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50多名患者将家里钥匙给他

■ 彭浦镇家庭医生严正每天骑行40公里工作12小时,赢得患者及家属信任

50多名患者将家里钥匙给他

其人其事

严正

男,汉族,197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

1992年—1995年2月 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6年12月至今 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人学院临床专业(专升本)

1995年7月至今 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1995年7月—1996年12月 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1997年1月至今 担任中心家床组组长、全科团队长

到居民家主动提换鞋,下雨下雪天照常上门,嘱咐患者尽量客气些……这些正是2014“全国十大最美医生”严正在工作中所展示的贴心小细节。

作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全科团队长严正,20年来,每天早上7点30分,腰间别着一串钥匙骑车出门,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这腰间叮当响着的钥匙,越来越多,越来越沉,如今已有50多把,这些都是与严正签约患者家的钥匙。

“阿拉就要严正”

家住灵石路733弄的魏新慧,每每说起严正,都说是自家人。严正负责他们的家庭健康已经13年,从来都随叫随到。

2002年,魏新慧的老父老母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老人,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老父亲还患了帕金森病,“当时我们都要上班,不能常伴左右,整天为老人的身体健康担忧,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听别人介绍我们这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家庭病床,可以请医生上门看病,于是我们联系了医院,没过一会儿,就有医生上门了,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严正医生。”

魏新慧说,严正推翻了长期以来她对医生的一些看法,“以前我总觉得医生都是脸戴口罩、手写病历、不苟言笑的,可是严正这个医生真的不一样,他到我们家里就像一个多年的老朋友,亲切问候,耐心和蔼,风趣幽默,一点医生架子都没有,让我一下子就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好感!”

严医生仔细询问了两个老人的病情,不厌其烦地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他拉着两个老人的手,像孙辈一样,轻声细语地哄劝着,要他们放宽心,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两个老人用信任和感激的眼神看着严医生,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我,内心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知道,我遇到了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好医生!”魏新慧回忆道。

从那天起,严正医生每周两次上门为老人看病,有时要做治疗康复,就会天天上门。十三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再热的天气,再大的雨雪,他从没有打电话说不去。

在魏新慧眼里,严正非常细心,比如严医生冬天在测量血压和听诊前,总先用力搓手,然后把听筒放在自己身上捂一会儿,他说,冰凉的手和听筒会让老人更加不舒服;他常常会捧着老人的脚放在眼前仔细观察,然后轻轻为老人穿好袜子、盖好被子;他会细心地观察到家里空调的温度,然后帮老人调节到最适宜的室温。虽然都是一些细微的动作,却处处温暖人心。现在严正不光是魏新慧父母亲的家庭医生,更是他们全家的健康管家,家里谁有些头疼脑热的,都会找严医生,甚至连旁边的邻居,也会经常趁着严医生来家里的时候过来咨询。

后来,医院开展网格化管理,每个家庭医生都有负责的区域,魏新慧一家得换一个家庭医生。听到这个消息,两个老人着急了,在家里闹脾气,“阿拉就要严正,阿拉就是不换医生!”

实在没办法,魏新慧只能私下和严医生商量,没想到严医生想也没想爽快地答应:“没关系,我顶多辛苦点,只要老人心里高兴,病好得也快些!”

后来,魏新慧才知道,不止他们这一家,还有好多和他们一样的患者家庭,指名要严医生看病。

十几年50余把钥匙交给他

2010年,魏新慧的母亲突发脑梗塞,瘫痪在床,也不能说话,在三级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医生让家属必须接受她将长期失语、瘫痪在床,并且需要鼻饲管喂食的现实。

魏新慧急得六神无主,第二天就请来严医生。严医生仔细研究了病情,制定了康复治疗方案,一周两次来家里做针灸治疗和手法推拿。遇到放长假,为了不间断治疗,他也会赶过来。每次做完治疗,临走时总要拉着她的手,附在她耳边,不厌其烦地鼓励她:“阿婆,你一定要有信心,一定可以站起来,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看到这样的画面,我总是忍不住会掉眼泪!我们做子女的都做不到这么耐心啊!”魏新慧说道。

通过三个月不间断的治疗,奇迹发生了,魏新慧的母亲手脚恢复了知觉,吞咽功能也恢复了,并拔出了鼻饲管自己进食,最神奇的是她竟然又能说话了!那天,老母亲激动地拉着严医生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嘴里含糊地叫了一声:“严医生,谢谢侬!”

