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要成为科研达人?首先你得有最“起码的”理想!

记者/李艳琴

“科研达人”高山博士履历:从事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构建了基于Illumina技术的二代测序数据分析平台,提出了第二代测序数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及其软件,用于多个基因组和转录组项目,包括发表于nature的国际西红柿基因组。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本R语言芯片与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的专著。首次提出基因打分矩阵的支持向量机预测蛋白质点突变效果。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SMRT技术的单分子(第三代)测序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了国际上第一个基于small RNA高通量测序的病毒检测软件,该软件在非洲甘薯病毒组计划和全球西红柿病毒组计划中发挥关键作用。

如何成为“科研达人”?高山博士在接受大学问网独家专访时表示,做科研,首先要有“最起码”的理想!

为寻找“创造性”而跨界

学问君:我了解到您在本科学习的是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在总参从事了多年技术工作,而硕士阶段学习的则是分子生物学,如此大的“跨界”,是什么促使您从电子工程转向了生物学?其中是否面临过什么困难?

高山:本科时代我学习的是电子工程,这其实是听从我父亲的“建议”,他认为电子工程“热门”“好赚钱”,但我觉得工程领域缺少创新性,个人价值无法获得最大实现。其实从大学时代起,对于科学与工程的关系,我就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人善于搞大工程但搞不了科学?从古代开始,中国就有着很多世界第一的大工程,万里长城、兵马俑、故宫,包括现在的三峡,以至于两弹一星。归根结底都是大工程。但是,对于原创性的科学或技术方面,中国则很弱。所以这次“跨界”,源于对“创造性”的追寻。

在外界看来,“跨界”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但实事求是的讲,困难并不大。科学是相系相交的,就像艺术一般。生命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数理化推动的,并且,科学的未来发展必然是多学科的交叉带来更多创新的火花。而更重要的是,“跨界”并不是一个问题,不需要“解决”,兴趣自身就是最大的推动。

学问君:2010~2014年,您分别在堪萨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这段在国外的经历,您最大的收获是?

高山:在国外的四年经历,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真正进入了“生命科学”之门,特别是了解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及其未来方向,在这里的沉淀与学习,使我从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转变成了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科研人员,能够清楚的评估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未来在科研之道上的发展方向。

攀登生命科学之峰

学问君:您目前从事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是?

高山:我目前主要从事的是基于small RNA检测病毒的技术和单分子测序Pacbio技术。Small RNA是生命活动重要的调控因子,在基因表达调控、生物个体发育、代谢及疾病的发生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我从国外回来,将在国外所学的基于small RNA检测病毒的技术向国内同行作了介绍。同年 7月31日,在国际微生物大会(WCM-2013)上,我第一次提出这个技术也能用于人和动物的病毒组检测。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意义重大,举一个例子,当前的寨卡病毒,它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等疾病。如果我们有一种高通量手段能够对孕妇进行比较全面的病毒检测,提前发现它,那么孕妇治疗后再生育就可以简单的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在2013年回国期间,我的另一宣讲重点是当前最热门的单分子测序Pacbio技术(第三代测序技术,优势在于产生的读段更长,测序成本更低),并且为此专门编写了第一本中文版的使用指南,这在当时是国际首次,就连发明这个设备的美国公司都没有写这个指南。

学问君:那这两项技术在国内的推广顺利吗?

高山:2014年,我把将这两项技术以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形式推荐给国内同行,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希望各领域的研究者了解国际前沿的技术成果之后少走弯路,从而为国家节约大量且不必要的研究经费,减少浪费。意料之中的是,这两项技术都没有获得资助。而后来的发展证明,我们国家的许多项目还在使用旧的二代测序技术,并且购买了大量的已经淘汰的测序仪,造成了经费极大浪费。回国后奔波周旋于各种杂事,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耽误了近一年,如今面临的困难是没有资助,但是我及团队仍在与企业积极合作,期望能慢慢推进,打开突破口。

学问君:除了科研达人,我了解到您还是一位“公益达人”,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您的公益事业?

高山:是的,在搭建领域内交流平台这一点上,我有很多想法和热情。我与叶元浓、叶彦波等人组织了最大的生物信息中文论文交流平台——《生物信息学天空》,供领域内专家学者交流。在生物信息学天空的QQ群里,我们得到了超过3000多生物信息学同行和研究生的欢迎。我们经常在QQ群里与研究生讨论我们学科的未来发展。另外,为了提高国内生物信息基础教学,特别是针对当前医科类院校普遍加强生物信息专业的社会需求,我和欧剑虹,肖凯等老师编写了《R语言与Bioconductor生物信息学应用》。第一次把SCI论文中的数据处理引入课堂,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后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也是直接从当前科研问题讲起,并且陆续录制视频, 以上都是我们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进行的公益活动,期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学问君:对于生命科学的未来发展您如何看待?

高山: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我满含期待。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纯熟,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将迎来新的革命,总体来说,此次革命,犹如《第三次浪潮》提到的,将根本改变我们生命科学研究模式,未来的科学实验将逐步自动化和标准化,80%的科研人员将从物理劳动领域转入符号分析,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会更快,并且更多的互联网或IT公司会“闯进”生命科学领域,为此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

寄语学子:对未来要有“起码的”理想

学问君: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到,“考研科目都是吓唬人的,希望大家不要被吓到”,那么您认为考研的重点在于?当下的教育中折射出来的问题在于?

高山:这个问题,我曾反复与一些研究生沟通过,几乎是把嘴皮都磨烂了,但是他们似乎还是很难转变思路。我个人认为,考研两个字,重在研究,而不在于考试。研究生考试是为了选拔将来能够从事科研或工程技术领域工作的人才,看中的是现有能力与发展潜力,而不是考试成绩。而另一方面,在当前我们国家研究生考试专业课“各自为政”,死记硬背居多的前提下,考试成绩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了。

2016年春节,我去看望了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乃薰老师,时至今日,我都十分感谢王老师从小学起就帮助我们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那时我们这些小学生上课,不要求死记硬背,只要求理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我们都不用背课文,但却养成了分析问题、思考总结的习惯。而现在的高等教育却在逆行。所以,我对研究生从来不问毕业院校,专业以及成绩,通常只问几个普通的问题,就可以大概了解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

学问君:我有注意到,您在大学问网上发布的招生公告中,提到了几点要求:起码对未来有点理想;能够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事情;动手快点,思维敏捷一点。您将“有理想”作为第一点,为什么?那您个人的理想又是什么?

高山:这是针对当前90后,以及00后研究生提出的愿望。当下的社会环境,首先是浮躁之风盛行,其次是就业压力大。折射到教育领域,许多学子深受其害,基本功非常差。并且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和个人发展规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大,选择潜心科研的学生越来越少,少数走上科研之路的,也由于社会风气的浮躁,以及外界的诱惑,恐怕大部分也是无法安心做科研的。这于科技发展是不利的,所以选择做科研,首先应该要有“起码的”理想,要对所选择的领域有热爱、有执念,对自身的发展有长远的规划,才能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不忘初心,做一个比较“纯粹”的科研工作者。

而不仅研究生面临着外界的压力,我们这些导师也是。我个人的理想十分简单,具体说来,就是不为短期利益所动,能看得准大方向,大趋势,并且能够坚持下去。这是我对自己的期待和希望。

作者简介:高山,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要成为科研达人?首先你得有最“起码的”理想!

特别声明:本文由大学问网记者采编,高山博士授权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学问网。本文观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