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不写文学作品也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住还真有好几个不写文学作品的,这是怎么回事?

Boom sha ka la ka,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大人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个愿望,那就是设立一个奖项,奖励那些为人类文明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精英们。其中对文学奖,他的期许是要奖励那些“在文学的领域中,在某个理想的方向写出了杰出作品”的人。但这个奖的一百多年的历程饱受争议,其中还发生过一些不靠谱的事儿。

那些获奖的非虚构作者们

不写文学作品也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

Theodor Zahn是德国的一位新教神学家,圣经学家。出生于德国的莱茵兰地区,他先后在瑞士巴塞尔、埃尔兰根和德国柏林学习神学,1871年成为哥廷根大学的神学教授。纵览这位学者的著作表就会发现,他最重要的作品主要是“Research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两卷本,“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三卷本,纯文学活动很少,只搜集过德国童话以及写过一两个剧本。但他1902,1904,1908三次被提名过。

写到这里我要替所有1902年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吃一个蛋挞,因为他们都太不幸了,遇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大的bug,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蒙森大人大概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唯一一个当年提名当年获奖的人。他生于德国的的席莱苏维格(当时属于丹麦)的伽尔丁,自幼在母亲的影响下熟读罗马史,于20岁的年纪发下宏愿,要穷尽罗马史的写作。经过三十年的打磨,他完成了五卷本《罗马史》,这部著作立刻征服了学术界,也可以说,这是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之前的最后一次辉煌。1902年,他因为“现存的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艺术大师,特别要提及他的里程碑著作《罗马史》”("the greatest living master of the art of historical wri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s monumental work, A history of Rome")而获奖。这可能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诡异,但争议最少的一次获奖,他被普鲁士科学院的18位成员集体推荐,然后就获奖了。

除了前面的Zahn,还有一位神父获得过提名,同样是因为他所作的神学研究,Charles Wagner。Charles Wagner是法国一位牧师,维基百科对他的作品的介绍是“whose inspirational writings were influential in shaping the reformed theology of his time”。由此也可见在欧洲精神尚存的年代,普世的文学价值是怎么和神学站在了一起。

除了神学和历史学,早期的提名者中还有一位足够有重量,那就是James Frazer。他的主要著作就是四卷本的巫术研究《金枝》,一座伟大的文字迷宫。作为一位19世纪的作家,他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直到1935年,他还是获得过提名,此时距离他去世只剩十年。当然他依然比普鲁斯特、卡尔维诺、波拉诺、鲁尔福要幸运,其中鲁尔福是20世纪下半叶最有可能统治文学界,也就是那个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不会有人说个不字的人。有人问马尔克斯,你觉得眼下谁能获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说,诺贝尔奖喜欢一类作家,要说获奖,鲁尔福就可以获。当时鲁尔福只完成了一部中篇,又完成了一部半之后,他死于飞机失事。

早期的评奖中,对理想主义的重视还表现在特别重视史诗风格和生活哲学。所以显克微支(1905)和Rudolf Christoph Eucken(1908)。

不写文学作品也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

但维系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奖项的影响力超越了欧洲,人们开始要求其具有代表性之后。在这个阶段,纯文学派占了上风,他们认为非虚构作品不应该列入评奖,尤其是他们发现给每一个国家的作家都弄一奖,已经足够他们忙到下下个世纪的时候。所以罗素获奖和丘吉尔获奖都引发过大讨论。

最关键的事件还是1964年萨特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认为人应该保有全部的自主,而不应该让自己变异为一个机构(Institution),具备那样的功能和影响力是对人的异化。那好吧,那还是不要发奖给这些时髦的爱好哲学的知识分子了,要发给作家,毕竟作家穷嘛。

不写文学作品也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

但对正视非虚构类作品价值的呼声一直也没有断过,尤其是人们发现现代文学越走越远的时候。为什么实验性的看不懂的文字能获奖,而那些引发了共识、使人们认识到问题严重性,或者在某个学术领域更新了人类知识的作品就不能获奖?究竟哪种更有价值,哪种才更符合诺贝尔的Idealism,仍然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但事情不断在变化。2014年的提名者中有一位Svetlana Alexievich,她是一位记者,报道了苏联入侵阿富汗,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虽然饱受质疑,但她今年又获得提名了,衷心祝愿她能获奖。

结语

我是在看到James Frazer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一时兴起,想要找找看究竟有哪些学术界大牛曾经获得过这个奖项的提名,所以我翻了很久诺比尔奖的提名人数据库。看来看去,只感慨自己学识浅薄,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我对20世纪初的学术史并没有熟到足以支持我完成这项工作。但也有好处,我突然也明白了一些这个奖项的意义。

那就是记忆框架。提名、排序、获奖,这是一个整理和收纳人类记忆的过程,是信息的集合和管理。如果没有这样的脉络,恐怕也就没有20世纪文学史。我们的记忆是从潜意识中不断向灵魂画布上抛洒的碎屑,如果没有这样一张网,该如何记得?人类是健忘的,20世纪初出过风头的人,一百年后没人记得,连痕迹都没留下。Alfred Hutchinson,也曾获得过提名,如今,连一条维基百科词条都没有,多么可惜。巨大的结构和渺小的个人之见总是存在张力,这本身就是永恒的文学主题之一吧,惜福,感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