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民多次遭遇超市“算错账”


9月9日,拉萨市民雷先生打进热线称,他在拉萨市内某家大型超市购物时,经常会出现购物小票的金额比商品实际价格高出许多的情况。雷先生说,一件商品明明标价很便宜,可是在结账时却发现已经“涨价”了。 随后,记者前往该超市亲身体验。记者在该超市购买了一袋标价为8.3元的挂面,结账时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8.9元。

价格不符

顾客不计较助长商家恶习

如今想起这件事,雷先生还是非常恼火:“刚开始,我以为真的是标错价格了。后来连续出现过两三次这样的情况,我才明白,原来是商家利用消费者不仔细查看、计算小票的习惯,和不计较小钱的态度,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消费者。”

雷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在市内某家大型连锁超市购物,结果商品实际价格与购物小票价格不符,高出几角钱至十几元不等。雷先生说,他已经在同一家超市连续遭遇 三次这样的情况。“第一次是买一瓶60多元的饮品,结账时变成80多元;第二次是买一包标价7.9元的挂面,结账时却成了14.2元;第三次是买一瓶辣椒 酱,结账时发现贵了几毛钱。我很生气,但是也懒得再跟他们理论,就离开了。”雷先生说。

发现购物小票价格与商品标价不符后,雷先生找到超市的售货人员询问,售货人员给出了标价错误的答复,并给雷先生退还了超出商品标价的钱,而且还收走了雷先生 的购物小票。雷先生说:“平时,我们买东西时很多人都随手把小票扔了。我也是那次多出了十多元钱才留了心。结果不留心不知道,一留心吓一跳。单个的小商品 多出几毛钱没关系,可是东西一多,再加上长年累月,那就是一笔不小的钱了。关键是让人很气愤,这不是利用大家不仔细、不计较的习惯欺骗消费者嘛。”

随后,记者来到雷先生所说的那家超市亲身体验。记者购买了一袋标价为8.3元的挂面,结账时价格竟然变成了8.9元,比标价多出了6毛钱。记者将购物小票拿 到该超市服务台询问工作人员其中缘由,该工作人员拿走记者的小票转身走进超市。过了几分钟,该工作人员回到服务台,告诉记者由于标价错误导致多收了6毛 钱,并退还给记者6毛钱。当记者质问平时遇到这种情况是不是都是退钱解决,有没有赔偿时,得到了该工作人员这样的答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内部工作人员 都是这样处理的”。

招徕顾客

市民警惕超市价格欺诈

记者在上网查询相关案例后了解到,除了商品标价与实际价格不符外,低价招徕高价结算、虚构特价、误导性标价、馈赠物品标示不清等均是商家常见的几种价格欺诈行为。另外,整箱买不如单买实惠;特价商品标签不对板;打折返券买东西更贵等都是超市经常“玩”的价格游戏。

针对价格欺诈行为,拉萨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首先要核对小票上商品的结算价格与标价是否一致;其次要核对购物小票上所列商品的数量,检查有没有不是自己选 购的商品;最后在核对商品无误后,要向商家索要购物小票、发票等相关证据,并且最好将商品标价拍照取证,使得在出现问题后能够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闻+

盘点:超市里的价格猫腻

1. 低价招徕高价结算:以低价招徕和吸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

2. 虚构特价:比如特价24块5一盒的饼干,原价只需要20块钱;标注了特价,却以原价结算;只标注特价而不标注原价;以及原价与特价价格相同等。

3. 误导性标价:“全场清仓”不含全场,其实将部分商品打折标为全场商品打折,误导消费者购物;误导标示“168元”故意缩小“8”诱导是“16.8元”;促 销结束后,不及时撤走促销标签,误导消费者继续购物;以“厂家指导价”作为幌子,比如“厂家指导价”为400元,而售价只有200元。(其实所谓的“厂家 指导价”或者“建议零售价”很多是没有物价局监制或备案的价签,没有参考价值,和成交价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