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杜绝“爱心桃” 景区当自强

杜绝“爱心桃” 景区当自强

李倩/图

有人在故宫铜缸上画心刻名字事件引起网友热论,网友纷纷对此行为表示指责。对此,故宫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类刻画事件,故宫每年都会发生,他们也会视情况调取监控,向公安机关报案。

呼吁

不能怪违法成本

对此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不无遗憾地感慨,“之所以频繁出现刻画现象,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一个人的不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但只能罚当其罚,不能无限制地提高违法成本,否则将会带来新的甚至更大的问题。而且,提高违法成本存在边际效应,一开始会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惩戒力度一再增加,一旦突破了一个点,那增加的作用也就有限了。

如果景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加大巡查力度和密度,留下的刻字机会又有多少?刻下的是名字,留下的是线索。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果下决心追索,恐怕没有几个刻字者会逃之夭夭。可在现实中分明看到,景区气愤得多行动得少,仅有几个当事人信息曝光的,也得力于网友的“人肉搜索”。

提升旅游文明时间漫长,当下更容易做到的还是“景区当自强”,加强责任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刻字者,哪怕就是不提高违法成本,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毛建国

评判

舆论法律各司其职

游客把名字刻在上面的不文明行为,见证的不是恩爱,而是无视公共道德的粗鄙,二是恩爱很难经受舆论压力的考验,姓名也终会被风吹雨打去。说到底,恩爱需要刻在主观的内心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上。

在处理铜缸刻字时,舆论不该过度谴责,法律不能软弱无力,需配合好,各司其职。前一段时间,台湾地区的一个油画展上,一名少年不慎把价值百万的油画弄破。主办单位的处理是,希望由公正第三方协助求偿,但也希望少年不受影响。简言之,在当事人没有曝光之前,舆论的压力是无的放矢。一旦当事人清晰了,压力又显得有些刻薄了,不如静候法律判断双方各自的责任。这时,诉诸道德的情绪发泄基本上没有实际价值。

多些法律衡量,少些道德判断。 不少网友说如此秀恩爱分得快,我倒觉得两人若能浪子回头的话,在一起更值得祝福。

赵查理

质疑

痛斥但别诅咒

对于旅游恶习,特别是这种在珍贵文物上舞笔动刀,残忍伤害文物的行为,每个人都有权进行批评,表达内心的愤怒。不过痛斥可以,当头棒喝也可以,但绝对不能脏话连篇,进行谩骂。否则,这岂不就是在以不文明对待不文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梁齐齐事件”、“埃及神庙刻字事件”,还是这次的故宫铜缸“爱心桃事件”,我们都听到了一些不文明的语言,有的甚至充斥暴力,满是恶毒的诅咒。比如这回就有网友留言称:“秀恩爱,分得快。”

消除各种旅游陋习,提高游客的文明素养,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在管好自己的同时,监督别人的言行,并进行批评和帮助。但这应该有一个度,那就是要给犯错者最基本的尊重,不能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伤害其人格,侵犯其权利。毕竟,现在是法制社会,如何追究犯错者的责任,自有法律法规说话。如果围观者不能管好自己的嘴,由着性子乱骂;不能管好自己的手,毫无节制地“人肉”人家,那么不仅起不到教育别人的作用,反而会害了自己。吴应海

支招

突破文保“死循环”

类似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的违法行为,违法情节一般较轻,处罚难度却不小。但是,难道因此就可以对此类文物破坏事件不予追究了吗?当然不行。否则,景区文保将陷入“因为情节轻,所以难追究;因为不追究,所以再破坏”的死循环当中,导致景区文保之路越走越窄,保护工作遭遇尴尬。面对景区文保工作中的这一典型悖论,有关部门绝不能无招可解,亟须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惩治并杜绝屡禁不止的文物刻画行为。

首先,景区文保措施应更加到位。其二,需法规制度发力,完善景区文物保护条款以及对文物破坏行为的追究制度。总之,景区文保工作必须在措施和制度上取得进步,突破预防与惩治的“死循环”,真正发挥出对景区文物的保护作用,进而提高游客文明旅游水准,推动全国文明旅游目标的实现。

侯坤

三 言 两 语

既然被人刻了,抹掉也是伤。干脆开条财路,就把它命名为“爱心缸”,让情侣们在上面留下“爱的箴言”,每条9999元。反正这口缸在你们眼里也没什么价值,要不你们也不会疏于看护了,对吗?——吕松

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守护好代表中华文明的象征,不然过了几十年后,別让我们的后代只能从一张张的照片里回忆中华历史的文物。

——卢小雅

年初到十三陵,朱棣的那块碑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时期的人的到此一游,导游说了一句话“你们看看这些人是有多想下去陪他老人家玩啊?”当时把我们笑喷了。——莫良

如果你去长城会发现,所有的青砖上面都被刻上密密麻麻的字,追溯起来我看到最早的是1965年的字,看到今天这个,也只就呵呵了。

——李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