为了方便起见,魏新慧将家里钥匙交给了严正,这样他什么时候过来都可以。

严正清楚记得,他收下第一把钥匙是1999年。当时有位郁老太太中风瘫痪在床,在经过他的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可就这时,她的丈夫被查出患肺癌,需要经常去大医院做化疗,不能在家照顾老太太了,于是老先生把房门钥匙交给他,希望他能随时上门为老太太看病、配药。当时老先生就对严正说了一句话:“严医生,钥匙侬拿好,阿拉信得过侬。”

“当时我感到的是责任重大,心情忐忑,收下吧,怕万一人家少了什么东西说不清楚,可不收的话,老太太的子女都还要上班,没人照顾啊,最后胆子一大就收了下来。”严正回忆道。

2010年,严正在社区中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找他签约的病人越来越多,交到他手上的钥匙也越来越多,十几年来累积有五十余把。

“我知道收下的不仅是一把把钥匙,也是社区居民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这些信任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严正说道。

工作诀窍:怀着“五颗心”

做好一名家庭医生不太容易,这些年来,严正养成了一些小习惯:比如遇到大雪、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的时候,从不主动和预约好的病人更改出诊时间,免得病人或家属因为情面难却而勉强同意;在为老人体检时,先招呼一声,动作慢一点,避免给老人带来不适;进入患者家庭总是主动提出换鞋,避免把尴尬留给病人;有时为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病人上门送药,碰上老人家中小家电使用出了问题,会帮着看看、修修,尽量方便老人;针对老年病人特点,将用药注意的事项,常常用大的字书在药盒上,提醒老人按医嘱用药;手机从不关机,让患者能及时联系上他。

有人问严正,工作中有什么诀窍?严正说,也说不上什么诀窍,就是站在患者的位置替他们多想一点。“我接触的大多是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这些患者往往病程很长了,有些人不在乎了,有些是没信心了,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药也不按时服用了,生活也不讲究了。当然具体到每个人情况又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医生仔细地去观察和分析。”所以,严正总结了“五颗心”工作法,现在是他牵头团队的工作准则:进入家庭需留心,注意这家人的家庭成员关系,生活习惯,饮食喜好等;接待老年居民时有耐心,不厌其烦,听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收集病史要细心:从头到脚什么地方都别漏;治疗用药求精心:兼顾老人五脏六腑,以求用副作用最小的药达到最佳的效果;当然最关键是要有一颗责任心。

曾有过迷茫,现在很快乐

事实上,严正在初进社区医院时,也曾迷茫。

20多年前,高考填报志愿,严正选择报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并没什么高大上的想法,就是觉得中医越老越吃香,靠技术吃饭不用担心将来。”严正坦言。

1995年7月,严正毕业分配到了现在所在的社区医院,那时叫万荣地段医院。地处城乡接合部。刚进医院,就见两栋连体二层小楼被翠绿的爬山虎掩映着,小路旁种植的树木遮天蔽日,让人暑气全消,可进了门诊大厅,严正的心一下就凉了,这病人也太少了吧!上午10点多就没在候诊大厅里看见1个病人。

当时,副院长做他的带教老师。病人实在是不多,遇上下雨天还会“吃白板”。那时严正真是有点坐不住,心里乱糟糟的。好在老师有空就和他谈医院的发展前景,告诉他今后社区会有大量动迁居民迁入,作为医生要有拿得出手的本事,帮助病人解决问题。趁现在病人少,多看点书,多花点时间提高诊疗水平。

从此,严正定下心在社区医院扎根、学习,成为骨干后,院方提拔他兼做行政,不到一年,严正就主动请辞了,原因是“会太多,影响给病人看病”,“我还是更愿意做个好医生。”严正说道。

如今,尽管已出名,但严正仍然每天都要骑着车,穿梭奔波于各个居民小区,骑车日行40公里,平均每天服务20多个病人,工作12个小时,中午饭基本上就是吃两个馒头解决。

“社区居民信任我,他们需要我,我很快乐,也很满足!”严正说道。

录入编辑:张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