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

北京参考网讯 中秋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由月、夜、家而成的。话中秋,盼团圆是历代文人墨客灵魂的归属,无论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还是天涯共此时,与亲人、爱人相聚的笑脸才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

9月27日,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晓月中秋赏月会”出现了五个特邀家庭,他们或曾亲历战争风雨、或为了维护山河完整浴血奋战、或在和平年代为国家建设呕心沥血、或在平淡的生活里追求人生真谛,他们是中国无数家庭的小小缩影,心如朗月,努力付出,令家国团圆。

大国工匠高凤林:

“与家人开心吃顿饭就知足了”

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

他是一名基层焊工,却常常出现在最高级别的技术分析会上;他没有任何令人刮目的头衔,却被指定参与制定部级质量焊接标准文件;他不能指挥调度任何资源,却屡次受命领导技术革新。

他,叫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级技师,从事特种熔融焊接工作。自1983年以来,高凤林先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能工巧匠、2006年国家七部委评选的中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今年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顶着诸多光环的高凤林在生活中,只是一位普通的儿子、父亲和丈夫。在女儿眼中,他是好朋友;在妻子眼中,他是忙碌但不失温情的丈夫;在母亲眼中,他是优秀孝顺的儿子。由于工作繁忙,高凤林每年有1/5的时间需要没日没夜地加班。在采访中,他略带腼腆地表示,“其实我们做技术出身的,都没那么浪漫,只要过年过节能跟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吃顿饭,就很知足了。”

在高凤林的记忆里,却少有与家人一起度过的节日。2013年,正值长征五号研发的关键时期,发动机在试车期间,突然出现了一些故障,如果不能攻克,将直接影响项目的验收时间,且经济损失巨大。当时恰逢中秋节当天,高凤林带领相关技术人员奔赴试车台。面对10米开外的大型液氢储罐和身后近百米深的山涧,高凤林亲自上试车台排除故障,已过天命之年的高凤林被固定在安全绳上,一耗就是五个小时,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故障点却还未排除,他心中焦急,汗如雨下。为了给他打气,赶来助阵的发动机总设计师掩饰住焦急的心情,打趣高凤林,“这国际级的大考,够难度吧。”高凤林镇定了思绪,最终在夕阳余晖消失前排补成功。当晚回到家中,已临近午夜,他看着为了等他回家吃饭一脸疲惫的家人,高凤林心中一阵愧疚,可却来不及陪家人赏月,匆匆吃了几口饭,还得继续赶报告。

不过,即使工作再忙,高凤林也从未放松过对女儿的教育和对家人的关爱。谈起女儿,他严肃的表情里顿时变得温情。他向记者说,今年20岁的女儿,已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班的大三学生了,回想起她刚出生的样子,高凤林还记忆犹新。当时由于妻子身体虚弱,高凤林在医院一守就是一周,他笑着回忆道:“那一周几乎都没怎么合眼。孩子容易饿,一放下就哭。我都不敢离,日日夜夜都抱着。”从没带过孩子的高凤林因为长期做工程焊接,比较巧,甚至成为产室里给孩子换尿片的高,这一点让他颇为骄傲。如今,女儿逛街买衣服还常常拉着他,“我忙成这样,她撒娇说是只相信我的眼光。”说到这里,高凤林虽然摇着头,却一脸幸福。

曾担任小地下交通员刘汉杰:

“就想为经济困难的孩子做点事”

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

83岁的刘汉杰是丰台区南苑街道机场社区的一位军休干部。在丰台区南苑街道的一处家属院中,记者见到了83岁的刘汉杰与夫人姚玉芝。走进老人的家中,不大的客厅中,满墙的照片令人眼前一亮。两位老人的结婚照、金婚纪念照、与女儿女婿外孙的合照以及与所资助的孩子们的合照。看着这些照片,两位老人是一脸满足。“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回来看我们。”姚玉芝向记者介绍。

