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轻动鼠标,再续“西厢情缘”

轻动鼠标,再续“西厢情缘”

《西厢记》元代手抄本残页

(图片来源于“西厢记网络展览馆”)

“在研究《西厢记》的道路上,是光明日报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雷建德提起,在1992年10月31日本报二版所刊发的通讯《倾心西厢记迷恋普救寺——记青年学者雷建德》。当时的青年学者,如今已年近六旬。多年来,雷建德陆续出版了《白话西厢记》《西厢轶事》《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横向比较》等多部著作。而今天,他正借用“互联网+”,推出了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互动性并重的“西厢记网络展览馆”,传播这一千古爱情绝唱。

缔结西厢不了情

黄河进入山西后一路向南,到了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却转了个弯,呼啸向东。这个弯也成为“古中国”的核心,诞生了众多优秀历史文化,戏剧《西厢记》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59年前,雷建德就出生在这个弯心的小镇——风陵渡。受家里世代行医影响,他从小熟悉合辙押韵的中草药方《汤头歌》,《汤头歌》也成了他舞文弄墨的“启蒙”老师。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雷建德,来到了蒲州村。村里人讲不完的“西厢”故事令他陶醉不已,年轻的心中便涌现出一个梦想:研究、传播西厢文化。

为寻找创作灵感,雷建德在一个夏天搬进了普救寺的三大士佛洞。其时,普救寺景区尚未复建,只有一座砖塔和三大士佛洞。白天他在洞中苦思冥想,夜晚又在煤油灯下“开夜车”:身旁放一盆凉水,浸泡两条毛巾,感到闷热、乏困时,就把一条毛巾盘在头上,另一条毛巾披在后背。经过了无数个兴奋与苦恼交织的夜晚,《西厢轶事》书稿在煤油灯下写成。

半生情缘定西厢

“《西厢记》就像我一生的一个梦,我深深地痴迷于它,即使付出再多心血也不觉得厌烦。”雷建德深情满怀地说道。一晃40余年,从青丝到白发,雷建德醉心“西厢”无怨无悔,先后创作出版过“西厢记十部曲”,成为名副其实的“雷西厢”。

为研究《西厢记》,雷建德不仅钻研国内专著,还先后奔赴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探寻考察有关《西厢记》的记述和评介。40多年间,雷建德撰写了大量有关《西厢记》的文化考察笔记,他希望把“西厢记”的爱情故事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与此同时,雷建德注重对泥塑、剪纸、首饰、宣传画等与《西厢记》有关的文化艺术作品与民间藏品的收集整理。《西厢轶事》出版时,他就将民间艺人根据西厢故事创作的“酬韵”“传简”“进香”“佳期”等剪纸作品收入书中,并套红印刷。

“点击”《西厢记》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西厢”、关注“西厢”?2013年雷建德产生了灵感: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西厢记网络展览馆”。

从那时起,雷建德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的筹办之中。他说,网络展览馆是他传播“西厢”文化的最高目标。

2014年春,“西厢记网络展览馆”LOGO问世、二维码诞生和英文域名注册成功,网友只要在网上轻点或扫描包含“LX”“二维码”的特定醒目图标,鼠标所动之处,便可尽兴了解“西厢”,游览“普救寺”。雷建德“网络给我一小时,我还网友七百年”的梦想终得实现。

为打造出一个内涵丰富且被专家、学者、文友、网友所喜爱的网络展览馆,雷建德将自己拥有的“西厢”资源逐件拍照、扫描、制作、上传,再分门别类放入各个虚拟展厅。

点击进入“馆藏珍品厅”,国内外博物馆珍贵的藏品图片和扫描件就出现在眼前。如德国科隆博物馆展示的明崇祯十三年由吴兴闵寓五氏主持刊印的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21幅、明代北京金台岳家刻印的《西厢记》像、乾隆二十九年首次上演《西厢记》的西洋贡品机器人等,均引人注目。网友称赞:“随时看、随心写、随意传、随情藏,展示了爱情绝唱《西厢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报记者李建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