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消费者如何防范“消费陷阱”

中秋节和国庆长假来临,假日消费又一次被媒体所关注,但眼下的消费市场却陷阱重重,让人不得不多长一个心眼。

中秋节这天,随便逛了一下商场,发现降价、打折、促销活动铺天盖地,但凡多留几个心眼的消费者,会发现许多促销的背后存在消费“陷阱”,有些甚至是直接欺骗消费者。如某商场销售的一个品牌月饼,上午卖588元,到了中午直接打折成了88元,到了晚上,折后折38元一盒,如此飘忽不定的市场价格,究竟是促销?还是欺骗?消费“陷阱”还不止这些,比如有些商场为了促销,会发放代金券,但对代金券使用情况却增加诸多限制,实际上消费者使用代金券,还要多花不少钱。再比如,对于经常逛街的消费者,会发现一些平时较为关注的商品,商家在节假日提高原价打折,实际上销售价格比平时还要贵,存在打折“陷阱”。

为什么一到假日消费时,消费“陷阱”就会层出不穷呢?其实,在假日里,消费者的消费都是一种“非理智”的消费,是一种享受型消费、休闲型消费、文化型消费的综合消费方式。在节日氛围和商场大促销氛围的双重烘托下,许多消费者开始变得大方起来,开始变得不理性起来,因此很容易落入消费“陷阱”。

作为消费者,面对已经变了味的假日消费,如何管住自己的口袋呢?笔者认为,作为消费者首先应该保持理性的消费心态,不要一时冲昏了头脑,要对商家提出来的返券、送礼品等活动的详细信息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再决定自己是不是要购买;其次,要多比较,俗话说货比三家才知好坏,多看看、多比比不会是坏事;再次要认真识别参加活动的商品是否出自正规厂商,有没有质量问题,避免商家以次充好的不法行为得逞;最后就是消费完后,一定要索要消费凭证,并确保消费凭证上商品的项目、数量、价格等内容齐全,这可以作为日后维护消费权益的依据。

像笔者身边,“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假日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既使“剁手”,也会忍不住假日网络消费的冲动,在网上狂购一番。假日网络消费,除了做到实体消费的三点以外,还要多留一些心眼,要尽量到正规网站,尽量选择信誉好的网店消费。因为一旦权益受损,维权很难。从法律上讲,网络消费有涉案金额小、案情简单的特点。为了应对这种网络消费特点,世界各国的做法是设立小额法庭或法院,处理金额小、案情简单的网络消费争议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应该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诉讼。”但从全国的情况看,专门处理消费争议的小额法庭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设立,也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大多数地方仍然将消费争议作为普通民事争议处理。网络交易大多数是小额交易,将消费争议的处理作为民事争议处理时,一旦合同履行出现问题,消费者将面对诉讼成本高、诉讼程序繁琐的问题。因此,对于“剁手党”来说,这些法律规定不得不察。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