从1994年至今,两位老人共资助贫困中小学生83位,经济困难教师5位,目前资助的学生里已有20位已经完成高中学业。21年间,两位老人坚持参与助学、救灾、植树、治沙等多项公益活动,从未间断,共计捐助155866元,衣物745件,书刊120本。说起捐助的原因,两位老人表示,他们都生在乱世,“我们都是从战火里走出来的人,能在解放以后有稳定安康的生活,现在就想为经济困难的孩子做点事。”

73年前,中共晋察冀城工部建立了以刘汉杰家为中心的地下秘密交通站,父亲刘忠是交通站站长,负责护送解放区的八路军进入北平、天津,以及北平、天津的人到解放区受训。

由于来往“客人”较多,全家人齐上阵,刘汉杰的奶奶、妈妈烧水做饭招待“客人”,而11岁的刘汉杰经历了站岗放哨等多次考验后,正式成为一名小交通员,屡次护送八路军进出保定、摸进邻村传达任务的工作、去保定采买灯油、盐、火柴、药品等物。

刘汉杰回忆说,1943年6、7月间,他去5里地外的大车村给交通员宁德新送信。离大车村还有一里路左右,突听枪响,村里人都往外跑,刘汉杰却咬牙往村里跑,一边跑一边看人群里是否有宁德新。“日本人来了,你还往村里跑,不要命了。”刘汉杰没理好心人劝告,加快脚步把信送到宁家。事后,宁德新曾感叹幸亏刘汉杰送信及时,不然真会耽误大事。

“就像抗日电影、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那两年我们一直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冒着生命危险运送消息和人员。”刘汉杰感叹道。亲历了战争的磨难,老人们格外珍惜今天的生活。

两位老人衣着十分朴素,姚玉芝身着式样简单的棉布衣裤,而刘汉杰老人身上穿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单位发的军装。姚玉芝对记者说:“我们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只盼着儿孙们常回来聚聚,资助的孩子们都能高高兴兴上学。”

60余载“镇长讲解员”郑福来:

我觉得自己有责任给年轻人讲历史

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

卢沟桥西桥头村里住着一位特殊的义务讲解员,他今年84岁高龄,担任卢沟桥抗战史义务讲解员已有64个年头了,接待过70多个国家的外宾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卢沟桥镇镇长,是远近闻名的“镇长讲解员”,众多国内外参观者慕名而来,专门听他的讲述亲身经历的那段抗战历史,讲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他,就是郑福来。

郑福来生在卢沟桥边,长在卢沟桥边,大半辈子都工作在卢沟桥镇,亲眼见证了“七七事变”的惨状,他对卢沟桥感情绵长深厚,从年轻时他就下定决心,要一辈子守护卢沟桥,讲述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

“我18岁就在卢沟桥镇政府工作,20岁当了镇长,工作中经常接到外事接待任务,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坚持给来卢沟桥参观的人讲抗战史,说亲历的故事。退休之后,我更加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年轻人了解抗战的历史,一直就坚持到今天了。”老人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

“历史必须被铭记。我们得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绝不能丢。”老人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他常常担心抗战史讲述会后继无人,因此义务为抗战馆、抗战雕塑园等地培训讲解员、培养“徒弟”。

今年7月7日,土生土长的年轻讲解员张妍正式向郑福来拜师。据张妍介绍, “爷爷常跟我说,今后即使我退休了,也要像他一样坚持讲解。”张妍常常被老人所讲的历史触动,“流泪是常有的事”,看记者盯着她微红的眼眶,她并不扭捏。她向记者透露,“从前,我没有这么多的感慨,我住这里二十多年了,以前老觉得人生就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找个踏踏实实的工作就可以了。现在听爷爷讲了这么多故事,卢沟桥的每一块砖、每一个石狮子在我眼里都满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这就是我的成就感。”

“今年中秋,我跟爷爷一家人一起过节。”张妍笑着说。

抗日名将赵登禹的女儿赵学芬:

“父亲给我留下的最大财富是两个字:爱国

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

作为抗日名将赵登禹的二女儿,在现为民革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的赵学芬心中,父亲是一位传奇却真实的人。

