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张问陶巫山写性灵(一)

张问陶巫山写性灵(一)

向承勇

张问陶(公元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山东莱州知府。晚年归隐吴门(今江苏苏州),自号蜀山老猿。著有《船山诗草》20卷、《船山诗草补遗》6卷,存诗3500余首、书画1000余幅,是我国清代最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

张问陶巫山写性灵(一)

张船山风流儒雅,才华横溢,于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名震海宇。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之冠”。袁枚(乾隆诗坛盟主,性灵派主将)说他有“倚天拔地之才”,视为“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答张船山太史》)。清末蜀人傅世洵认为张船山是自从明代杨升庵以来300年蜀中最杰出的诗人,诗云:“弱冠闻君已出群,中年阅历老弥真。旁人漫哂无余味,三百年来见此人。”(《论蜀诗绝句》)著名学者刘扬忠先生则认为:“张船山不单是西蜀诗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国诗人之冠。”这样评价张船山其实也是有依据的。我国历史悠久,被誉为诗的国度,历代诗人辈出,多如繁星,但真正能写入文学史的并不多。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论及的清朝诗人为19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论及清诗人为28人,中国社科院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为16人,张船山皆在其中。而列入《清史稿·文苑传》者,蜀中只有张船山一人。杨世明先生在《巴蜀文学史》(巴蜀书社2003年版)中说:“从汉代以来,巴蜀出产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洵、苏轼、苏辙、虞集、杨慎、张问陶这十大文学家,他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迄今为止,几乎任何中国文学史,都要对上述十人的文学成就作出介绍。”这些都无不说明船山在清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于诗歌创作,船山主张抒写性灵,反对模拟。他认为“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论诗十二绝句》),“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论文八首》),“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论诗十二绝句》)。所以他的诗风清新自然,“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以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陵复出”(清人张维屏语)。

那么张船山是如何表现自我抒写性灵的?其实我们也可从他的巫山诗得到领悟。张问陶曾往来于家乡、湖北及京师,数过三峡,自然有许多吟哦。所著《船山诗草》,涉及三峡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尤其是有关巫山的形胜人文即有《瞿塘峡》《黑石》《大溪口风雪二首》《大溪口守风四首》《癸丑元日入巫峡》《巫峡同亥白兄作(二首)》《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舟中守岁(四首)》《舟中遥望巫山二首》《峡中作》《峡中寄王椒畦王子卿》《瞿塘巫峡》等诗,指点江山,抒写性灵,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神奇瑰丽的巫山峡江画卷。

峡雨蒙蒙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

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这首题为《瞿塘峡》的诗,系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腊月,张船山由成都赴京师,经过三峡时所写。

瞿塘峡以“雄”著称,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溪乡,全长约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和最险的一段,而这一段峡按行政区划分地界,奉节、巫山大约各占一半(如果说按照古地理志划分,瞿塘峡属古夔州或夔州府,但如果要分县治看,实际上瞿塘峡为奉节、巫山两县共有),以黑石滩(在巫山境内。黑石滩在康雍时期建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王爷庙,供奉龙王菩萨。过去凡有过往船只经过,都一定会携醴去祭奠龙王,希望平安返家。而王爷庙中还建有藏船楼,藏有长江进出所有船只模型,标明有尺寸大小)为界,以西为奉节,以东为巫山。

瞿塘峡峭壁上有很多题刻,记录着古峡的历史变迁,而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长江到此破门而入,“江水开辟流其间”(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奔腾呼啸,夺人心魄。然而景随人意,景因情生,情景交融,作者此时早与自然山水浑融为一体,他徜徉在山水之间,恣意遨游,早已忘却俗累,全没了穿行其间的惊险不安,完全陶醉在这“天辟画图浓”(张船山《瞿塘巫峡》)的奇异自然之中。在诗人张船山眼里,瞿塘峡是多么的美好惬意,这里烟雨迷蒙,两岸连山,好不悠闲自在,扁舟行到此处,就仿佛一下子停泊在了美丽的画图之中。这时作为画家的他有了作画的冲动,但他却不知道从何下笔,以他的技艺能把这美好博大的瞿塘画下来吗?根本不可能!所以他只能大叫一声遗憾了,不得不打消作画的念头:“我”纵然用一万支轻巧玲珑的画笔,也难以描画出瞿塘峡两岸的美丽!

