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原“三线”军工企业职工重叙旧情 700人回眸50年

原“三线”军工企业职工重叙旧情 700人回眸50年

看着老照片,老知青、老职工们回忆当年在沂蒙山区的日子。

“五十年后,我们来相会。”9月11日至13日,原“三线”军工企业——山东民丰机械厂老中青三代部分职工及好友,时隔五十年后,自发组织回到原厂址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700多名民丰人回忆当年在沂蒙山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共叙当年的峥嵘岁月。

9月11日上午,居住在全国各地的民丰人陆续到来,蒙阴县岱崮镇上山下乡旅游度假村里,原来的民丰机械厂的大礼堂外,满头银发的老人们拥抱在一起,诉说着离别之情。

“老兄,这一别就是20多年了,见到你真是高兴啊。”本次大聚会的组委会主席徐永生见到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李黎,两人紧紧地握着手。“这礼堂还是原来的样子,还记着以前开大会的时候,下面是座无虚席。”李黎指着礼堂说。

作为此次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原民丰厂捐献的老照片在军工大礼堂内展示,山洞内的生产车间、工人生产场景、职工合影、民兵训练照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证……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仿佛把民丰人带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据了解,此次聚会吸引了“三线”企业山东民丰机械厂的老中青及好友共700多人。在原来的军工大礼堂举行了“民丰五十年亲情大聚会”,会上,民丰人向帮助支持三线建设的笊篱坪村的老党员以及困难户捐助了善款。同时,为长期弘扬民丰厂的优良传统,本次活动组委会拟在民丰厂原址筹建“民丰之家”,并组建民丰协会。

原“三线”军工企业职工重叙旧情 700人回眸50年

说起当年在沂蒙山区的日子,李黎心情很是激动。

李黎:沂蒙山区是我第二故乡

“我在民丰19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19年,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19年。”说起在沂蒙山区的日子,今年87岁的李黎十分激动。

原“三线”军工企业职工重叙旧情 700人回眸50年

当年的知青证,成了历史的见证。

1948年参军,李黎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后,随二野进军大西南。1955年,李黎到了嘉陵机器厂任苏联专家办公室翻译,除了日常协助专家工作外,好学的李黎利用工作之余,翻译整理了14.5mm高射机枪弹产品图和全套工艺资料。1965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小三线来到了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民丰机械厂。

“当时来的时候,很荒凉,但是大家都干劲十足,修路、挖山洞,老乡们也和我们一起干,我们有的同志住在老乡家里,老乡们都觉得很自豪,真是军民情深,我们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热情。在大家的努力下,工厂当年就投产了,生产的枪弹运到全国各地,支援国防建设。”李黎说。

生产之后,由于子弹镀铜会产生剧毒氰化物,所以工厂可能面临搬迁,平时喜爱钻研的李黎开始对子弹镀铜工艺进行改良,经过不断试验,最后应用弹壳电泳涂漆工艺解决了这个难题,避免了迁厂之忧。

“我热爱沂蒙山区这片热土,我曾在部队、军工和其他单位工作过,但是最充实、最值得怀念的是在民丰厂的日日夜夜,是在沂蒙山区的日日夜夜。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李黎告诉记者。

原“三线”军工企业职工重叙旧情 700人回眸50年

原来山洞里的生产车间,现在变成了岱崮地貌博物馆。

旧貌换新颜 军工厂遗址成了博物馆

20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动荡,国家根据国防战略布局和需要,将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并按照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作为“三线”军工企业,山东民丰机械厂依托沂蒙山区的地形优势应运而生。

1965年,占地66万多平方米的民丰机械厂在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开始建设。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投身到国防建设事业中。该厂迅速生产,填补了山东军工产品的空白,为华东地区轻武器配套和加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民丰机械厂作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一面旗帜,实现了当年批复、当年设计、当年建厂、当年投产。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上世纪80年代,民丰厂逐渐“保军转民”,生产民用品,民丰厂也随之搬离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原厂址也随之废弃。近年来,围绕着岱崮地貌,蒙阴县开始进行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围绕着山东民丰机械厂的丰富历史人文内涵,原来作为生产车间的山洞,被改造成为了国内首家洞穴式地质博物馆。

记者王富军 通讯员李朋 宋国栋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