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技术性扶老” 只是次优选择

本站文章谢绝转载,否则法律后果自负!

法制晚报——一家之言

9月19日17点20分,郑州南阳路与黄河路口西北角,一名老人趴在地上,头上和脸上流着血,看样子十分痛苦。现场市民担心被讹惹麻烦,都不敢轻易靠近。纷纷拿起手机拍照,以证明老人是自己摔倒的,然后开始施救。

法晚记者(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了解到,彭宇案至今,频发的“扶不扶”争议事件,一再坚固了很多人对“扶老有风险”的群体认知甚至是心理认同。人们用现场拍摄照片、拍摄视频,行人相互拍照、录像互证清白等方式进行“技术性扶老”,不失为规避风险消除戒心、提升民众救人积极性,进而逐步产生正面激励价值的好方式。

法晚记者(法晚微信ID:fzwb_52165216)了解到,面对现实种种,“技术性扶老”的价值不容低估。原因很简单,其一,尽管“技术性扶老”不能全然消除可能存在的“风险”,但在热心人士互证、“人证物证齐备”的情况下,此举能够将“扶老反被讹”的风险降至最低。其二,和诉求制度完善往往需要历经长时间等待相比,以“技术性扶老”的方式救助他人,显然更有效更实用,而且也可将此看成是对群体性冷漠的积极、有效抵抗。

当然,要想本源性地纾解已在很多人心中的“扶老恐慌”,相关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例如案件审理中的“无罪推定”、“谁主张谁举证”等相关法规应该得到良好的执行。有关部门也应当加紧研究完善相关法律,让真正无辜的扶人者在司法纠纷中承担“零风险”。唯有如此,才能化解人们心头的疑云。

李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