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长阳观音阁:禅霖浸润清江画廊

文/惠雯 图/释惟耀

九月,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出门赏秋的好时候。“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漫步在滢澈的清江边,享受着江风带来的清凉,别有一番滋味。

古松流水间,唯闻琴韵声。长阳观音阁大雄宝殿内,一场以古琴、茶道、香道、花道结缘大众的禅茶活动呈现在人们面前。伴随古琴之声和幽幽檀香,众人杂念顿消,远离名利纷扰,体验着内心的祥和自在。

长阳观音阁:禅霖浸润清江画廊

长阳观音阁,是一座“年轻”的古刹。它始建于明代,据新编《长阳县志》载:“观音阁,位于龙舟坪镇东白鹤岩下。明末由长阳人、南京户部主事李爵创建。其地高岩壁立,俯临江表,为县东一大风景胜地。”当年李爵亲自撰的《创建观音阁碑记》被后人保存至今,有力佐证了这个说法。

长阳境内有武落钟离山,是巴人始祖廪君的故里,也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巴蛮五姓”走出巫巴山东地,举族西迁于武落钟离山一带。随着巴人力量壮大,他们不断开疆拓土,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周武王带领诸侯联军伐纣的战争中,由于巴人英勇善战,冲杀敌军,迫使商军土崩瓦解。

西周初年分封了71个诸侯国,据《华阳国志·巴志》载:“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卦于巴,爵之以子”。这就是历史上巴子国的由来。

巴子国最强盛时,疆域包括“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期间经过历史变迁,国力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率大军所灭。

唐、宋、元三代,朝廷对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土蛮”、“土民”、“土人”的称谓开始出现于正史。为了解决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还强行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汉族人大量迁入鄂西后,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历朝移民,使佛教随之传播至长阳,观音信仰更是深入民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数百年来,观音阁一直香火旺盛,连绵不断了。

可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以后,长阳观音阁屡遭战火、动乱的破坏。到上世纪70年代,主体建筑已经被毁之殆尽,附近的信众只能在白鹤岩下就地焚香礼拜。

对此,《长阳县地名志》的记载是:“1956年修长(阳)红(花套)公路以及1969年、1971年的两次扩建,观音阁建筑全部拆毁。但风光如旧,山水长存。壁上‘慈航普渡’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阁前五株古柳,郁郁葱葱;阁内清泉一如既往,长流不断;阁东洞穴中怡然和尚墓,保存完好。”

1999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观音阁佛教活动场所,寺院得以在岩洞中复建了两间殿堂,然而,主殿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几乎没有附属用房,僧众只能长期暮宿于岩洞之中,风餐于茅棚之下,远未达到当年“楼阁五间”的规模。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年轻的80后住持惟新法师不畏艰难,上求下化,荷担如来家业。他告诉我们,以佛心处事,一切事都是佛事。否则,即使整天焚香礼佛,也放不下心里的贪嗔痴。

真正让他心里牵挂难安的是,县城进出的道路扩宽以后,寺院殿堂紧靠公路,人们进出参加法事活动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005年初,长阳观音阁向龙舟坪镇奇石村搬迁复建的方案提出以后,得到了县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曾多次开会研究并到现场踏勘。经过几年艰辛建设,复建后的观音阁佛殿高凌,精巧古朴,成为镶嵌在清江画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长阳观音阁:禅霖浸润清江画廊



长阳观音阁:禅霖浸润清江画廊

一曲终了,茶香萦绕,世间的喧嚣都已远去。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祖拈花含笑,纤尘不染。

在清江两岸,在武陵山中,当年浴血厮杀的兵将已成白骨,曾经辉煌的巴国也早就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当四季轮回、繁华落尽,人生才会显现出本来面目,而佛法的传承,仍将生生不息。

长阳观音阁:禅霖浸润清江画廊

作者简介:

惠雯(李黎),天生乐观主义者,喜布衣素食,好侍花弄草,热爱简单舒适的小日子。 走遍全国各地,留意人世间好风景,信仰生活需要一颗禅心去发现美好。历任旅游杂志主编、某省佛教协会的会刊编辑主任,创办过禅生活类杂志。曾在众多报纸杂志上开设过旅行专栏、素食艺文专栏。

个人微信号:最朴素(zuipus)

工作邮箱:172640349@qq.com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