好景不长,小军几个月大时,张香芹就发现她眼神呆滞,逗她玩时,她的脸总是扭向别处。夫妇俩带着孩子跑遍了县里的医院,医生告诉张香芹,这孩子是脑瘫,脑瘫的孩子很难养活,就算养大生活也难以自理。

夫妻俩当时就懵了,感觉天塌下来一样。张香芹强忍着悲痛想,小军与自己家有缘啊,既然收养了孩子,无论如何也要把她养大。

为攒钱给小军治病,张香芹自己的小女儿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一度难以下床行走。即便是在那时候,还是丈夫背着小女儿,她抱着小军奔波在求医的路上。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小军的身体没有好转,每天还是瘫痪在床上。怕孩子长褥疮,张香芹每天干完活回家后,就赶紧抱起小军,让她趴在自己身上换换姿势。

“孩子哪怕只是露出一个微笑,我心里也甜得很。”张香芹说。

然而,小军的生命还是终止在了19岁那一年。“小军很聪明,见着我就笑,我愧对孩子啊……”回忆起小军,张香芹再度哽咽。

如今,张香芹的女儿已出嫁。平日里,她除了照顾卧床不起的老伴,还要悉心呵护东来。

“他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平时还会帮着我打理地里的农活。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他能成家,过上幸福生活,更希望他能回报社会。”张香芹说。

热心救助素昧平生的流浪妇女

张香芹善良朴实,碰到有困难的人,总会热情地伸出援手。她说:“俺见到可怜的人就心疼,就忍不住想帮帮。”

2007年,她正在棉花地里干活时,看到不远的水坑旁倒着一个40多岁、蓬头垢面的妇女。顾不上多想,她赶忙将这名妇女带回家,并帮她梳洗。

张香芹发现,这名女子精神恍惚,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为她的健康着想,张香芹带她到县城的医院,输液、拿药,前前后后花了近两千元。

在张香芹悉心照料下,一个月后,这名妇女终于脑子清楚些了,想起自己是北京人,名叫艳芳。张香芹递给她一支笔,让她想起什么就记下来。又过了十来天,艳芳想起了一个电话号码。按着这个号码,张香芹终于联络到了她的亲人。

临走时,艳芳拉着张香芹的手说:“姐姐待我真亲,我以后还要回来看你。”艳芳的家人拿出现金表示感谢,被张香芹婉言谢绝了。

“做人就得行善,尽管生活不易,但是想想办法,困难总能克服的。”乐观的张香芹总是这么说。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