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他是毛主席钦定的国民党二号战犯,周总理却说他一生做过两件好事

在毛主席钦定的43名国民党战犯中,桂系军阀头子李宗仁名列第二,仅次于国民党匪首蒋介石。李宗仁既是一个乱世军阀,又是二号战犯,应该不是什么好人。

然而,周总理却这样评价李宗仁:他这辈子做了两件好事。

是哪两件呢?

是当年长征途中,桂系军阀不顾蒋介石的命令,私自放过红军吗?这事确实有过,当年桂系军阀对红军只追尾、不拦截,即便如此,双方也发生过恶战,致使红军损失惨重。

那么是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军阀三次逼迫蒋介石下野吗?蒋介石是共产党的死敌,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共产党应该感谢李宗仁。不然,李宗仁虽然三次逼迫蒋介石下野,但他的基本反共反人民的立场没有变。

周总理说的第一件好事是指,在李宗仁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他是毛主席钦定的国民党二号战犯,周总理却说他一生做过两件好事

当时中国的局势是,东北丢了,华北丢了,甚至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都丢了。日军迫切需要将山东、江苏连成一片,战略重点是夺占徐州。因为徐州位于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的交汇处。占领了徐州,就可以控制这两条交通要道,顺即南下武汉,将大半个中国收入囊中。而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李宗仁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临危赴命的。

蒋介石下的命令是,如果台儿庄丢失,不但第二集团军全体军官死罪,而且李宗仁白崇禧都将严惩不贷。这是死命令啊!可要打胜仗,得有好军队才行。李宗仁指挥的都是什么军队呢?

台儿庄之战有三场战役组成。

先说守卫滕县的,是王铭章率领的122师。这是一支川军部队。那时候的川军人人都有两把枪,一把作战用枪,一把是大烟枪,他们有吸食鸦片的作风。这样的部队能打仗吗?然而没有办法。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说道,“诸葛亮扎草人做疑兵,他们总比草人好些吧”。

好在还有汤恩伯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可是直到王铭章战死,滕县丢失,汤恩伯的中央军都没有赶来。李宗仁压根指挥不动他。

再说临沂之战。防守临沂的庞炳勋部是一个杂牌军,而且庞炳勋人品很臭,口碑很烂,作战素以保存实力损人利己著称。

他是毛主席钦定的国民党二号战犯,周总理却说他一生做过两件好事

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李宗仁亲自做庞炳勋的工作,亲切地对他说,按年龄你是我的大哥,我很尊重你,希望你能服从指挥,你看怎么样?没想到李宗仁如此礼贤下士,庞炳勋信誓旦旦地说,请李长官一百个放心,我一定同敌人血战到底,如有三心二意的念头,请李长官一枪了结我的生命。

话说的很壮,可庞炳勋根本挡不住日军。眼看临沂要沦陷,庞炳勋赶忙向李宗仁求救。李宗仁看看,最近的是张自忠部。不巧的是,张自忠跟庞炳勋有仇。他们本来都是冯玉祥的部将,后来庞炳勋被蒋介石收买,背叛冯玉祥,转而偷袭张自忠,差一点将张自忠搞死。张自忠对庞炳勋深恶痛绝,骂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张自忠会去救庞炳勋吗?

李宗仁又苦口婆心亲自做张自忠的工作,对他说,自忠啊,我知道你的苦衷,但是希望你以抗日大局为重,摒弃私人恩怨。张自忠这才捐弃前嫌,增援临沂,从而赢得了临沂保卫战的胜利。

最后是台儿庄之战。防守台儿庄的是孙连仲的西北军。经过半个月的苦战,孙连仲的部队都快打光了,连敢死队都用完了,孙连仲近乎哀求地向李宗仁请示说,给我们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吧,我们一辈子不会忘记李长官的大恩大德。

李宗仁的回答是,务必守到明天拂晓,如有违抗,当军法从事。李宗仁跟孙连仲没有太多交往,冷冰冰地把话说得这么绝,把人往死路上逼,自个也很难过。可是没有办法,生死存亡关头,只有一级死压一级。

好在蒋介石亲自发电,督促汤恩伯立刻赶赴台儿庄。汤恩伯这才姗姗而来。他一来,台儿庄战局立刻扭转。因为中日双方经过半个月的血拼,都已筋疲力竭。汤恩伯这支生猛的中央军一经参战,日军便败退了。

他是毛主席钦定的国民党二号战犯,周总理却说他一生做过两件好事

台儿庄大捷,我军以沉重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精锐部队2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精神,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辉煌胜利。

虽然很多人为台儿庄大捷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但功劳最大的当是李宗仁。因此有人说1938年,是李宗仁年。这是李宗仁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也是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当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另一件好事是什么呢?

国民党败退大陆后,蒋介石极力要求李宗仁去台湾。李宗仁不傻,台湾他是不能去的,蒋介石不会给他好果子吃,自以为聪明过人的白崇禧后来不就死得很惨吗?李宗仁先是飞到广西老家,然后转道香港去了美国。这一去就是十六年。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1965年7月20日,漂泊海外十六年的李宗仁携夫人回到北京,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李宗仁在机场发表声明,表示积极拥护祖国统一大业,愿意为祖国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宗仁的归国,本身就是一种姿态,是迷途知返弃旧从新,是对新中国的拥护,是对蒋介石台湾政府的无情打击。

这当然也是一件大好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