赵登禹牺牲时,赵学芬才两岁。在8年抗日战争中,赵学芬跟随母亲四处颠沛流离,从河南商丘辗转河南开封、山东荷泽等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最终回到了北京。可直到10多岁,她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赵登禹当年在西北军中,生活俭朴,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财产,赵学芬说:父亲给我留下的最大的财富,是两个字——“爱国”。

大学毕业后,赵学芬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97年在民革北京市委副秘书长职务上退休。多年来,她一直还在做一件重要的工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她给孩子们讲述赵登禹将军的英勇事迹,讲解来之不易的胜利。

赵学芬说,“我们这个民族,一定要铭记历史,要让自己的国家强盛。”

而赵学芬对父亲另一个深刻的印象,在于父亲的孝。她至今还保存着父亲遗墨,四个大字:“孝思维则”。

赵登禹是西北军中出了名的大孝子,对母亲,军务再忙,他也不忘日日嘘寒问暖。母亲生病时,他更亲自煎汤喂药。赵学芬听家中长辈谈起过这样一件事:父亲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没听奶奶的话,“当时堂叔叔赵登舜回乡招兵,归队迟了,奶奶希望父亲不要严罚。但父亲还是当众亲打了叔叔四十军棍,随后便带着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让母亲打自己。”

“孝”的家风,在赵家一直传承下来。近年来,赵学芬身体不好,长年卧病,儿子儿媳精心照料。儿子退休后,更是侍奉在旁。赵学芬表示,“我还欠了很多‘债’,很多学校请我去讲课,等我身体好一点了,我就去开讲。”

丰台区评选出的“最美家庭”之一:

平淡中沉淀出幸福的味道

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

居住在丰台区顺八条的四岁半小女孩李萌,从小就跟父母一起以各类废弃材料完成各类小发明制作。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在2015年丰台区“最美家庭”评选中一举胜出。

2014年元旦,李萌与她的“巧”爸爸李智敏一起做了一棵圣诞树,材料用的是废弃木板和楼道里捡的超市宣传彩页。李智敏带着女儿从“捡”材料开始,很自然地让女儿领会了不能乱扔纸屑的道理,妈妈丁彦辉打趣道:“现在女儿是我们家的环保大使,看到我们有任何不当的行为,都会出面制止。孩子虽然对环保理解得不太深,但她已经逐渐有这些意识了。”

为了给女儿做玩具兔子,不善针线的李智敏一针一线地给玩具兔子缝制了衣服和裤子,这让女儿分外崇拜。丁彦辉说,“我们常常带着孩子做工,主要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意识。”李智敏还会用废旧纸箱给孩子做帐篷,他也表示,带孩子做工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动的快乐,享受制作过程,也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两位年轻的父母自己也很享受与家人一起动制作美食、玩具的时光。

丁彦辉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当时她十来岁时,每逢中秋,一家人会聚集在奶奶家一起制作月饼,和面、碾果仁、炒糖馅、包月饼、等月饼香喷喷地出锅,这一道道的工序对于全家人来说都是大事。每年中秋,丁彦辉的奶奶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月饼的食材,把杏仁、核桃攒起来,放在窗台上晾干。中秋当天,儿孙们回来,会一起帮忙碾果仁,老人再把碾碎的果仁放在锅里加红糖炒香包入面团中,最后上锅蒸成直径十余寸的月饼。一家人就着茶酒、赏着满月、品尝自己亲做的月饼。

如今的中秋节,丁彦辉的母亲偶尔还会制作月饼,丁彦辉仍会带着女儿一起帮忙,女儿李萌爱动捏玩馅料。看到女儿稚嫩的双在馅料里翻搅,丁彦辉都会想起自己儿时在父母和奶奶的带动下帮忙制作馅料的场景。在她的眼中,点点滴滴,细细碎碎的生活,平淡却沉淀出幸福的味道。

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五家庭卢沟中秋话团圆

中秋,正是品味幸福收获感恩的时节。丰台区“卢沟晓月中秋赏月会”的家庭邀约,让人们深切回味此节此时的丰富含意。(北京参考记者 徐晟)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