这两句写得极高明。首先,作者看似有点“眼前有景道不得,老天作画在上头”的遗憾意味,实则从另一个方面赞美瞿塘美不胜收美不可描画;其次,既写眼前,也写世相,极具哲理,也可以说是诗人的一种彻悟,即“心中纵有,笔下却无”(也隐“纵有济世之才却无力补天”)这样一个普遍规律,故深受人们喜爱。

瞿塘峡有黑石滩,此滩十分险恶,滩激浪涌,稍不留神便会舟倾人亡,常令行者胆战心惊不寒而栗。范成大一次到成都任所从三峡经过,因惧怕黑石滩难过就在巫山多等了一天,曾作有《自巫山遵陆以避黑石诸滩,大雨不可行,泊驿中一日,吏士自秭归陆行者亦会》一诗。另外范成大还曾对黑石滩之险进行过精准地描述:

峡中两岸,高岩峻壁,斧凿之痕皴皴然,而黑石滩最号崄恶。两山束江骤起,水势不及平,两边高而中洼下,状如茶碾之槽,舟楫易以倾侧,谓之茶槽齐,万万不可行。余来,水势适平,免所谓茶槽者。又水大涨,渰没草木,谓之青草齐,则诸滩之上,水宽少浪,可以犯之而行。余之来,水未能尽漫草木,但名草根齐,法亦不可涉,然犯难以行,不可回首也。(见宋范成大撰《吴船录》二卷)

黑 石

石脉藏精铁,江声走怒雷。

乍惊飞鸟避,真涌断鳌来。

大冶凭谁铸,潜虯只自猜。

世人空唾骂,愁绝宝刀材。

张船山的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瞿塘峡中黑石滩上的一种可以用来铸造宝刀的坚硬如铁的黑色石头以及惊心动魄令行人胆寒的峡江“真涌”“怒雷”。诗说,这石脉(远古时期,由于火山喷发,不同成分的元素溶液在适当的温度下出现的结晶矿物质)中含有精铁(指优质铁),但这里波涛汹涌,危机四伏,要掘取却并不容易。江涛奔啸声震如雷,乃至将飞鸟吓得不敢经过,而湍急的流水竟然让巨鳌退避三舍,阻断了它们的到来。那些技术精湛的铸造师凭借什么材料来铸造精良的金属器物呢?只能自己在心里猜测。世上之人(实指有用人之权者)徒然在那里鄙弃辱骂,担心没有可以做宝刀的材料,而事实上绝非如此!很显然,诗人借写黑石而批评那些无视人才,而又一天“愁绝”高喊没有辅佐之才的当权者。“潜虯”,亦作“潜虬(虬qiú,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即潜龙。晋左思《蜀都赋》:“下高鵠,出潜虯。”《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潜虯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李善注:“虯以深潜而保真,鸿以高飞而远害。”喻有才德而未为世重用之人。

大溪口风雪(二首)

残年容易感他乡,纵不闻猿已断肠。

回首故园山万迭,满船风雪下瞿塘。

北风吞峡一舟轻,雪里江声杂雨声。

篷底细倾村落酒,残宵归梦不分明。

“乾隆癸丑,扁舟出峡……”,而这时已经是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本是在家好好过年的时候,但作者却因生计不得不出峡前往京师,个中之苦涩之无奈不言而喻。《大溪口风雪(二首)》这两首诗字里行间莫不表达了诗人的这种感叹。第一首写诗人时至腊月,为了到京师谋生,顾不得“满船风雪下瞿塘”。然而在这岁残之时,更容易感怀他乡孤苦,纵然没有听到凄厉的峡猿啼叫,已然愁绝肠断。回首故园却早已经被万山遮挡。第二首诗说寒冷的北风强劲地吹送着峡中行舟,而在江流波涛声和雨声中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为了御寒,只能躲在船篷底下慢慢地喝着在村落里买来的酒,在残夜中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好像又梦到是在归乡的途中。

大溪口守风(四首)

伏枕千峰底,江声午夜寒。

雪花鱼复垒,风力虎须滩。

峡逼天真小,途长岁易残。

妻孥应笑我,日日着诗难。

村谷通人迹,山田界雪痕。

风声夔峡动,龙气楚江昏。

夜黑舟逾重,炉红酒自温。

竟思寻杜老,饯岁古东屯。

云雪英英白,奇峰高刺天。

四围山斗绝,五色树莺然。

石泐泉香细,村藏竹影圆。

恨无荆浩笔,画此峡中船。

细看瞿塘峡,船窗双眼明。

人心怖风色,天意缓诗情。

雨止孤云落,山繁一水争。

五更归梦急,青壁杜鹃声。

大溪是瞿塘峡东口的一个小乡镇,在大溪河(古名黛溪,因溪水清亮透彻青碧如黛故名。后改为大溪,大与黛同音,再后来便逐步转化为现在大小的大。大溪为中国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的命名地)与长江的交汇处。船到大溪后,由于要守风(过去必须等候适合行船的风势方可行船),只好静等。有道是山水之美首先是属于诗人的,尽管守风让船山心中焦躁,但他很快便被这里的山清水秀景象所吸引。所以从他《大溪口风雪(二首)》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感伤,但这四首大溪口守风就已将注意力基本转入对周围奇丽山水的欣赏之中了。

第一首诗说,这里伏枕在千峰脚下,半夜听到浪涛翻滚拍击的声音感觉更加寒冷。雪花在鱼腹浦八阵图石阵上空飘舞不停,尖厉呼啸的北风仿佛与浪高水急的虎须滩抗衡。峡谷逼窄能看到的天空真小,而旅途太长转眼就到了岁末。这时妻子和儿女又要笑话“我”,天天作诗毕竟太难(言外之意天天作诗抵不了饭吃)。

第二首诗说,峡谷村庄里居住着山民,从覆盖的雪痕可以清楚地看到彼此的田界。夔峡在北风怒吼中变得天摇地动,云雾却将整个楚江笼罩得让人什么也看不清。黑夜中船停泊在江边显得更加沉重,而炉火熊熊却自然使酒壶里的酒变得温热。我竟然寻思着仿效杜老(指杜甫),在古东屯里过年,辞旧迎新。

第三首诗说,白云雪花轻盈明亮,奇峰凸起高插昊天。周围山崖无比陡峭,树色似羽漂亮灿然。石沟泉细叮咚含香,村中竹林光影月圆。恨无荆浩画笔技艺,摹船所见峡谷奇观。诗人将船中所见之奇景,一幅幅展现读者面前,让人读之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无限想象。荆浩(字浩然,山西沁水人,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画家,擅画山水,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第四首诗说,瞪大双眼从船窗细细观看瞿塘峡,北风呼啸不停,让人感到十分恐怖,乃至于破坏了自己作诗的兴致,这大概是天意吧!雨止住了孤云也落下了,到处看到的是重重叠叠的山峰,而长江之水正从峡谷中挟势争泻而出。到了五更残夜仍然做着急切回归故里的梦,听到的是杜鹃哀婉凄恻的“不如归去”叫声。

可以说张船山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卷,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与其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关,他既有诗人的灵赋浪漫,又有画家特有的视觉目光,心中有沟壑,所以他的诗亦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伏枕千峰底”,“风声夔峡动,龙气楚江昏”,“云雪英英白,奇峰高刺天”,“石泐泉香细,村藏竹影圆”,“雨止孤云落,山繁一水争”,“五更归梦急,青壁杜鹃声”,这些描绘山川地理及各种物象的诗句无不倾注了他的心灵感受。

巫峡同亥白兄作(二首)

云点巫山洞壑重,参天乱插碧芙蓉。

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

船头风色近南蛮,元日看山想故山。

安得倒流三峡水,扁舟一夜便西还。

这两首诗想象奇特,既体现了诗人画家视觉的独到,又体现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力。其一,描写巫山峰奇峰多峰翠,就像一朵朵绿荷乱插着十分娇美可爱;其二,描写诗人思乡情切,甚至突发奇想,欲让三峡水倒流,以便乘坐扁舟一夜西还回家。这两首诗尤其是第一首深得人们喜爱和评家称许,不少人甚至觉得可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写“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媲美。

请看诗人是如何描绘巫峡胜景的:缥缥缈缈的云雨点画着巫山洞壑(山谷)一重又一重,苍翠欲滴的山峰仿佛乱插着的一朵朵碧绿般姣好的绿荷直抵苍穹。而最可爱和最让人惊喜的是那著名的十二峰之外,更零零星星地散落着百万座奇峰。

诗人力避前人成说,不滞留在常人眼中的十二山峰,着眼更加宏大开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高穹旷远的群峰之中,使拥有百万奇峰的整个巫山一下子气势磅礴的完全展现在你面前,震撼着你的心旌。

可以说,这首诗在整个三峡诗中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张扬了个性,体现了独创。这与作者主张的抒写性灵,“自吐胸中所欲言”,“诗中无我不如删”,“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论诗十二绝句》)是十分吻合的。

这首诗不仅得到众多诗词评家的交口称赞,也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称许有加。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赴四川主持“成都会议”。3月29日,结束了“成都会议”的毛泽东乘“江峡”轮顺长江东下,考察长江三峡。30日早饭后,“江峡轮”启航进入瞿塘峡。快到巫峡时,毛主席披着睡衣来到驾驶室,一面欣赏三峡风光,一面同船长和领航员谈及有关三峡的神话和传说。毛泽东国学深厚,他熟知巫山历史文化,但他却第一次过巫峡,这自然会引起他极大的兴趣。“江峡”轮这时行到神女峰脚下,毛泽东连忙从随行人员手中拿过望远镜,从不同角度仔细地观看神女峰。他边看边说,宋玉在《神女赋》中描绘神女“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冀。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其实谁也没有见过神女,但宋玉的这一番形容竟给后世骚人墨客带来无限的想象,成为他们拓展自己思维和创作的源泉,乃至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从这几句话无疑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宋玉之才是很佩服的。这时他又突然想到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吟咏巫山的诗,诗说:“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三峡歌》)就问:“这巫山十二峰,大家见到的几峰,可以说是峰峰奇秀。那么在巫峡里,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奇峰?”导游一时回答不出来。当时陪同毛主席的任白戈先生赶忙答道:“在清代我们四川有一个叫张问陶的诗人,很有学问,早在他写的《巫峡》诗中解答了主席这个问题。他说‘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有百万哩!”毛主席听后连连夸赞道:“张问陶说得好,回答得十分巧妙。”(未完待续)

张问陶巫山写性灵(一)

向承勇(方步虚),杂学家,诗人,巫山雅士。字钧威,号不怯生,别号高唐居士、建平闲人,生于1956年。因家学渊源,喜传统文化,尤爱诗词歌赋、书法艺术、收藏鉴赏。其作品自然随性,恬淡闲适,有古人风。有《三峡文化撷英》《巫山方言》《巫山民俗》《白水山人诗草》《讶古山房吟稿》《历代名人咏巫山(唐人卷、宋人卷)》《历代大家与巫山》等著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巫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巫山收藏与鉴赏研究会会长,巫山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巫山县诗词楹联学会荣誉主席,《政协巫山县文史资料》主编。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